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制度创新

2016-02-18 23:48王进轩
关键词:甘肃省制度经济

王进轩

(兰州财经大学 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论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制度创新

王进轩

(兰州财经大学 法学院,甘肃 兰州 730101)

在我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西部地区如何承接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甘肃省地处西北,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东南沿海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为了尽快实现甘肃省的产业转移,需要研究解决一系列问题,制度创新就是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当代制度创新理论为依据,在分析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中制度创新诱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的具体路径。

甘肃省;产业转移;制度创新

西部大开发是推动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乃至国外的产业转移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西部开发的必由之路。甘肃省地处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基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其自身的优势。面对西部开发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积极、有序、高效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以更好地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力争甘肃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中,如何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必需的制度,将成为重中之重,围绕这一理念,本文主要对甘肃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制度创新问题进行探讨。

一、制度创新的理论依据

为了研究产业转移中制度创新的重要意义,有必要首先从制度经济学角度了解制度与经济的逻辑关系。制度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约束、引导各类社会主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经济理论中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看,制度最终是为经济提供服务的。

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将制度分为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如货币、期货市场等;用于影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如合约、分成制、合作社、公司、保险、公共社会安全计划等;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流之间的联系的制度;用于确立公共品和服务的生产与分配框架的制度,如高速公路、飞机场、学校等。

制度有哪些功能,这是一个很难简单概括的问题。尽管我们已经提到,制度最终是为经济服务的,但因为制度的涵盖范围很广,涉及不同领域的制度总是产生不同的价值功能。由于本文讨论的产业转移的承接问题主要涉及经济领域,所以这里主要探讨经济制度的功能问题。从当代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可以归纳出经济制度的以下基本功能:

1.降低交易成本。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法律制度的设计决定经济的效率,反过来也可以说,法律制度设计的原则应该是效率原则[1]。虽然科斯在这里论及的是法律这种特殊制度与经济的关系问题,实际上这也是所有经济制度与经济效率的逻辑关系。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有效率的市场只有在交易成本为零(或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才存在。在无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制度安排无关紧要,交易者才能忽视制度安排达到收益的最大化。而当交易成本存在时,制度就会起作用,也就是说制度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这是经济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当存在明显的交易成本的时候,一系列经济制度就会被制定出来以引导交易者获得使之具有正确模式的信息。许多经济制度制定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有效的制度能降低市场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抑制一些市场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产业转移及其承接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本模式,在现有的市场条件及环境下,产业转移必然存在交易成本,甚至很高的交易成本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度创新,尽可能降低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本,使承接产业转移的效率最大化。

2.制度所执行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著名经济学家T·W·舒尔茨认为,制度的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至于每一种制度所执行的功能和经济价值的确定,则取决于制度的供求关系。因此人们可以在经济理论的范围内,用供求分析来决定每一种服务的经济价值的因素。产业转移的承接涉及多个经济领域,和多方面的经济利益相关,因此必然需要多方面的制度保障。那么,具体需要哪些制度?这些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什么?制定和实施这些制度的成本和效益如何确定?等等,这些都是决策层和理论界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3.制度为实现经济合作提供条件。传统经济学强调了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合作。如果说竞争能够带来活力与效率的话,合作则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与效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竞争和合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主体的合作。在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制度为人们在广泛的社会分工中的合作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尤其在复杂的非个人交换中,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制度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规范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产业转移与承接其实也就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问题,产业转移的效率关键取决于合作的成败。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促进和保障合作的制度,推动产业转移与承接目标的最终实现。

4.制度提供激励机制。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在分析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时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增长的关键因素;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并确立财产所有权,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2]

