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霞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
刘海霞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生态思想;科学技术;五位一体
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以异化理论为基点深刻阐述了其生态思想: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劳动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加剧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异化,建立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路径,为正确利用科学技术提供了有效规范,为加快推进我国“五位一体”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用唯物辩证的观点解释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从经济关系的视角去探寻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相互交织的坚实理论基础上,用较大篇幅分析和探讨了人与自然的辨证统一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异化的根源,指明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马克思172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洞见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手稿》中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在《手稿》中首先承认了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价值。“自然界是孕育一切生命的摇篮”〔1〕,人类只是自然界生命中的一个过客,人类只有紧紧依靠自然界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都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者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义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的手段。”〔2〕
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与自然界须臾不可分离。离开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个对象—人—就是自然界。”〔2〕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石头、空气、阳光、水等既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智慧源泉,也为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提供对象,这些自然产品就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2〕;同时,这些自然产品也是人生产生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人维持自己的肉体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物质条件,“人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活动对象(材料)和工具,从而使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2〕。
(二)人在自然界中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对象,就不是对象性的存在物”〔2〕。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拥有“强烈追求自己对象的本质力量”〔3〕。人类为了生存发展所进行的首要活动的对象就是人之外的自然界,即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进行的生产实践活动首先要作用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活动的对象;同时人又是外部自然界的对象,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并不是被动的存在物,而是适时地与人类的活动相互作用,自然界会作用于人类的活动并对其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又是自然界的对象。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这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基本的区别。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动物没有什么对象性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4〕
(三)劳动实践是人作用于自然界的中介
人与动物不同,人是有意识的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可以借助劳动实践这个中介能动地“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2〕,使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自然界中,人和动物的生产具有根本不同的特质,即动物所进行的是被动的、片面的生产,而人进行的是能动的、全面的生产。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生产直接肉体需要的产品,充其量只生产自身;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能够不受肉体需要支配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和再生产,而且人还能自由地处理自己的劳动产品。就这样,人通过这种生产实践,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自然界就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即自在自然也就转化成了人类所需的人化自然。
人是有意识的能动存在物,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和提高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科学技术支撑下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时代,自然科学通过工业不仅在实践上日益影响人的生活,而且也深刻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2〕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深刻打上人的活动印记的自然界,是真正属人的自然界。借助实践的力量形成的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展示,人通过劳动实践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
(四)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加剧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异化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在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仅仅詹姆斯·瓦特的蒸汽机这样一项科学成果,在他存在的头五十年中给世界带来的东西就比世界从一开始为扶植科学所付出的代价还要多。”〔4〕科学技术的研发及其应用,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的巨大发展。“资本、劳动和科学的应用,可使土地的生产能力无限地提高。”〔4〕
随着资本和劳动力的增加,科学在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了更大的作用。这种巨大的生产力,如果能够被自觉应用,并将其运用于为大众谋福利上,那么“人类肩负的劳动就会很快地减少到最低限度。”〔4〕但是,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却没有按照正常的逻辑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马克思深刻而尖锐地指出,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加剧了劳动对人和自然的双重异化。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逻辑的“恣意横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而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加剧了这一趋势。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后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能力——变成对人来说是异己的力量,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2〕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这种类本质通过对象化,也就是说,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产品而得到确证。但在异化劳动中,工人生产的越多,他受到的产品的统治就越强烈。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也是外在于人的强制性的活动,劳动者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
(五)建立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解的根本出路
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科学技术虽然能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条件下,资本家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动用一切科技的和工业的力量开发和掠夺自然的行为却导致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尖锐对立。
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科学技术无助于缓和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要解除人与自然的紧张和对立,就要建立共产主义,因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这种共产主义“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实现共产主义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的最佳途径和必然选择。
二、《手稿》中生态思想的重要启示
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的今天,重温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彩论述、远见卓识,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一)努力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从对《手稿》中的生态思想的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并没有单独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把它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进行了深刻剖析。马克思指出,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劳动实践是把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的不可或缺的纽带和桥梁,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会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最终形成社会。当前的生态危机表现为人与自然的紧张和对立,但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对立。马克思说过:“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他们只有以一定方式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5〕不难看出,马克思眼中的人与自然的异化,是人开发改造自然的行为造成的,更进一步讲是人与人之间由于对改造自然所得的不均衡的占有关系的深刻反映。面对生态危机,蕾切尔·卡森就曾指出:“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6〕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自然问题,更是一种社会问题。
