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张慧
中站区铁腕治山
◎ 特约记者 张涛 通讯员 张慧
盛夏的中站区北部山区,骄阳似火,热浪袭人。
记者在焦作市中站区北部山区整治现场了解到:遗弃在废弃采石厂、采矸厂、采沙厂上锈迹斑斑的设备,被一块块切割运出山外;身着统一制服、配备通信工具的保安,日夜不停地在山上巡逻;进出山区道路设立的检查关卡构筑了一道道防线,一块白矸、一块石料都难以从这里运出山外……
这是中站区在焦作市北部山区环境治理攻坚战中,断尾除根、铁腕治山而采取的重要举措。
北部山区治理的关键是:责任到人,担子压在具体人身上,形成合力。
为了做好第一生态民生工程的北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中站区确定了合力推进的方法,把根绝私挖乱采现象作为检验领导干部称职与否的标准。区委、区政府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区委书记、区长任北山环境恢复治理领导小组组长,并负总责。区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工商、交通等相关单位的局长和区、乡(镇、街道)的党政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压实责任目标,建立问责追究机制,真正把防止北山私挖乱采现象死灰复燃的责任,压在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人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肩上。
中站区委书记、区长带领相关人员,顶烈日冒酷暑,对全区4年前全部关停的160多家采矿点、石料厂进行拉网普查,对存在死灰复燃隐患的逐一登记,建立整改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及整治时限;区委、区政府督查办每天一督导、两天一汇报、三天一通报,有力推进了整治进度。该区国土资源、林业、环保、工商、交通等部门和山区乡镇实施一线工作法,各司其职,齐抓共治,干在一线,督导在一线,落实整改在一线。山上,治理非法采矿点力度不减;山下,取缔矿产品经营加工点不手软。目前,该区关闭持证到期非煤矿山企业5家,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已治理12个。
死灰复燃是治理非法采矿难啃的“硬骨头”,中站区以“除根”“断尾”为手段,出重拳整治私挖乱采死灰复燃隐患。
该区龙翔街道东张庄村牛圈沟深处,一个停产4年的废弃石料厂,拆除人员在半山腰上用焊枪切割生锈的振动筛、传输带等设备。采石面和石料厂周边自然生长的灌木重新披上了新绿。
“这个石料厂的废弃设备已经拆除5天了,再干一天就可以全部拆除了。待此处拆除完毕,马上上山拆除另一个石料厂,决不留下一点废铜烂铁,决不留下重新开工的机会。”焦作市国土资源局中站分局局长赵安民说。
为了“除根”,龙翔街道办事处在已关停的非法采矿点、石料厂栽种杨树、连翘和果树。裸露的山体披上绿装,昔日的废弃矿山变成花果山。目前已造林333.33公顷,总面积有1000公顷。
为斩断伸向大山的“黑手”,龙翔街道每年投入60万元,聘请了24名护山人员日夜巡护,保护青山,守护生态家园。
靠山吃山是老话。不同的“吃”法,结果大不相同。
中站区在出重拳整治乱挖滥采、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科学谋划、编制山区大旅游规划,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林果种植为主的绿色产业,真正让北山成了山里人的“金山银山”。
占地66.67公顷的龙洞山庄就是在昔日废弃采矸厂旧址上投资700多万元建立起来的,这里有山有水、果树满坡、空气清新、风景秀丽;投资8000万元的龙翔矿山公园一、二期工程已经建成,投资2亿元的红砂岭生态度假区也已建成投入使用;投资10亿元,占地200公顷的中站北业生态旅游项目等一批绿色生态养生项目正在建设和洽谈。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城里人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放飞心情的好去处,周边群众背靠大树,打短工、种林果、搞采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增加了收入。
在废弃的采石厂、采矸厂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中站新常态。离龙洞山庄不远的德鑫山庄在废弃的采石厂周边种了33.33公顷桑树,今年头一年开园,游客采摘桑葚每公斤48元,真正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中站区投资300万元,在龙翔街道33公里的山区环线上安装了652盏太阳能路灯,解决了山区群众和游客的夜间出行照明问题,现在的中站山区村村实现了硬化、亮化、净化、美化。
中站区的经验证明,只有发展绿色产业,治山、富山两手抓,“生态福利”永驻,才能力保青山永在。
(作者单位:焦作市国土资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