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俊(广东省农业展览馆,广州 510080)
对广东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思考
——基于广东省农业展览馆的实践经验
陆俊
(广东省农业展览馆,广州510080)
基于广东省农业展览馆近30年的农业科技下乡工作实践经验,阐述了广东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现状、成效及短板,并对未来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
农业科技下乡,成效,建议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推进“四化同步”,实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必须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这一将农业科技送至农村千家万户的重要组织形式必将长期存在,其通过广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为农民提供科技和信息服务,让农民了解与生产生活有关的最新科技成果、科技产品和科学技术,特别有助于农业发展、农民富裕”[1],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稳步增收。本文结合广东省农业展览馆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实践经验,对新形势下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提出意见建议。
广东省农业展览馆是广东省农业厅直属省财政拨款公益一类正处级事业单位,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属其重要职能之一。1988年,省农业展览馆开始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巡展活动,首开全省全年全程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先河。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共组织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仲恺农业工程技术学院等省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教授)1 500多人(次)深入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所辖110个县(市、区)的600多个乡镇累计宣传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和农村适用技术近2 000项(次);举办巡展及现场技术咨询活动1 180多场(次),参观及接受咨询的群众达325万多人(次);免费赠送农业科技丛书资料130多万册(份);举办专题技术讲座1 350场(次),培训农民25.8万多人(次)。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广泛开展,为农村基层提供了“三农”政策咨询和大量的市场及农业科技信息,为农民群众解决了一大批种养生产技术难题,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地方政府和普通民众的广泛欢迎与好评:一是地方政府满意。农业科技的普及,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当地政府发挥资源优势,带领农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二是基层农技人员满意。一些农技人员离开学校数年甚至数十年,知识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和技术已越来越落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以至于在日常工作中不敢担任“讲师”,通过举办技术讲座,使广大农技人员掌握最新的农业科技信息。三是农民群众满意。各地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下乡培训掌握相关种养技术后,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
2.1广东语系纷杂制约培训效果
广东是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语言复杂、方言品种繁多[2],最主要的三大方言——粤语(也叫白话、广州话、广府话)、客家话、潮州(或潮汕)话,无论发音还是词汇和语法都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差距甚大[3],使用范围覆盖了全省90%以上的地区[4],广东省农业一线生产劳动者主要为妇女、儿童、老人等所谓的“386199部队”[5],这些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较慢,只能用当地方言交流,对普通话的理解能力较差,而近年来广东省农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新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多使用普通话,能听和讲本土方言的极少,能流畅的用方言授课的青年专家更是微乎其微,不利于专家和农民的互动交流。
2.2综合型青年专家数量有限
受近年来农业科研项目申报政策的导向影响,很多青年专家形成查阅文献申报课题开展研究的思维方式,忽略了基层实践经验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意义,忽视了科研成果、技术推广与农业生产、农村实际的有机结合,在研究和推广过程中,多倾向于纵向切入,横向探索不足,以至于在省内青年专家中擅长单一产业单一品种技术的多,懂得多产业多品种技术的少;擅长产中服务的多,擅长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服务的少;具备多产业、多方位、多领域丰富实践经验的多是早期受过农业科技基点这种值得传承、发扬光大和推崇的传统范式[6]训练的老专家。
2.3后续跟踪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下乡活动总体计划虽由省统一制定,但需结合各地级市农业部门日常工作开展,时间紧凑,任务繁重,不少地市通常侧重于下乡活动实施的广度,以确保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的覆盖本地市辖属各县(市、区)。客观上致使专家对农技员和农户的培训只能是即时型、基础型和应急性,较大规模的现场指导和模拟实训无法开展,培训适应性、连贯性和多元性不足,后续又缺乏有效跟进,培训效果必然会打折扣。
2.4覆盖范围有拓展空间
囿于资金投入、地域交通、人口密度等条件限制,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主要集中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县城、乡镇和行政村开展,不少偏远和山区的乡镇村落难以到达。进村入户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指导通常会结合国家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项目实施,在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或农业科技示范户的田头开展,普通农户接受专家手把手、面对面、一对一技术指导的机会相对较少。
