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思考

2016-02-18 13:08刘海霞马立志
关键词:绿色发展

刘海霞, 马立志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我国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思考

刘海霞, 马立志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绿色发展;绿色经济;法律制度;绿色经验;绿色文化

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缺失、绿色经验不足、绿色文化疲软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的瓶颈。要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就要加快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发展的“常态化”;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为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汲取国外绿色发展成功经验,为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借鉴;加快推进绿色文化建设,构建绿色产业格局,促进绿色发展。

习近平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突出强调“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绿色发展以绿色循环低碳为主要原则,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抓手,旨在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幸福美好生活”〔2〕。推进绿色发展是当前应对我国资源能源危机、生态系统退化、经济社会转型困难等问题,保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顺利进行的一项必要而又紧迫的现实课题。

一、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3〕,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但是,当前我国在推进绿色发展的进程中仍然存有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违背绿色发展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严重违背绿色发展所倡导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理念,成为制约绿色发展的“绊脚石”。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遵循“发展=合理=进步”的原则,不顾绿色发展的价值和伦理,坚持“人类中心论”,将生态伦理“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4〕,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就绝对服从,很少关注生态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这些行为与绿色发展的宗旨背道而驰,有悖绿色发展规律。事实胜于雄辩,20世纪中期之后典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全球八大公害事件①的爆发,1962年美国出版的著作《寂静的春天》,继而当代中国乃至全球不断频现雾霾、酸雨以及全球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已经深刻揭露出传统工业化的高歌猛进对生态环境带来的沉重负担。“2013年1月雾霾天气导致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4城市过早死亡共计1416人”,“在雾霾严重的多个城市,医院呼吸内科门急诊和儿童门急诊等就诊人数平均增加8.4%-13.8%,最高增加55.5%。”〔5〕这些问题迫使全世界各个国家开始反思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弊端。

显然,我们只有摒弃与绿色发展相背离的传统发展思想,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才能实现绿色工业驱动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此外,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经济效益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科技含量低,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指出,“全国调查的630万平方公里土壤中近1/6受不同程度污染,其中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等周围土壤污染最为严重”〔6〕。如果不尽快转变这种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就会陷入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的窠臼之中,最终导致资源能源枯竭、生态危机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阻碍绿色发展步伐。一言以蔽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它无益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建设,我们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以契合绿色发展要求,绿色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制约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关乎民生大计、国家发展前途,它需要最严格、最严密的制度作为其顺利开展的法律保障。然而,在我国绿色发展的法律定义并未具体明确,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还未将“绿色成果”列入评价体系,地方环保作假也时有发生。陕西省礼泉县政府为积攒政绩曾对环保部门的违法违规事实有意遮掩,“2015年10月至12月,环保部委托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对礼泉海螺水泥进行调查,现场核实发现,需要搬迁的253户居民,到现在还有181户尚未搬迁”〔7〕。有关绿色发展的理念、价值观在其他各类法律文本中渗透的还甚少,并且对其宣传力度不够,宣传方法和形式单一,人们的“绿色法律”理念淡漠,还没有形成全民共同关注绿色发展、全民积极参与到绿色发展行动中去的良好氛围,还存在对违反绿色发展的处罚较轻和惩罚力度不大的现象。

绿色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绿色公开不具体、不透明,司法行政部门执法不够严格,对排污超标、污染物危害大、碳排放量高等违反绿色发展的行为主体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法律责任大小程度的标准不够量化,使得“谁污染、谁治理”的法律政策停滞在口号层面,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降低了绿色发展质量,拖了绿色发展的后腿。

此外,绿色发展综合评价评估体系不健全,统计监测核算体系和绿色发展保护者的补偿机制覆盖面狭窄;各地区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出适合地方的严格法律标准;绿色发展认证认可制度体系过于宏观,只是发挥了指导方向的作用,未能凸显它应有的法律约束力度;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资金保障不到位,“自然资源资产的概念尚不明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与体系,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8〕;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控制和防范风险措施不成熟。以上问题严重制约着绿色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也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障碍。

(三)绿色发展经验不足限制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以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为目标,既要实现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又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当前,我国的绿色发展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摸索阶段,发展还未成熟,积累的经验不足。早在2008年,潘基文就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绿色执政理念——实现经济与环境共生共荣,但我国的许多地方政府缺乏绿色执政理念和绿色发展经验,大多数领导干部还在以GDP的增长论成败,与生态环境进行着“长期搏斗”。有学者指出:“当今中国的能源问题与近半个世纪前丹麦所面临的挑战非常相似。”〔9〕但是,丹麦的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很小,能源消耗总量增长幅度趋近于“零”,碳排放量也是只减无增,实现了经济增长与高耗能、高污染的脱钩,它与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却是以大量开发能源、大量排放碳等污染物为代价换取而来,以致中国产生了能源危机、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等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这严重偏离了绿色发展轨道。除了丹麦外,美国、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在绿色发展实践中也有许多成功的做法。我国在绿色发展方面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但尚处于摸索阶段,绿色发展仅以示范点的形式存在,不多且不具规模,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四)绿色文化“疲软”阻碍绿色发展

