MRⅠ和CT对头皮软组织肿块或结节的诊断价值

2016-02-20 14:35王能王六红
现代实用医学 2016年11期

王能,王六红

MRⅠ和CT对头皮软组织肿块或结节的诊断价值

王能,王六红

目的探讨头皮肿块的CT和MRⅠ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手术或穿刺后病理证实头皮肿块患者的CT和MRⅠ表现。结果脂肪瘤和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在CT上呈脂肪或囊性密度,其余肿块或结节在CT上呈软组织密度,部分血管瘤和外毛根鞘囊肿内可见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灶,2例鳞癌内可见不规则瘤骨形成;脂肪瘤在MRⅠ上信号均匀,T1、T2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MRⅠ上可表现不均匀的囊性信号,其余肿块和结节在MRⅠ上表现为等/稍长T1、T2信号。结论CT和MRⅠ能显示头皮位置、性质及邻近结构,是临床重要的检查方法,MRⅠ和CT结合能更好的确定肿块良恶性。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头皮;肿块;结节

头皮软组织肿块或结节来源比较复杂,发生率并不低,但由于头皮肿块较易通过活检、手术切除等获得病理结果,所以其影像表现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相对少见。本研究通过收集近两年经病理证实的头皮软组织或结节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MRⅠ和CT表现,探讨其在诊断头皮肿块或结节中的价值,比较其优缺点,希望可以为临床提供出更好的检查建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和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有完整影像资料的头皮结节或软组织肿块患者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12~86岁,平均46岁。所有病例均行CT和MRⅠ检查。39例患者中多数无临床症状,因无意间发现头皮肿块来就诊,少数患者因其他检查偶然发现或头皮溃烂或头痛症状来就诊,其中嗜酸性肉芽肿一般病程3~6个月,其余良性病变病程在1~12年;转移瘤、淋巴瘤、黑色素瘤病程3~10个月,鳞癌、基底细胞癌病程2~4年。39例病例包括:外毛根鞘囊肿7例,表皮样囊肿6例,脂肪瘤5例,血管瘤3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皮样囊肿2例,其余淋巴瘤4例,鳞癌3例,转移瘤3例,基底细胞癌2例,血肿、黑色素瘤各1例;上述病例位于枕部17例,顶部11例,颞部6例,额部5例。

1.2 方法CT检查采用TOSHTBA Aquilion 16层CT扫描机,以听眶线为基线,层厚4~5 mm,层距4~5 mm,视野220~344 mm,电压120 kV,电流300~500mA。MRⅠ检查采用GE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使用头颈联合线圈,常规平扫采用自旋回波序列:包括轴位T1WⅠ、T2WⅠ、FLAⅠR DWⅠ及冠矢状位T1WⅠ。扫描参数:450ms/10ms(T1WⅠ)、4 000ms/119ms(T2WⅠ)、7000ms/120ms(FLA-ⅠRT2WⅠ)、6 000 ms/85 ms(DWⅠ,b值1000 s/ mm2),FOV23cm×23cm,层厚6mm,间隔2 mm,矩阵256×256。

2 结果

脂肪瘤和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在CT上呈脂肪或囊性密度,其余肿块或结节在CT上呈软组织密度,部分血管瘤和外毛根鞘囊肿内可见点状或斑片状钙化灶,2例鳞癌内可见不规则瘤骨形成;脂肪瘤在MRⅠ上信号均匀,T1、T2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MRⅠ上可表现不均匀的囊性信号,其余肿块和结节在MRⅠ上表现为等/稍长T1、T2信号。

3 讨论

头皮软组织包括皮肤、浅筋膜、颅外肌和帽状腱膜及颞筋膜、腱膜下结缔组织、颅骨外膜5层结构。通常在CT图像上只能显示3层结构,最外层为表皮、真皮及附件形成的1~2 mm厚的线状中等密度影;中间为皮下脂肪及浅筋膜形成的低密度含脂层;最内层因贴近颅骨,所以视部位的不同而不同,不一定可以显示[1]。在MRⅠ图像上,由于脂肪与致密结构对比度好,最佳显示的图像为T1加权像。从MRⅠ图像上从外到内,依此为头皮和浅层结缔组织为第1层,呈中等信号,一般显示不太清晰;再往内为高信号的皮下脂肪层;帽状腱膜因与颅骨外板贴的太紧密,而且均为低信号,单独显示较困难,但当腱膜下肿物特征性地向外顶起脂肪,可以间接的看到其勾画出的外形[2]。