2.5服务模式尚待丰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新旧媒体蓬勃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和知识老化程度日益加快,学科与学科间渗透趋于常规,对农技推广的要求愈来愈高[7],当前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仍停留在专家坐诊技术咨询、专题技术讲座、派发农业科技丛书、农业良种良法和农村适用技术图片巡展、现场观摩等传统服务模式,不利于农民的消化、吸收和利用[8]。
3.1加强专家“本土化”
依托部门职能和长期组织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经验等优势,在充分考虑广东省农业产业结构和本省语系分布等因素、确保本省籍贯专家较高比例配置基础上,增选一批专业技术精湛、实操经验丰富、熟悉和了解农村基层的专家纳入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专家组。鼓励参与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的专家逐步甩掉“官腔”,多用体现乡情民俗、当地耳熟能详的“土话”与农民交流,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用的好,使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土起来”,更接地气,增强活动效果。
3.2提升青年专家综合素养
严格执行2013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对科研单位和学校开展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的要求,将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绩作为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的重要标准,以部省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实施为抓手,搭建产学研推平台,支持和鼓励青年专家深入农村基层和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试验示范,在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农业现实需求及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不断提高发现、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6]。
3.3统筹设定服务计划
树立长期服务意识,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和农民群众需要,结合地域产业布局制定长期规划和短期实施目标。抓好时令节点,在春耕备耕、育苗育秧、施肥播种、病虫高发等农民生产关键时期要多组织专家下乡,结合农情现场解决普遍存在的技术问题。做好跟踪调查,与基层农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对口技术帮扶机制,不定期组织专家下乡,及时掌握农业生产动态,解决农民面临的紧迫问题,通过专家“常下乡”和“长下乡”[9],长期开展广泛深入的技术指导、现场示范和宣传培训,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推进农民科技素质提升。
3.4发挥科研基地和示范户的科技传递作用
围绕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组织精干专家下乡,依托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经合组织的农业科研基地有针对性的对农民培训,培养一批具备较强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发展能力和辐射能力,有强烈扎根农村、从事农业、服务农民意愿的农业科技示范户作为“田头秀才”和“乡土专家”,使科研基地成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的样板、传授农民农业科技的阵地[10],使示范户成为向农民零距离传播农业先进科技的“二传手”,继而扩大农业科技的覆盖面,加快将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5创新服务手段
打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农业科技下乡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上下连接、运转顺畅、功能丰富的农业科技下乡服务系统,逐步实现农业科技下乡服务现代化。一是夯实广东农业信息网、广东农业推广网、广东现代农业网等农业类网站建设,及时传递政策法规、生产经验、品种技术等农业信息。二是加快广东省现已开发的农技宝、农博士、智农通等农业APP的推广应用,让更多农民可以实现农民、技术指导员、农业专家、农业管理人员的即时对接交流。三是发挥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广东工作站管理与运作等资源优势,与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合作,拍摄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业致富典型、优良品种展示等(音)视频,在广播电台、网站和公众号等媒介,增加覆盖范围,使农民能多次使用,掌握技术要点。
[1]郭敦洲.科技下乡重在实效[J].福建农机,2002 (3):6-7.
[2]甘于恩,简倩敏.广东方言的分布[J].学术研究,2010(9):140.
[3]钱伟.广东三大方言对比[J].语文学刊,2010 (4):5.
[4]胡兆量,王恩涌,韩茂莉,等.广东方言特征及其成因[J].经济地理,1998(4):1.
[5]梁镜财,侯春生,徐志宏,等.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构建与成效践行研究——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应用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11(5)∶63.
[6]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科技基点:一个“科技下乡”和“科技入户”的最佳范式[J].农业科技管理,2009(5)∶70.
[7]陆俊,刘石.广东省欠发达地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发展现状探析——以云浮市为例[J].河南农业,2016(1)∶60.
[8]何方应.科技下乡贵在实用[J].半月谈,2008 (5)∶80.
[9]尹丽辉,夏胜平.关于农业科技入户工作深度的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3)∶79-81.
[10]项光川,何小萍.创新农业科技下乡方式的探索[J].新农村,2007(1):8-9.
支持项目:2014年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信息化建设专项(粤财农2014[577]号)、2015年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与信息化专项——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粤财农2015[135]号)
陆俊(1981-),男,硕士研究生,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科技管理,农技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