个人收益率是经济主体从其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中获得的纯收入量;社会收益率则是社会从同一种活动中获得的纯收益总量(正的或负的),它是个人收益率加上这种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所造成的最终影响。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可能趋于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所谓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实质上是使经济主体所付出的成本与所得的收益真正挂上钩,防止别人“搭便车”或不劳而获。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的过程,也就是社会的所有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等不断完善的过程。有效的所有权体系能够使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一个社会的所有权体系如果明确规定每个人的专有权,并为这种专有权提供有效保护,并通过降低对革新带来额外“利益”的不确定性,促使发明者的活动得到最大的收益,那么,这个社会就更富于“革新精神”,并且更能促进经济增长。相反,如果一个社会规定个人权利的制度不明确,如果该社会的保护结构没有效力,那么,就会提高革新活动的“费用”,并减少发明者努力的个人收益,因而,这个社会进步就更慢,也更难使经济增长。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在一种制度环境下,人们之所以努力工作、不断革新,就是因为其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也就是说能够多劳多得。然而,制度的创新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付出成本的过程。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制度,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时代逐步“发明”和创新的结果,这种“发明”和创新活动将伴随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时至今日,人类社会还没有达到使个人收益率等于社会收益率的状态。因此,为促使个人不断努力、积极革新,就要不断创新能够提供持续激励的最优制度。

产业转移及其承接的过程,实际上是不同地区、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所进行的财产权利的交换和经济利益的分配活动,为了实现产业转移及其承接的高效率,必须建立健全对产业主体的激励机制,相应地需要保护产业主体财产权利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各项制度的创新。

5.制度创新有利于外部利益内部化。经济学家诺斯关于外部性的定义是: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也就是说,在外部性存在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担;反过来,他也可能在自己不行动时,承担他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不行动者承担他人行动的成本称之为“负外部性”,取得他人行动的收益,则为“正外部性”。经济学中所说的外部性一般是指负外部性。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导致个人行动的成本和收益严重失衡。经济学家科斯以为,许多外部性的产生都与产权界定不清有关。完善的产权制度将有效引导人们实现外部性利益的内部化。由此可见,产权制度及其相应的制度创新过程,也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外部收益内部化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的过程。

我国的市场经济尚处于初级阶段,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比较严重。这方面问题的存在必然会阻碍产业转移及其承接。因此,产权制度及其相关的制度创新,将有效解决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

二、甘肃承接产业转移中制度创新的诱因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是甘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创新,如上所述,是由制度本身的一系列经济功能所决定的。除此之外,产业承接地的特殊情况也是制度创新的基本诱因。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落后,人才匮乏等一系列不利因素,都会制约产业转移的承接。

(一)经济结构不均衡

甘肃省经济发展落后,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有区位因素与政策效应等客观原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落后、低效、计划色彩浓厚的经济结构,导致甘肃省市场经济发展中转换难、适应慢、效益低、竞争力弱。

1.经济布局受过去计划经济影响较大,在市场经济中机制转换难度大、适应能力差、竞争能力弱。建国后,国家为了改变东西部畸形的经济结构,在甘肃省投资建设和内迁了许多大中型项目,这些项目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项目许多在地域分布上不尽合理,远离经济发达的城镇,交通不便,许多企业同当地的经济关联度极低,完全着眼于战备和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迅速变化,这些企业由于观念陈旧,历史包袱沉重,机制僵化,产品老化,难以适应竞争需要。

2.产业层次低,比较收益差。甘肃省属于农业经济区域,而农业是收益偏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的第二产业和投资少、见效快、在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第三产业在甘肃省的发展水平远低于全国水平。这种产业结构显然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3.工业总产值中的重工业比重过高。据统计资料显示,甘肃省的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所占比例不足五分之一[3]。这种结构决定了主要产品大多数属于基础性的上游产品,产品主要服务于全国其他产业生产,而东部地区的加工程度较高,满足最终市场需求的轻工业和重工业比重较高。长期以来,甘肃省的能源、原材料产品低价卖出,而所需的工业加工产品,特别是大多数日用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从东部沿海地区高价买入,长期处于不等价交换的境地,造成经济效益通过输入输出结构而大量流失。

