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研究

2016-02-19 19:15:27雷伟丽
乡村科技 2016年33期
关键词:农田水利水利设施

雷伟丽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160)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研究

雷伟丽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庆 402160)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当前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能否良好运行,关乎全国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增收问题,甚至关乎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我国中央政府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出台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促进其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我国农田水利设施治理现状,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模式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我国水利设施治理提供借鉴。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多元化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深受我国国情的制约,受到了国家体制及国家发展方向的影响,其发展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的阶段。因此,农田水利设施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不相协调的。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新农村建设对于水利设施呈现出更为旺盛的需求,在建设中更为关注农田水利的实际社会效用,这些项目在农田灌溉及农民用水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城乡水资源不协调的现状起到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将水利资源进行合理的治理并对其进行不断的优化配置,在水资源的相关政策法规上更为重视及明晰水利设施的产权制度。同时,采用多种措施来完善我国农田水利设施,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革提供便利条件。

1 优化农田水利经营模式,明确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

新时期,我国的农田水利建设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繁荣发展势头,其主体也更加多元化,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地位。同时,我国采用的集体经营、农民参与及企业投入等多元化经营方式,主体成分复杂,尤为需要明确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遵循“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分为两方面:资金资源管理主体,非资金资源管理主体。具体来说,资金资源管理主体主要包含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单位或个人等,非资金资源管理主体一般为劳动力资源及社会组织影响力等资源。对于劳动力资源来说,主要就是农民自身的劳动力,同时也可以是一个合作组织;组织资源不单单指当地的村民组织,同时也可以是各级政府组织。在新型的农田水利改革之前,资金问题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一直是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其资金渠道较为单一,绝大部分来源是通过国家进行财政拨款。为冲破资金这一发展瓶颈,需要切实发挥民间的资本力量,不同规模的企业可以参与水利建设,资金丰厚的个人也可以作为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者,这样就会形成多方参与、真多元化的资金管理主体。同时,为保证具有组织资源及劳动力资源的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应在农田水利设施的机制改革中充分重视其多方的利益,更为健全地施行多方运行机制。

2 强化政府的调控者身份,加强跟踪监督及绩效评估

2.1 一把手责任问责制的强力施行

政府在整个政策中处于制定者及引导者的地位,往往会由于政府的监管疏忽导致整个社会的公信力较低。因此,对于各级政府而言,都要正确认识这一现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尤其是后期管理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的问题,导致水利设施不能良性运行。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对于水利设施应当在态度上予以重视,施行一把手问责制,从中央到基层各级政府要层层问责、层层保障,切实落实一把手问责制。

2.2 多元协作模式,重构农户合作机制

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更是一件利在千秋的民生大事。从1978年农村改制后,我国农业发展向着小型化及私有化方向转变,为改变这种格局,需要紧紧依靠群众,更为科学地将农户合作机制进行整合重组,积极引入水利设施公管协会中,通过政府的指引,加以财政上的补贴等多种形式,协调合作投资及合作建设等多元合作机制,真正为我国新时期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供更为便捷的条件。

2.3 奖罚分明,全面建立农田水利绩效考核制度

政府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导因子,通过多元化的组织将资金活化,丰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模式。与传统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相比,新时期的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管理及经营上都有着卓越的成绩。要保证这种成绩的延续,需要新时期的绩效考核更为科学,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及农户自身都应成为建设和管理的一员,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应提升其比例,这样后期才能有效地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

3 多元化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在属性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在我国的资源体系中属于重要一员。我国社会资源由于受到政府的影响,在建设及后期的经营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排他性。新时期,依靠市场经济及政府双重调控,不断完善法规政策,建设更为完善的社会资源管理的新格局。我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管理中,其渠道较为单调,一般建设及资金投入都属于国家直接投资。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资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是远远不足的。因此,为保证农田水利设施管理的有效进行,应当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一种新型的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将充分发挥社会力量[1]。各层级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及吸纳社会资金的模式,共同建立监管机制。当然,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地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对需要建设的水利设施进行科学的评估,针对其所有权问题,采用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诸如拍卖、承包或租赁等,对水利设施进行管理,通过企业的融入盘活经营管理权,不断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因此,国家可以在税收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搭建水利融资平台,吸收优秀的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社会企业、金融机构可以参与管理及建设,这顺应了当前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潮流。我国广大农民在我国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及管理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保证农民的利益,才能切实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根本作用。

4 充分发挥社会闲散资源的作用

4.1 重视农民的主人翁地位,提升其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农户是水利设施的直接受益人及最终受益人,农民应积极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及后期维护。但是实际上,各大水利工程很多都已经变质,成为了个别政府的“面子工程”,损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为改变此种现状,在运行机制的改革中,应从基层着手,提升农民自我组织水平,真正树立其主人翁地位。水利部门及地方政府应当加强配合,将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来满足农民耕种的需要,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4.2 融合社会资源,实现多方管理主体的共赢局面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整个管理模式就是多方经营、多方管理,其理论依据是团队生产理论。我国由于国情的特殊化,在建设中还要谨遵政府的宏观调控,从而更为全面地发挥政府、企业及农户之间多元的良性关系,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维护多方利益,实现其真正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4.3 吸收社会资源,构建多管齐下的融资渠道

我国在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如投资力度问题或者资本市场问题,限制着其进一步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筹资作用,将水利建设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加以重视,可以将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落到实处,落实到农民的利益中。而在水利设施融资方面,可以出台一些惠民政策,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企业、农民在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 结语

农业是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性产业,对于影响农业稳定发展的水利设施建设,相关部门应当不断提高重视程度,发挥农田水利工程在整个农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1]杜威漩.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治理结构:豫省例证[J].改革,2015(8):125-134.

S277

A

1674-7909(2016)33-66-2

雷伟丽(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水利工程及水工材料研究。

猜你喜欢
农田水利水利设施
民生设施非“摆设”
今日农业(2021年20期)2022-01-12 06:10:18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水利工会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中华建设(2019年6期)2019-07-19 10:12:46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中国公路(2017年5期)2017-06-01 12:10:10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