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苇
(赣榆县农业干部学校,江苏 赣榆 222100)
农民科技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李彦苇
(赣榆县农业干部学校,江苏 赣榆 222100)
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效的有效途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完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工作,这就需要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的方法和内容。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省农科院的调研会议中也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和依靠农业科技进步,要适时调整农业技术进步路线,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基于此,从农民科技培训的特点出发,在分析农民科技培训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农民科技培训体系进行探讨。
农民;科技培训;体制创新
随着新型农民培训的推进,各地党和政府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因为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阻碍了新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推进,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慢的因素之一。所以,在各地区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1 实施农民科技培训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培养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依靠力量。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素质,是“三农”问题工作是否成功的关键[1]。因此,新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重要且迫切。
1.2 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的总体目标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主要受益者和直接参与者是农民,农民科技水平的提高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所以,农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是推动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力量源泉。这种转化的实现,就要改变农村的整体劳动力素质,而实施农民科技技术培训可培养出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从根本上为建设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1.3 实施农民科技培训是促进三增的关键所在
农业是战略性基础产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更加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的出路在于技术的提升。因此,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可以推动农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和跨越式发展,为达到三增目标注入动力。科技进步和掌握技术的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培训,形成一个新型农业技术覆盖辐射体系,共同实现建设新农村、共同致富的美好目标[2]。
农民教育培训是政府所想、农民所需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在当前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江苏省赣榆县农村人口达70.5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3%,小学文化者占30%,初中文化者占50%,高中(中专)文化者占19.5%,大专以上者仅为0.5%,其中57岁以上的人口占到了30%,占农村劳动力的48%,从年龄和文化程度上都导致群众农业技能掌握水平有限,与赣榆县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农民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部分农民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还没有意识到技术培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参与的群众少之又少,使得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任务艰巨且繁重。
2.2 农民文化水平偏低
从农民的文化水平来看,虽然大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但部分农民文化水平还有缺失。对农民接受教育程度的调查发现,不了解的占21%;对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因素调查发现,基础不好的占13%。综合这些调查数据发现,部分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是农民素质表现的不足之处。
2.3 劳动力结构不合理
目前,农村年轻人少,不愿种地,主要以中老年人、妇女为主体,投入不足,广种薄收,特别是化肥施用方法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施肥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生态环境污染。
2.4 机构众多,培训缺乏系统性
目前,在各级政府加大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背景下,相关机构纷纷参与培训,既有农工办的参与,又有人社部门下设的培训机构,还有教育部门下属的学校、民办机构等。在开展培训中大家各自为政、互不通气,削弱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利于培训工作的长期有序正常开展。
3.1 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教育体系
(3)在将电缆支架与桥架进行接地处理时,首先需要对电缆的终端进行处理,并同时固定好电缆,然后选择能够弯曲半径的电缆设备进行施工。为保障电缆施工的安全性,在进行电缆施工时,需要树立相应的警示牌,以使得施工工作能够正常进行开展。
针对目前农民培训体制的现状,需要成立一个统领农民培训工作的领导机构,制定农民培训教育的体制规范,以利于改变机构重复、资源浪费、农民培训经常“撞车”的现象。可实行多部门管理,统一协调的措施,通过统筹规划使新农民培训教育的资源得到整合,并确保农民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长效性,从而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另外,农民培训要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作支撑,从教材编写、课件开发到组织管理、误工补贴。因此,农民培训工作应得到政府财政的重点扶持,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3.2 分层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长远的贯穿于“三农”工作的系统工程,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难度在于,农民在长期劳作生产中总结了一定的技术经验,对于技术培训的渴求度整体水平不高;由于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主要力量,所以在培训过程中生产与学习之间时间有冲突时,多数农民都以生产为主,这就对农民培训有了较大的限制,所以要在教学形式上,要力求务实多样。一是长短班结合,农忙时结合生产技术环节办短班,农闲时办长班。开展传、帮、带作用的农民技术员骨干队伍,以农业干部学校为主的阵地,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分层次开展技能培训,加强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以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为中心,以广大农民需求为重点,按照实用高效的原则,积极实施针对性强的培训。在授课方式上,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生产相结合、讲解传授与专业户介绍相结合。组织农民长时间、滚动式办班,轮流学习技术。短班学习以针对性较强的技术为主,由于涉及范围小,应设专人讲解或者定期上门做技术指导。
3.3 完善管理网络
改进只培训单一技术的方法,设定针对性知识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并建立多层次服务网络,以多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与信息支持,使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积极收集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农民适应和驾驭市场的能力。
3.4 方式灵活,重体验
近几年,赣榆县农业干部学校举办的培训班中摒弃了“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特别重视学员的参与及体验。在课堂授课中,教师教风端正,讲授声情并茂,既具备较强的专业性,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而学员应答积极,特别是在每期的授课中,参加培训的农民朋友都能够在专家的调动下,结合自身的种植经历,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专家的设疑解惑,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
3.5 加大农业培训力度
一是明确教育培训对象。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作为重点教育培训对象,将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作为后继者进行培养。二是构建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积极探索构建以农技推广机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为主体等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三是优化每一次的农业培训内容。按照生产经营型分产业,按照专业技能型分工种,按照社会服务型分岗位,力争将每一次的农民培训都做实做精,着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发展能力。四是创新农业教育培训形式。实行“分阶段、重实训、参与式”的培训模式,采取理论教学、现场示范、考察交流与跟踪服务等灵活高效形式,提高农民培训效率,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总之,提高农业人口尤其是生产领域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迫在眉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一定要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作为加强“三农”的重要举措,才能将教育培训工作扎实有效地长期推进下去,让农民真正掌握推进经营方式转变的本领,形成持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张亮.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0.
[2]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G725
A
1674-7909(2016)26-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