4.非国有经济发展滞后。在改革开放中,甘肃省的非国有经济虽然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观念守旧,改革进程相对缓慢,非国有经济发展较慢,经济活力相对不足,形成了与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方面的巨大差距,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5.经济要素关联度低,比较优势或效益难以发挥。与东部沿海各省相比,甘肃省的经济要素关联度较低。一方面是工农业经济长期处于两条轨道各自运行,工业产品不能很好服务于农业,市场没有充分启动起来,而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限制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本地经济过分依赖于大中企业,而大中企业的产业链和服务对象多在东部,与地方企业关联少,因此对地方经济的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弱;三是大城市高科技产业和偏远山区“刀耕火种”并存;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过剩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并存。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结构严重影响了甘肃省经济的发展。

6.投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落后,不利于吸引投资。从硬件环境看,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自然环境差,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基础建设比较落后,不利于吸引投资。从软件环境看,一是观念守旧,思想保守,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缺乏开拓精神。二是政策措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推动和保障经济发展的有效制度和制度执行机制,造成政府抓政绩,部门抓利益,企业、群众办事难的局面,另一方面,一些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梗阻”,落不到实处。

(二)资本形成和资金供给渠道狭窄

资本形成也就是资金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发展经济学家把欠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归结为资本形成不足。资本形成和供给渠道不畅也是甘肃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就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运行效率偏低。经济运行效率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所反映出来的投入产出状况。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甘肃省的经济运行效率远远低于西部10省区平均水平:甘肃工业增加值率为32.16%,西部平均为39.24%;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税4.43元,西部平均8.24元;资金利税率3.72%,西部平均6.29%;百元销售收入实现利润-0.57元,西部平均2.31元;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0.67%,西部平均4.18%;全员劳动生产率0.41%,西部平均0.85%[4]。以上数据资料表明,甘肃省经济运行质量方面的差距非常明显。

2.国民收入和积累能力差。这主要体现在西部地区GDP占全国GDP比重小,人均投资偏低。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形成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积累率的高低。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地区属于偏低,其国民收入和积累能力自然低于西部平均水平。

3.吸引外资能力差。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外资已经成为一个区域资本形成的重要资金来源。外资的进入还会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对引资地区产生示范效应,从而成为引资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改革开放中,甘肃省在吸引和利用外资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利用外资的数量少,水平低。

4.资金流失严重。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快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资金收益率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在此背景下,西部的资金通过各种途径向东部流动。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银行存贷差、横向投资和股票交易等形式流向东部,特别是经济特区和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另外,西部地区在商品价格上存在资金向东的隐性流失。西部大量的初级产品以较低的价格转移到东部,而东部高价返回的加工制成品又把一部分西部创造的价值带回到东部。据统计,仅通过计划内的资源调拨,西部地区所损失的经济剩余便足以抵消国家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补贴。甘肃省在这方面的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

(三)基础设施较差

由于地处偏远地区,经济基础差,再加上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向东偏移,甘肃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城市化率低,交通不发达,电力结构不合理,通讯设施落后,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利设施不足,缺水问题严重,等等。基础设施落后延缓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将严重阻碍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

(四)区位劣势明显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甘肃省在经济发展中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劣势。这主要表现为地处西北内陆,山地多,戈壁荒漠化严重,可耕地面积少,由于干旱少雨,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劣。再加上地广人稀,收入水平低,消费需求空间小。受此影响,本地投资的成本相对较高,收益率相对较低。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东部投资者对产业转移对象的选择,也会影响本地对产业转移的承接效果。

(五)政策劣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持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对推动和保障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政策支持方面明显处于劣势,从而导致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种政策上的相对劣势,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的区位劣势。多年来,由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甘肃省在国家政策支持方面的劣势地位是比较明显的,这也是本地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甚至许多西部省区的重要原因之一。

(六)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没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经济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多年来,国家政策支持人才自由流动,由于甘肃省地处西北,经济发展落后,收入偏低,再加上生存环境较差,导致大量人才外流。本地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水平低下,难以及时培养和补充急需的各类人才。这种人力资源素质状况很难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东西部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七)民族文化障碍

甘肃是多民族的地区。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都会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一方面,它总是极力维护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消失后,它仍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保留下来,继续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经济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文化,民族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东西,甚至对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突出的表现是不同程度地排斥对外来文化和经济的吸收和融合,另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落后,基础较差,也不利于承接东部产业。