首先,绿色文化观念淡漠。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绿色文化观念不强,有关绿色文化的共识还没形成,致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现象层见叠出;“反绿色”膨胀化的表现,如过度消费、一次性消费、白色垃圾等现象依然存在;消费的同时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如学生食堂、小餐馆以及各大城镇中餐饮行业的兴起,随处能够见到成桶成吨被丢弃的残羹剩饭;绿色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等。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暴露出绿色文化观念并未深入人心,全社会成员之间也没有对绿色文化观念形成普遍的价值认同。

其次,绿色产业文化落后。我国推行绿色产业相对国外要晚很多,这已成为我国推进绿色文化的劣势,突出表现在:许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都会绕开绿色发展,自觉屏蔽绿色产业文化,因为这些企业非常清楚绿色产业意味着高成本投资、高技术要求、高质量产出,这使得“企业界普遍缺少进行绿色投资的动力和激情”〔10〕,绿色产业竞争力低下;造成绿色产业文化停滞不前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政府对绿色产业的资金、技术等支持力度不够,绿色产业处于一种自由放任的状态;绿色产业品牌意识、绿色营销观念不强,品牌作为一个产业的灵魂是每个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杀手锏”,但是我国绿色产业能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还不多。这些问题的出现给绿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绿色发展的路径思考

当前我国要走出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实现绿色发展“常态化”,就要加快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健全绿色发展的相关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汲取国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绿色文化建设,构建绿色产业格局。

(一)加快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推进绿色发展的“常态化”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是实行绿色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意。要保证绿色发展顺利推进,就要摒除“人类中心论”、功利主义动机,遵循生态伦理要求和绿色发展规律,追求绿色GDP,“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1〕的正确价值导向,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原则,经济发展要以尊重绿色发展规律为基础,从发展观念上实现“从生态开发转向生态建设,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12〕的根本转变。

此外,还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科学技术对于生态环境的第一生产力的先导作用”〔1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一、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断促进其优化升级,以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目标,这不仅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和谐共生、永久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因此,在现代工业化进程和追求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时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处理好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实现绿色发展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常态化”,让绿色发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为绿色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绿色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它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11〕。具体讲,就要完善绿色监督体制机制,拓宽绿色发展理念宣传与监督渠道,提高人民绿色法律观念,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宪法、民法、刑法等各项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中,制定具体可行、方便付诸实施的法律政策以及更加严格的赏罚标准,对地方环保作假的干部要进行终身追责;建立健全绿色综合评价评估体系,以加快完善“绿色考核”机制,将领导干部的“绿色政绩”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公开,实现“绿色政绩”公开化、透明化;“建立GEP(绿色国民生产总值)核算”〔13〕以及多元统计监测核算体系和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因地制“法”、治绿,促进区域绿色发展顺利进行;“建立绿色发展的认证认可体系”〔14〕并对其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阐述和普及,实现这一体系的具体化、法律化;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支持和有效技术管理;实行自然资源资产“户口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15〕;“要精心研究和论证,究竟哪些要列入生态红线”〔16〕。总之,绿色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制度和完善的法律法规。

(三)汲取国外绿色发展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绿色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我国绿色发展起步晚,目前还处于自我探索的初始阶段。历史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国急需向绿色发展成功者汲取经验,这是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方法。在绿色发展方面,国际上不乏成功实践者,如美国在绿色能源领域是领跑者,德国打造绿色生态工业,英国打造绿色都市,韩国以低碳绿色增长推动经济增长等。我国在推进绿色发展中,可以大胆借鉴国外许多国家的成功做法:可以借鉴美国,积极鼓励绿色、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对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行低税收、有补偿政策,把开发绿色能源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借鉴丹麦的绿色经验,充分发挥地区绿色能源优势,形成地区独特绿色风景线,如风盛地区发展风能、太阳足的地区发展太阳能等;借鉴英国,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美化城市环境释放清新空气,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优化人民生活环境,加快绿色立法,可以效仿英国《洁净空气法》、《工作场所健康和安全法》的内容制定适合我国的规章制度,以及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升级城市环境,建立低碳社区试点,以建设一座绿色宜居的美丽“中国城”;德国的“绿色生态工业相对其他国家起步早、发展快,尤其在绿色环保技术工业发展方面的探索实践比较成功”〔17〕,因此,在发展绿色生态工业上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并彻底贯彻落实,大力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施各行业能源高效利用战略,拓宽可再生能源使用领域,提高生物智能循环利用率;此外,在国内绿色发展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实践者,要共享成功经验。这样,各国之间、国内各地之间互相借鉴、共同进步、补齐短板,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绿色发展道路,为人类绿色发展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共同呵护人类共有的家园。

