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的高位下行使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增长速度出现了减缓的迹象,这如同高山滑雪难以驾驭,这是对中国经济和本土企业的严峻考验。面对巨大的下行压力,本土企业面临着“控成本”还是“创品质”的艰难选择。
三股力量将中国经济推至高位
我国的经济增长出现过三次高位: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城市大门打开允许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民营企业起步,奠定了中国经济高位增长的基石;第二次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坚持改革开放,而且要坚持市场领先,把各方面放活的力量组织起来;第三次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政府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协定作为保障,把中国与全球贸易市场连接起来。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处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海平面,改革开放后,打通了中国与世界海平面对流的渠道,世界格局从此发生变化,受中国市场潜力的吸引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世界资本、技术纷纷流向中国,国内产品也流向世界市场。
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中称,按照购买力平价(PPP)的计算方式,中国2014年的GDP为17.6万亿美元,已经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2013年成为最大的贸易国,进出口都位于世界首位。这场经济革命显著改善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了生活水平。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是完全靠中国人的优秀和苦干,首先是借助了全球的经济推力和人口红利产生的成本优势。时至今日,成本优势依然是我们在世界舞台上发力的主要原因。
高位增长催生“快钱”思维
宏观经济的高位增长给中国经济带来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代价。在很长时间内,中国曾是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但是中国很快也出现了两个海平面:外汇进入中国,交换了我们的基础货币,所以外资来得越多,顺差越大,我们的基础货币投放就越多,形成了“不差钱”的宏观环境。而且为了出口导向,我们要维持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不能大幅度提升。为了维持中国的出口优势,人民币也不可能轻易升值。
为了使相对价格发生显著的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就会变化,更重要的是投资行为会变化。大量的货币用到一个有效供给的环节,价格就会上涨。此时,人力资本的配置也会发生方向性、结构性的变化,很多人会卷入到资产游戏中,如果一不小心冲到生活必需品,就产生通货膨胀,就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控……
现在中国的宏观经济,造成整个产业界、企业界、社会,公众心理发生变化。喜欢“快钱”,喜欢顺着风就往上冲,而且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这是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代价。钱一多,相对价格发生变化,金融预期会产生行为,出现了乱投资,人们进入到集体无理性状态,羊群效应显现。这些也都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会出现经济下行的趋势:
第一,出口市场的地基不能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
增长。比如,如果美国出现问题,依赖出口的中国,必然受到影响。
第二,高速增长时期的比较优势成本迅速下降,但创新优势、独到性优势还不明显。
第三,“不差钱”思想侵蚀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消失,奢华思想侵蚀到他周围的人,最后会侵蚀到企业的员工。
第四,企业的利率包袱。市场这个力量,资产价格高速增长的时候,产生强大的资产预期,以确定的债务应对你想象的未来,银行名义利率不变,真实利率大大提高,你过去借的钱越多,财务成本就越高。
摸透谷底的“四块石头”
如果假设现在的宏观经济处于低谷,而在谷底还有四块硬石头,破除不了这些障碍物就无法顺利走出谷底。
第一块石头是成本。在某个产业发展好的时候,大家都在抢,投入原料、能源、材料、技术等。市场一旦下行,这些要素就变成了硬邦邦的石头。收入就是成本,今年的收入就是明年的成本,这是经济学的铁率,所以收入增加得越快,成本增长得就越快。
第二块石头是债务,在经济上行时,债务只是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但是支持市场现实价格的不只是真实的预期、真实的要素,还有人们的预期。一旦市场发生变化,这些不良预期就变成沉重的债务。
第三块石头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造成产品价格频频下降。我们的成本不完全是企业自愿付钱形成的成本。李克强总理上任后,砍掉制度审批上很多项,但其实这些项目没有多少是计划体制留下来的,都是高速增长为了维持平衡而产生的结果。十八大以后的反腐举措也给中国企业砍掉了很多“贿赂成本”。
第四块石头是社保空账。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保缴纳率偏高,市场经济后,很多国企没有竞争力,员工下岗,社保的“窟窿”会越来越大。如果有超额利润可以应付,但是多数企业和产业没有这个能力,这将是国民经济下行后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要么成本领先,要么与众不同
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不妨把未来看得好一点。对企业而言,做决策不能慌慌张张,不能在恐惧当中做。
第一,用奋斗的精神走出谷底。中国从不缺少奋斗者,艰苦奋斗精神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中华民族往往在大环境好的时候表现很差,而在大环境恶劣的时候却表现出色。
第二,做好产品,做新产品。虽然市场环境很糟糕,但是如果这些年企业一直在潜心生产好的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便足以使企业立足。20年高速增长形成的国内需求,现在每年10%的社会零售商品额的增长,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问题是有多少企业在认认真真地做好产品和新产品。
第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目光不要只聚焦于发达国家。美国的经济复苏还不稳定,欧洲和日本也还看不到端倪。2007年全球发生一个最重大的变化:全球总需求当中发达国家的份额下降,新兴市场的份额上升,发达国家由2007年占全球总需求的68%,降到现在的48%以内。但是中国的出口仍然主要面向发达国家,没有多少力量在新兴市场去攻城略地。
第四,要实现创新。因为成本还会继续升高,如果还没有独创性优势,后面的“追兵”就会穷追不舍:印度的人口总量超过中国,还有越南、东盟国家、西亚等,很多国家都在改革开放。想要获得发展空间,要么做到成本领先,要么做到与众不同。
笔者认为,本土企业要把握好两个方向:
第一,国家靠改革把体制成本降下来了,企业要练好内功,把高速增长带来的负产品利率在经济下行期间好好消化。消化成本将永远是企业的一大课题,更何况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成本。
第二,成本总会上升,人均收入提高,预计2020年中国会变成高收入国家,企业生产更高价值的产品,把这个成本曲线转移到新的空间去,如果真能与众不同,成本上高一些也无大碍。如果还没有与众不同的能力,企业仍把重点放在成本的控制、成本的整理上。既不能做到成本领先,也不能使产品与众不同,那时就要与这个市场告别了。
当然,让人们有想法,想法变成创意,创意变成产品,产品能创造价值,会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除此之外没有捷径可以走。纵观中国的优秀公司不难发现,它们已经显示了适应未来时代竞争的要求,一手永远在成本的控制上下过人的功夫,一手在着力价值创造空间,组合起来就是中国经济下一阶段发展的方向。 责编/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