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三门县农村工作办公室(317100)柯贵东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对策
浙江省三门县农村工作办公室(317100)柯贵东
浙江省三门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青山绿水间散落了大量千姿百态的古村落。近年来,实施旧城改造、新农村建设,有的乡镇片面理解为拆旧建新,很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村落建筑群及古道,面临着“存之继绝”的危险。现今,三门现存文化村落仅占全县行政村0.3%,可归入古建筑、自然生态、民俗风情等文化古村落越来越少,规划保护迫在眉睫。
(1)顶层部署,落实责任建立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挂帅,相关职能领导协同,部门领导专项负责,对全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宏观把握、统一协调。同时,分别成立了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指挥部和文化村落保护监督组,保证工程推进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让原真性保护理念在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展现。
(2)全盘排摸,精心规划为了全面了解全县历史文化村落的分布情况和建设特点,彻底摸清全县历史文化村“家底”,三门县多次开展古民居、古村落普查活动,对古建筑比较集中的村予以重点保护;建立文保单位四有档案,对全县文保单位的现状进行测绘、归档、保存,并开展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划定工作,圈出保护红线,避免人为损毁。同时,该县坚持规划的龙头作用,高起点编制了《三门县文物保护三年规划》,为古村落保护指明了工作方向和技术支撑。
(3)模式创新,全面推行三门县积极探索股份制模式,明确全村所有古建筑由中介公司以房屋结构完整度、精美度为标准,确定股份入股村集体,入股后的古建筑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所有开发收入中的70%,按股份名额分配到村民。股份制模式在岩下村的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得到诸多开发单位的认可,在全县推广应用。
(4)积极列保,挖掘特色为了增加三门文物保护单位的数量,助推三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该县紧抓文物保护单位列保和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两大推手,在全面排摸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古建筑、古民居,积极列保。同时将19个尚未明确文保单位的古建筑先行保护,并组织人员实地走访、调研,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主题,围绕主题开展深度修缮,深得专家肯定,明确列入保护范围。
(1)利益冲突较为明显一些部门认为文化遗产保护投入过多,产出效益有限;企业则认为文化村落保护是资本“洼地”,从以往经验看,在温、台地区搞文化遗产商业开发,较难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双重盈利;群众聚焦点在于政府的扶持和补助力度,关注的是文化村落保护开发是否带来经济效益与生活品质的提高,而不是文化遗产是否得到妥当的保护开发。
(2)人文主题挖掘不够在当前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中,最大的局限性就是人文主题不突出、个性不鲜明,包括古建筑的照搬照抄、传统工艺的盲目模仿、民俗风俗的张冠李戴。资源无法深度挖掘、村落民俗乡风无法重现以及资源、形象、项目、旅游产品等内容的规划、设计和开发都将严重偏离主题,缺少个性,最终无法形成真正的品牌,只能在“追风”和“克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3)管理职责不够清晰多数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不清楚自身的职责,在文物被破坏或遭流失等情况发生时,部门之间沟通不及时,无法及时、有效制止文物破坏行为。同时,全县文化村落的大部分产权仍旧属于私人,由业主继续使用,政府只对列入文物保护的文化村落有权责干预与保护。
(4)资金筹措能力有限资金是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问题,在现行财政体制中基本未设立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修缮专项经费,财政对于文化村落的修缮和开发资金不充裕,缺少强有力的经济支撑能力,即使有专项经费,相比古村落保护的资金需求,也是杯水车薪。
(5)古建修缮理念偏颇一方面,部分干部在观念上片面把“破旧”视为“立新”,把城市形态当做现代形态,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随意性大,且对破坏古建筑的行为放任不管;另一方面,部分古民居已不适合现代居住要求,加上房屋新建用地审批紧张等原因,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随意翻建或修缮古屋古院的现象时有发生。
(1)从资源禀赋方面再挖掘一是深挖人文主题。加强实地调研,听老人的陈述,看家传的族谱,探文物的古迹,了解和记录它们的起源、发展、现状、人文和自然景观等情况,做好重要历史建筑的内涵挖掘,形成每个村落特色发展的文化主题。二是融合民俗工艺。要着力开展培育民俗节庆品牌、创建非遗展示馆,寻找民间手工技艺传承人等活动,凝聚地方文化的“气”与“神”,使其与文化村落发展相融合,与现代文明相适应。三是培育精品古镇。围绕“古村、生态、文化、休闲”等旅游主题,如以东屏古村的军事海防文化为主线,在原有的黑瓦石墙的老房基础上,修缮古建筑,还原四合院建筑风格,精心雕刻牌坊、村门、马头墙等“文化符号”,发挥美术、摄影采风基地作用。
(2)从人文旅游方面再开发一是策划文旅融合项目。逐步形成以三门海洋农耕体验系列为主轴,衍生培育三门民俗美食系列、三门人文古迹系列、三门宗祠民居系列、三门民间艺术系列等文旅系列主题,推进美丽“人文风景”向美丽“旅游经济”转变。二是依托城市发展优势。围绕“古村吸引顾客、建设完善设施”的发展思路,明确古村利用与城市发展的不同定位,一方面保护文化村落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开发三门特色人文旅游;另一方面,依托城市发展优势,坚持景点交通路线发展,搞好海岛旅游的餐馆、旅居、商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服务。三是打造城市文化地标。围绕“挖掘山海资源、打造海岛文化”的思路,依托蛇蟠黄泥洞石屋的海岛特色建筑风情,充分展现遗存石屋的渔村风情、“石头雕成百花窗”的斧凿工艺、石屋洞居的“残山剩水”、海盗成群的古原洞窟等“海”“石”原生态景观。
(3)从规范管护方面再思考一是政府性主导。加快出台《三门县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三门县古村落保护开发管理办法》,明确文化村落认定标准、保护政策、资金保障、产权归属以及旅游定位、开发主题、收益分配等内容,全面抢救、挖掘、保护文化村落的历史价值;引导和鼓励民众对文化村落的文物古迹、古树名木、河道水系、地貌遗迹等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组织开展村落保护、开发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营造保护开发古村落、古建筑的良好氛围。二是多元化投资。对于遭受破坏严重的重点文化村落或破损严重但局部有价值的村落,由政府出资进行紧急抢救和修缮;对于可以划出较大基地用作拓展性开发的文化村落,则尝试引进社会资本进行人文旅游综合性开发;对于整体结构较为完整的古村落,包括古建筑,则按古宅完好率、文物价值等,由相关部门进行评估并作价备案,待开发时机成熟,成立股份公司。政府可尝试以修缮费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费参与入股,既充分利用了民众的文物资源,也调动了他们保护文化村落的积极性。三是补偿性修缮。积极尝试补偿性的修缮机制,及时解决民众修缮古民居、古建筑的修缮资金。可由县文物主管部门对已经公布的文化村落的古民居、古建筑进行认定并挂牌。挂牌后的文物在修缮前,所有者可向县文物主管部门申请修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