总之,制约甘肃省承接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清楚地认识这些因素,并及时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才能适应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并及时抓住产业转移的大好机会,推动本地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三、甘肃承接产业转移中制度创新的路径

甘肃省顺利实现产业转移是振兴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产业转移的总体目标,首先要面对和有效解决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系列途径中,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制度是经济运行的轨道和保障,及时有效的制度创新是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外,国家的特殊扶持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国家把开发西部作为现在和将来经济发展的宏伟目标,但中央不可能再像20世纪80年代支持沿海地区发展那样来支持西部地区的发展。因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要转变思路,不能单凭等、靠、要国家的政策支持,而是要依据区域特点,通过自身制度创新,完善经济发展机制,实现区域经济振兴。这也是甘肃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首先要进行制度创新的客观缘由。根据甘肃省的实际情况,以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为目标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在搞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甘肃省地处西北边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保守,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等比较淡薄。这些思想不仅反映在民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甚至领导者中间。这些思想的存在和影响是进行经济制度创新的最大障碍。因此,在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创新工作中,首先要克服上述思想,转变观念。一是要从思想上认清形势,承认和正视与东部地区存在的经济差距,跳出自身的狭小空间,打破部门分割、行业垄断、地区封锁的旧观念旧行为,强化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和发展意识,用改革和发展的眼光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和需求制度保障。二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看到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点,制度创新需要人才,好的制度的执行需要人才,科技创新更离不开人才。甘肃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人才的重要性,要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以及招揽人才、利用人才的制度,为实现产业转移及持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三是要从甘肃省实际出发,周密制定承接产业转移的中长期计划,避免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防止虚报浮夸造成的高成本低效率。

(二)吸收多元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发展“混合型经济”

甘肃实现产业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目前仍然缺乏多元的强有力的市场主体去推动产业转移的实施。从甘肃省的基本情况看,经济开发基本以国家为主要开发主体,主要通过国家投资兴办工业和建设基础设施来发展当地经济。这种体制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基础差底子薄的地区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市场适应性强的非国有经济越来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但地处西部的甘肃省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观念守旧,动作迟缓,非国有经济发展明显滞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成为实施产业转移,振兴甘肃省经济的阻碍因素。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根本大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看,还是从甘肃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看,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加快经济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应统筹规划,通过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开发的积极性,迎接和实施产业转移战略。当前应注重做好一下几点:一是要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降低社会投资者的投资成本,放开经营范围,维护公平竞争,强化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等。二是要制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有效安排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产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三是制定优惠政策,大力扶持非公有制经济。政府可以将一些好的项目让给民营企业,或者由国家和民营企业共同开发建设。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一定的税收、地价等优惠政策和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实行技术扶持,提高科技成果在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推广和应用。

总之,甘肃省的产业转移,单凭国有经济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通过吸收多元经济主体,发展“混合型经济”,才能尽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三)转变增长方式,培育新型优势产业

长期以来,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一是依赖国家过去投资建设的重工产业,二是依赖地方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也是过去当地经济增长的优势所在。但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上述优势逐渐丧失。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加大,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成为大势所趋。由此决定,国外的低成本资源将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市场,这就必然降低沿海发达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火电等产业对西部资源的依赖程度,另外,上述资源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开采利用的过程中将会越来越少,并且会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减少对这些资源的开采,必将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势所趋。这就会直接冲击甘肃省以往具有优势的有色金属、石油、煤炭等产业。受国际市场和国内需求的影响,再加投资不足、竞争力缺乏,甘肃省内原有的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也不再具有以往的优势。甘肃省的另一传统优势资源就是农副产品。但是随着农副产品卖难问题越来越突出,再加农业生产率提高缓慢,生产成本增长较快,产销“剪刀差”不断加大,对农牧业经济造成强烈冲击,使本来就不发达的农牧产业的发展更加困难重重。

