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伦 李 飞
(宝清县八五三农场,黑龙江 宝清 155630)
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郑海伦 李 飞
(宝清县八五三农场,黑龙江 宝清 155630)
在经济的迅速发展下,农作物种植中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其打破了传统耕作方式的束缚,促进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基于此,就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简单的论述。
保护性耕作技术;作用;发展趋势
受到经济和科技的限制,传统的耕作方法和农机具不仅不利于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而且在反复耕作的过程中对土壤结构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引起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对耕作技术进行改革刻不容缓。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奉行机械化作业方式,通过少耕或者免耕,将对农作物的破坏作用降至最低。同时,其遵循秸秆还田理念,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农作物产量的提高,适应了农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
2.1 免耕施肥播种
在进行免耕施肥播种时,必须要对包衣种子和农机具进行严格的选择。就前者来说,既要符合优质高产的要求,也能有效抵抗病虫害的威胁;对于后者来说,需要综合考虑土壤情况和具体的农艺要求来进行针对性的选择。地表干土层不利于种子的生长,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时需要严格践行深开沟、浅覆土的办法,增加种子湿度。同时,对播种的深度和间隔都有明确的要求,必须要严格执行。此外,一定要重视蒸发作用的影响,尽量避免开沟动土。
2.2 机械深松
在种植过程中,进行机械深松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降水渗透率,促进植物根系更好的发育。一般只有当土壤含水量控制在20%以内时,才能进行深松作业,深度控制在25~50 cm。具体选择局部深松方式还是全方位深松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深松周期的选择受到土壤条件和农机具进地次数的限制,通常以两三年为一个时间周期,这是对实行保护性耕作方式时间比较长的耕地来说的[1]。而对于刚实行该项技术的耕地,考虑到犁底隔层的影响,必须先进行深松处理,降低犁底层的影响。
2.3 浅松技术
浅松技术一方面能够使得还田的秸秆有序地覆盖在地面上,增加土壤肥力;另一方面,也不会对后期的播种作业造成干扰。一旦地表秸秆堆积过多或者地表出现不平整现象,必须要采用表土作业方式降低干扰作用[2]。如浅旋、秸秆粉碎等都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能够使得地面的种床铺展得更加细碎、有效。在实际种植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土壤条件等因素,力争在播种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应用到的作业项目也越少。通常浅松技术的深度一般控制在10 cm左右。
2.4 病虫草害控制
病虫灾害是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免的,尤其是对于保护性耕作方式来说,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其遭受侵害的概率更高。因此,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必须随时观察灾害动向,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采用机械耕作或者喷射除草剂等方法控制隐患,提高作物产量。
当前,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热点,现已发展为具有自身特色的耕作模式。比如,美国奉行免耕或者少耕模式,加拿大奉行粮草轮作模式等,其逐渐朝着智能化、产业化及专业化等多元角度方向发展。
我国在多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深松机、浅松机等农机具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且逐渐被应用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免耕播种施肥技术、地膜回收机技术等发展也越发成熟,但是高成本投入也制约了其上市数量。当然也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旱田秸秆粉碎技术依然没有实现有效突破,粉碎效率不理想,进而增加了播种作业难度。所以,致使农民依旧采取焚烧的方式来处理秸秆,这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自然不容小觑。因此,国家必须要加大对粉碎机、收割机等农机具的科研投入,顺应农产品的现代化发展要求。
机械化保护耕作技术确实给农民带来了诸多便利,将其从传统的农作方式中解救出来,但是依旧不能忽略其存在的问题。新时期,国家必须要从自然发展规律出发,使得保护性耕作技术更加科学合理。
[1]蒋勇,李云峰.试论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其机械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技服务,2015(2);14.
[2]陈源泉,李媛媛,隋鹏,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0(12):161-167.
S345
A
1674-7909(2016)2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