人与自然的紧张和对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更是人与人之间在生态利益占有上存在的矛盾和对立的必然反映。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根源是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类要永续发展,就必须要克服和超越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状态。如何克服与超越这种异化呢?172年前马克思就为我们提供了基本路径,要克服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实现二者的双重“和解”,就要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换句话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社会制度的层面寻找突破口。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存在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消解不仅需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其提供可靠的宏观制度保障,而且需要在微观上“对症下药”,通过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环境立法等手段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为此,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任重道远、崇高伟大的历史使命。
(二)牢固树立辩证思维、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曾经高度评价过科学技术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科学技术推动下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技术、生产效率和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社会生产力开始大规模利用自然力为生产服务,人类能动的主体作用转化成了作用于自然的巨大现实力量,改变了人类屈从于自然、臣服于自然的状态,人类在物质财富增长的“规模”和“强度”方面创造了史诗般的辉煌成就。然而,“科学发展产生的许多新现象有时不仅表现为财富,而且也表现为严重的威胁,并且在今天给人和人类、给人的现在和未来以及其重大的影响”〔7〕,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地表现出了其负面影响。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前所未有地干扰了自然生态系统,它单纯追求剩余价值为目标的异化生产,只是把自然当作原材料和满足增加已有价值的需要而存在的东西,这种对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剥夺了整个自然界——人类世界和自然界的价值”〔5〕,这一资本的必然逻辑暴露出了它反生态的本来面目。
科学技术的不合理使用会带来生态环境问题,这在像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样难以避免,正如恩格斯警告的:“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8〕那么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呢?悲观论者和乐观论者坚持不同的观点:悲观论者认为,大多数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科学技术都难辞其咎,因而他们对科学技术进行猛烈的抨击;而乐观论者则坚持“解铃还须系铃人”〔9〕,即如果说科技进步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那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良方也应该由科学技术来提供。事实上,悲观论者和乐观论者由于都忽视了科技发展中的社会制约而有失偏颇。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正确认识科技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作用提供了指导并对人们正确使用科学技术提供了有效规范。马克思说过:“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2〕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劳动实践中生成的自然界才是马克思眼中的“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2〕因此,对待科学技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应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人类完全有能力掌控科学技术使用后的善恶结果,因此,这要求我们人类必须遵守科技伦理道德,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即科学技术的运用应该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为前提,应该以能够为大众谋福利、能够提升民众幸福生活的指数为出发点和归宿;从长远看,科学技术的运用应该能够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一言以蔽之,如果人们运用科学技术谋取“合情合理”的正当利益,那么科学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就是“合情合理”的善果,这样人类就能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异化关系的超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和谐。
(三)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系统思维,以“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为抓手,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提供战略保障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社会建设总布局,特别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说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底线,是一个前提性、基础性的条件。也就是说,不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有一个前提,都有一个不可挑战的底线,那就是不能影响生态文明建设。因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0〕,缺少了生态文明建设或者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高的“五位一体”,难免会产生木桶效应①,影响“五位一体”整体发展战略的有序推进,影响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尽早补足这个短板。“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四)必须树立全球思维、战略思维,中华民族有责任有义务与世界人民一道共同呵护人类共同家园
在《手稿》中,马克思高瞻远瞩,站在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从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的角度再次阐述了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11〕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就首先必须克服和超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的这一深刻洞见映射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实践中,就要求我们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良性发展,将追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小结
马克思《手稿》中的生态思想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也是巨大的。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异化理论视角出发,用辩证的世界观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生态环境问题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实质上却是人类无节制地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指明了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基本路径。重温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远见卓识和深刻洞见,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而且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利用科学技术、加快推进我国“五位一体”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深刻启迪和引导下,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继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战略总布局之后,又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绿色发展理念确定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引领下在新时期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精准透视和科学把握。
注释:
①木桶效应原是经济学术语,又称为木桶定律、短板效应,是讲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
参考文献:
〔1〕吴珺.生态文明建设的多维解读〔J〕.长白学刊,2014,(6):20-2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3,90,56,105,106,57,58,88,81,83,8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4,453-454,463-464,463-46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4,277.
〔6〕蕾切尔·卡森.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李长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3.
〔7〕弗罗洛夫.人的前景〔M〕.王思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9〕郝志功.当代环境问题导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8.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20.
(责任编辑:陈艳艳)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LIU Hai-xia
(SchoolofMarxism,Lan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Lanzhou730050,China)
Key words: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alienation; ecological though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ve-in-one
Abstract:Marx expounds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 Manuscripts in 1844 based on the alienation theory: nature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of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People is a kind of objective existence in nature and labor practice is a mediation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The ab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ributes to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Establishing communism is the fundamental outlet to realize the reconcili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ecological thoughts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in 1844 provide the basic path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effective norms to u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rrectly, and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five-in-one”.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北地区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及其防控机制研究”(11CZZ027);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及其当代启示”(2014A-040)
作者简介:刘海霞(1977-),女,甘肃陇南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态政治学研究。E-mail:liuhaixia04@126.com。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4-0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