由此可见,甘肃省在实现产业转移过程中面对的形势是不容乐观的。政府部门在产业转移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中要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较快的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的高度依赖状况,从资源导向型战略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积极引导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就甘肃实际来看,应当在粮食生产的同时,通过产业综合开发,加强林果基地、畜产品基地、药材基地及其他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巩固和改造原有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基础上,发展一批建立在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基础上的加工工业;着力扶持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产品有市场,有助于兴地富农的轻加工工业;借助中心城市和原“三线”基地的技术优势,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和增强产业素质。但是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不应一味追求大项目,发展大企业,还要注重发展量大、面广、经营灵活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投资少见效快,对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加就业以及推动技术进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如果与资源型大企业建立密切的协作配套及专业化分工联系,将有利于帮助这些大企业走出困境,使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

(四)创新金融制度,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地区间投资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了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而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又加深了地区资本形成的非均衡性。甘肃省在资本形成不足与经济发展落后之间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使得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就要加快本地区金融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具体措施有:合理设置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资本市场,扩大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放宽企业股份上市条件;鼓励投资基金的设立,放宽其上市条件等。

(五)根据市场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甘肃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本地经济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范围是多元化的,包括国民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这方面的举措有: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若干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优质工程,农业方面,要充分发挥农业省区的优势,鼓励发展一系列农产品为优质产品,带动其他农产品乃至整个农业经济的发展。工业方面,要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积极培育食品、医药品、日用化工品等加工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甘肃是农业大省,农村地区广阔,但由于大多地区自然条件较差,生产力很低,由此造成经济落后,劳动力过剩的状况。而自然条件较好的个别地区,土地面积较小,人口众多,土地资源不能满足生产需要。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一方面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耕地不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局面。

(六)大力实施人力资本开发战略,坚持科教兴省

许多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证明,投资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无形资本的收益大大高于投资于自然开发、物质资本和有形资本的收益。即使投资于资源、物质和有形资本的开发,一般也是在优先投资人力和无形资本的情况下进行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有形的物质资本投入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施人力资本开发战略,主要采取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引进人才等措施。甘肃属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省份,由于经济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因此教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要;由于资金不足,各类专业人缺乏及时培训,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影响了许多专业人员技术水平的发挥和提升;由于经济落后,收入水平较低,不能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来本地工作,而且已有人才流失严重。由于人力资源不足,严重影响了甘肃省科技创新和发展。因此,甘肃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首先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产业转移提供大量的专业人才。具体措施除了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外,还要进行系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的改革,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大力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中高级职业教育;加快实用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努力推广实用技术和有条件发展的高新技术,支持和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落后地区、民族地区转让科技成果,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向偏远地区、民族地区合理流动。同时,还要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七)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创建当地名牌产品,增强经济实力

企业是参与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大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企业或企业集团,必然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甘肃虽然组建了大批企业,但这些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在国内外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生产和经营的产品很难形成品牌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甘肃省应把发展企业集团、开发名牌产品作为一个重点,以此促进多个经济增长点的集合与扩张,形成经济增长链。具体应以经济增长点中的骨干企业和优势企业为核心,以名牌产品为龙头,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符合专业分工、有规模经济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这些企业集团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产重组,最终造就一批在国内国际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大公司。

[1]曾宪义,高德步.产权与增长:论法律制度的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

[2]道格拉斯·C·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88.1.

[3]李志荣,田刚.甘肃省情知识简明读本[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86.

[4]周兴维.战略重心的西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22.

(责任编辑 马 倩 责任校对 戴 正)

On System Innovation in Gansu'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Wang Jinxuan

(School of Law, Lan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Lanzhou, Gansu, 730101)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West Development Strategy, a key issue is how the west area undertakes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of developed regions and countries. Gansu Province is located in northwest China and restricted by natural conditions, there is a comparatively big gap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etween Gansu and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China. In order to realize industrial transfer in Gansu as soon as possible, we should study a series of issues, and system innovation is a primary one. In accordance with news theories of modern system innovation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actors of system innovation in Gansu's undertaking industrial transfer, the article offers the specific means for system innovation.

Gansu Province; industrial transfer; system innovation

2016-07-20

王进轩(1962—),男,甘肃渭源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F0629

A

1001-5140(2016)06-0149-08

猜你喜欢
甘肃省制度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