从本组病例来看,头皮软组织肿块和人体其他软组织肿块性质相似,以囊实性表现为主。脂肪瘤表现较为典型,一般可以很好的诊断;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表现为囊性病变,表皮样囊肿成分较为简单,典型的表现为CT上均匀低信号,MRⅠ上T1低信号、T2高信号,如囊壁内容物增多时,MRⅠ可见混杂信号出现;皮样囊肿所含成分比较复杂,CT表现不典型,MRⅠ信号较为复杂,有报道称皮样囊肿可表现分层和液平面,上层为短T1等T2信号,下层为混杂信号[2],本组病例中有1例可见这种表现。大多数头皮软组织肿块表现为实性肿块,本组病例中外毛根鞘囊肿最常见,CT上密度高于或稍高于头皮软组织,MRⅠ上信号欠均匀,钙化常见,本组病例中5例可见斑点状或沙粒样钙化,感染后可见肿块边缘不清,但未引起相邻骨质破坏;血管瘤比较常见,CT上一般表现为高于或等于头皮软组织密度,可有点状钙化,MRⅠ上可以看到流空信号和内部的线样分割,并可破坏相邻骨质,本组病例中影像表现符合上述观点。嗜酸性肉芽肿呈长T1长T2信号,相邻骨质局限性破坏,周围可见增厚脑膜。其余肿块缺少特征性影像表现,相对来说,较难诊断。

头皮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可以从肿块边界及周围结构关系来分析肿块的良恶性,良性肿块多呈结节状、新月状或类圆形,边界清楚,相邻皮肤光整,CT和MRⅠ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边界,部分可有完整的包膜,一般不累及周围骨质(封三彩图11),但外毛根鞘囊肿感染后可见边缘欠清、并可累及周围皮肤,此时与部分恶性病变表现相似,但外毛根鞘囊肿常伴有钙化,以此可以鉴别;恶性肿块形态欠规则,多呈菜花状或地图状,并可突破头皮,肿块增大时可累及颅骨,引起颅骨破坏,并可见肿瘤骨形成,但良性肿块如血管瘤、嗜酸性肉芽肿也可引起骨质破坏,但一般来说骨质破坏主要表现为骨质变薄,边界尚清楚,呈穿凿样[3-4](封三彩图12),而恶性病变对颅骨破坏呈虫蚀样破坏(封三彩图13),尤其以鳞癌、转移性肿瘤表现更明显,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组病例中1例巨大转移性肿瘤,却未引起相邻骨质和皮肤破坏,因此临床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不典型表现。

MRⅠ对CT鉴别诊断肿块的补充:(1)囊性肿块在CT上一般表现为低密度,脂肪瘤表现为均匀低密度,要低于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脂肪瘤MRⅠ上为典型的脂肪信号,可以很好的与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相鉴别;但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在CT上都呈不均匀低密度,相对来说比较难鉴别,但皮样囊肿MRⅠ上可见到分层和液平,可以和表皮样囊肿相鉴别。(2)实性肿块中血管瘤CT上仅表现为等或高密度肿块,MRⅠ可清楚显示肿块内线样分隔和流空信号。本组1例血肿CT上表现为等或高密度灶,MRⅠ表现为典型慢性血肿的信号改变。MRⅠ和CT可以清晰的显示头皮软组织肿块的位置、性质和邻近结构,从而做出诊断,为临床提供好的指导,CT和MRⅠ结合可以更好的诊断肿块良恶性并对一些肿块做出定性诊断。

[1]颜岩,吴秀蓉,黄远亮,等.CT对头皮软组织肿块的诊断及临床价值(附93例分析) [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4,13(4): 229-231.

[2]刘杰,万绪明,张新娟.头皮软组织病变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 (7):1008-1010.

[3]崔晓琳,程敬亮,任翠萍,等.软组织海绵状血管瘤的MRⅠ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7,23(3):999-1000.

[4]Pandit A,KalgutkarA.Solitaryeosinophilic granulomaof the ulna:diagnosis on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J].Journal of Cytology,2008,25(4):153-156.

10.3969/j.issn.1671-0800.2016.11.057

R816.1

A

1671-0800(2016)11-1519-02

2016-04-15

(本文编辑:陈志翔)

316199浙江省舟山,舟山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王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六红)

王能,Email:1641161061@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