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支撑梨产业发展——专访我国梨专家李秀根教授
中国是世界梨产业大国,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河南是梨种植面积和产量大省,“十三五”河南梨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以科技促进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全国梨育种专家、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理事长李秀根教授。
本刊记者:请问李教授,我国梨产业发展状况如何?河南梨产业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李秀根教授:我国是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世界第1种植大国和产梨大国。梨是我国仅次于苹果、柑橘的第3大水果。总的来说,我国梨栽培总面积大约为111.22万公顷,总产量为1 132.4万吨左右,分别占世界梨总面积(174.05万公顷)的68.7%,占总产量(1 951.4万吨)的57.2%,是典型的梨产业发展大国。河南省梨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梨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第4位和第5位。发展梨果生产是河南农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重要的手段之一,一直为各方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
本刊记者:“十三五”期间,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之一,河南梨产业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李秀根教授:机遇主要为:国家一系列梨产业政策的推进,为梨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消费习惯的变化和关注养生的生活转变,为梨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需求。挑战主要为:中国梨在世界梨产业发展中虽然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但也存在着种植分散、产品质量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等问题。河南也面临同样问题,河南省梨每667平方米产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5%;产品质量不高,优质果率在25%左右,比梨产业先进国家低40%左右;产业化水平低,鲜梨加工仅占总产的3%左右;出口仅占总产的2%左右,低于世界均值10%左右,出口单价仅为世界均价的50%左右。
本刊记者:农业科技问题历来是支撑和引领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梨产业而言,关键还是科技如何支撑产业发展问题。请问李主任,河南省梨产业如何以科技创新来支撑产业发展?
李秀根教授:就河南梨产业总体发展来讲,要制定并实施梨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提升梨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河南发展梨产业的关键是河南梨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聚集各方资源,围绕不同熟期的新品种选育、省力化栽培、病虫害减量化防控、梨园培肥节水技术、延长鲜梨货架期、梨产品精深加工等开展协助攻关与示范。
本刊记者:河南省农业科研机构层次高,专业门类齐,但设置较分散、合力不强、重大自主创新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就梨产业而言,如何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开展科技创新,来支撑河南梨产业发展。
李秀根教授:这一方面关键是进行产学研合作,汇聚各方资源共同做强河南梨产业。以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梨资源与育种”课题组为例,我们联合各方力量在梨品种资源的收集、保存、评价和新品种的创新及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入圃保存梨品种资源500多份,先后承担中国农科院重大科技项目“红皮梨新品种—红香酥在华北地区的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红皮梨新品种的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等重大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已培育出红香酥、早美酥、中梨1号、八月酥、七月酥、中梨2号、中梨3号(中华玉梨)、红太阳、中梨4号、早酥蜜、红宝石等优良新品种。其中“中梨1号”2003年1月已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产权保护,“红香酥”“早美酥”于200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华玉梨”于2008年12月通过国家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早美酥”“中梨1号”和“七月酥”3个早熟梨新品种在由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举办的“全国优质早熟梨评比”活动中,连续4年被评为优质果品。我们研发的“梨省力化早结果高效栽培技术”在全国很多梨区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刊记者:张瑞姜春艳李聪
李秀根:中国园艺学会梨分会理事长,全国梨育种协作组组长,果树资源研究与品种改良中心主任,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特色梨育种岗位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