(四)加快推进绿色文化建设,构建绿色产业格局

目前,我国“绿色文化属于发展的最初阶段”〔18〕,同时也说明我国绿色文化是“潜力股”,发展和进步空间大。要加快推进绿色文化建设,构建绿色产业格局就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不断提升绿色文化观念,构筑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文化发展道路。绿色文化熏陶要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做起,让绿色基因代代相传成为一种美德,将绿色文化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使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时代,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要“倡导合理消费,力戒奢侈浪费,制止奢靡之风”,“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培养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自觉”〔1〕。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宣传和推广“光盘行动”。一方面,在校园中通过宣传标语、组织实践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光盘”行动;另一方面,社会上的小餐馆及城镇中的餐饮行业可以视情况就顾客的“光盘”行为推出适当的奖励,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同时,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广大人民群众也要尽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坚决抵制购买过度包装产品、不胡乱丢弃食物和垃圾以及在购物时自备菜篮子和布口袋等。

第三,要加快构建绿色产业格局。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的革命性变革,及时调整传统产业格局并对其进行优化升级,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技术支持力度,淘汰产能落后者,采取有效措施对过剩产能进行压缩和疏导,“让高污染企业不能再‘任性’”〔19〕,综合考虑资源能源总量、环境承载力和市场空间等因素,改善重点产业生产力格局;引导企业适时兼并、重组,加快产业集聚、集成发展;实行“产业结构闭环运行”〔14〕模式,增强绿色品牌意识,推进清洁生产,以降低对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无节制性开采和利用,将废弃物产量和排放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推行“资源开发—产品生产—消费者—废弃产品回收再利用”的闭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利用效率。

三、小结

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16〕。绿色发展旨在要求世界各国必须时刻谨记当今世界已经是一个“鸡犬相闻”的“地球村”,因此,各国之间应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意识,携手推进绿色发展。对于我国来说,只有勇于冲破阻碍绿色发展的桎梏,瞄准绿色发展问题短板,走出绿色发展的现实困境,不断加强对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有利于绿色发展的各项有效措施,提升绿色指数,为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双重和解,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生共荣,达到绿色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这不仅是尊重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维护人民生态权益的表现,更是对可持续发展在当代现实最有力的回应。

注释:

①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即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美国多诺拉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日本米糠油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日本骨痛病事件。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2〕丁晋清.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N〕.人民日报,2015-12-29(07).

〔3〕孙秀艳.力促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展望“十三五”)〔N〕.人民日报,2016-04-20(1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5〕孙秀艳.雾霾天,减轻健康危害有法子(绿色焦点)〔N〕.人民日报,2015-12-26(09).

〔6〕付微明.治理污染,法律绝不可少〔N〕.人民日报,2016-05-04(18).

〔7〕孙秀艳.地方环保作假 干部终身追责〔N〕.人民日报,2016-02-20(09).

〔8〕杨海龙,杨艳昭,封志明.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J〕.资源科学,2015,(9):1732-1739.

〔9〕车 巍.丹麦绿色发展经验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J〕.世界环境,2015,(5):28.

〔10〕何 潇.加快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52.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9,210.

〔12〕邬晓燕.绿色发展及其实践路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00.

〔13〕连玉明.绿色新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35,35.

〔14〕陈文玲,周 京.加快建立我国绿色发展公共政策体系〔J〕.商业时代,2012,(35):5.

〔15〕陈怡凤.给自然资源资产上户口——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工作暨培训会议综述〔N〕.中国信息报,2015-12-04(8).

〔1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127,123.

〔17〕李清源.国内外绿色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启示〔J〕.青海环境,2011,(4):178.

〔18〕石 峰.绿色文化与绿色生产力〔J〕.北方环境,2012,(1):23.

〔19〕刘效仁.让高污染企业不能再任性〔N〕.人民日报,2016-01-09(09).

(责任编辑:陈艳艳)

Predicament and Path for China’s Green Development

LIU Hai-xia, MA Li-zhi

(SchoolofMarxism,Lan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Lanzhou730050,China)

green development; green economy; laws and regulations; green experiences; green culture

Green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the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 beautiful China.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devoid of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lacking in green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nd weak in green culture concern,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for green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we need to change the development mode, to promote the normaliz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improve relevant regulations for the security of green development, learn from successful foreign experiences, strengthen green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form green industry structure.

2016-09-1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地区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冲突及其防控机制研究”(11CZZ02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地区创新社会管理的理论与机制研究”(12CSH008)

刘海霞(1977-),女,甘肃陇南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学、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理论研究。E-mail:liuhaixia04@126.com。

F205; F124

A

1009-4474(2016)06-0105-05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
节俭绿色
绿色低碳
绿色环保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