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伯齐 浙江天成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5
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在现代建筑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探析
文/丁伯齐 浙江天成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0005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迎来了一场技术性革命,高层建筑等大型工程日益增多,随之产生的便是深基坑开挖与支护。受地下土质与周边荷载及施工环境的影响,复杂的施工条件对深基坑施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自身所学与实践经验,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学习,就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在现代建筑深基坑开挖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性,盼为同仁借鉴学习。
建筑工程;深基坑开挖;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
地下连续墙又称排桩,是现代建筑深基坑支护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该技术结构主要由围护墙、支撑等多个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以各构件施工质量来保证整体结构的使用质量。地下连续墙分类较多,具体的选型应根据基坑侧壁的安全等级来确定。同时,施工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地下水位的高度,如遇基坑底部发生渗(冒)水时,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降水,以避免因地下水对基坑造成的威胁。
基坑工程是以土方开挖和维护体系设计施工为主要内容。土方开挖过程的控制与施工组织的合理性是影响维护体系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土方的不合理开挖方式、步骤与速度极有可能导致主体结构桩基移位。因此,对于现代建筑工程而言,深基坑开发与支护已成为其重点控制内容,并总结出以下特点:
1)基坑随着建筑高层化发展而变大加深;2)支撑系统的施工随着基坑开挖尺寸(有的长宽达到数百米)的增大而增加难度;3)基坑开挖在软弱土层中易产生较大位移和沉降,严重威胁到地下管线和市政设施等周边建(构)筑物;4)较长的工期与狭窄的场地,使得降雨与重物堆放对基坑稳定性影响较大;5)挖土、降水、打桩及基础混凝土施工在相邻施工场地中相互制约影响因素大,给现场协调工作增加难度;6)支护形式多样,迄今为止已经发展到数十种。
2.1 导墙施工
导墙的实施主要以挡土、重物支承和基准测量为目的,同时还具泥浆存蓄(防止漏浆)与阻水功能,当地下连续墙距离既有建筑物较近时,导墙还能起到控制地面移位与沉降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导墙设计常以倒“L”为主要形式,而且高于地面不得小于10cm,以此防止槽内泥浆遭到地面水污染。当地质条件较好,导墙开挖可以保证墙壁垂直自立时,可无需安装模板直接浇筑混凝土,以此可以避免因回填不合格而引起的质量问题;如若地质条件较差墙壁不能垂直自立时,在支模浇筑混凝土完成后,应用粘土将外墙周围回填密实,以防因地面水渗入导致槽段塌方。
2.2 泥浆制备
地下连续墙的施工,应严格检测泥浆质量,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化学与物理性能,流动性与相对密度满足泥皮形成的需求。由于施工过程中泥浆需与砂、石、混凝土及地下水接触,因此会对其成分中的掺合料与膨润土造成一定的损耗,同时也会因电解离子与土渣混入导致泥浆质量恶化,此时则需对泥浆进行二次处理,如若污染严重,处理难度较大或需投入较多时,则应放弃原浆进行重新配制。
2.3 开槽作业
地下连续墙的开挖,应结合地质情况分段开槽,一般情况下,以6m为标槽段长进行控制,开槽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槽壁垂直度,并控制误差不得大于3‰。当采用抓斗式开槽时,抓斗应控制使其自主滑落,且要做到稳而慢。开槽任务的实施,其过程中应对设备倾斜仪定时检查,以此槽壁确保垂直度满足规范要求,沉渣挖取过程中,对于槽底难以挖取的土渣,应用泥浆进行清除,确保槽底干净无杂物。
2.4 清底换浆
槽孔底部淤积物是墙体夹泥的主要来源。混凝土开浇时向下冲击力大,混凝土将导管下的淤积物冲起,一部分悬浮于泥浆中,一部分与混凝土掺混,处于导管附近的淤积物易被混凝土推挤至远离导管的端部。当淤积层厚度大或粒径大时,仍有部分留在原地。悬浮于泥浆中淤积物,随着时间的延长,又沉淀下来落在混凝土面上。故清槽后的泥浆比重应小于1.2,含砂率不大于8%,粘度不大于28s。实践证明,当泥浆比重为1.08~1.13、含砂量<2%时,与上期槽混凝土接头处夹泥仅0~3mm;当泥浆比重增加至1.14~1.2,泥浆含砂量<5%时,接缝处夹泥显著增加至3~7mm。所以性能指标合格的泥浆能有效防止坍方,有很好的携渣能力,减少槽底淤积物的形成,减少和延迟混凝土面淤积物的形成,减少对混凝土流动的阻力,大大减少夹泥现象。
2.5 钢筋网片吊装
钢筋网片在清槽完后3~4h 内吊装完毕。钢筋起吊采用4点起吊,起吊点分别在端头和0.5L处,要慎重调节主吊索和副吊索的起吊速度,防止由于起吊架和钢索在起吊时产生的拉应力面使钢筋笼出现变形。钢筋网片吊放必须垂直对准槽中心,吊放应缓慢进行,发现受阻及时吊起经处理后重新吊放。下放到设计标高后,应用横担将网片搁置在导墙上,控制好标高,然后进行下道工序。
2.6 混凝土浇筑
地下连续墙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控制混凝土下料连续均匀,上升速度不宜过快,一般为4~5m/h,并且控制两根导管的混凝土面高差≤500mm,如若高差过大,则会因混凝土覆盖式流动而将表面的浮泥卷入其中,导致夹层现象发生,从而影响墙体整体性。
对于混凝土浇筑量、上升情况及导管埋深的控制,应经测量计算确定。当混凝土浇筑至结构顶部附近时,此时由于混凝土难以流出,因此需在减缓浇筑速度的同时减小导管埋深(最小不得小于1m),若是仍然无法浇灌,则可利用导管上下抽动(幅度不得大于30cm)的方式使其流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导管发生横向移动,以防泥浆或沉渣混入混凝土,出现夹层现象,同时还应控制好下料速度,避免混凝土溢出料斗流入导沟。为避免浮浆过厚影响墙顶混凝土质量,一般浇筑过程中墙顶应高出设计标高500mm。
目前,我国对于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并在建筑工程实际施工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提高了施工质量,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以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特点入手,分析研究后直接切入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与应用过程的探析,很好的论述了施工要点与注意事项,为以后建筑工程深基坑地下连续墙支护方式的应用做好技术保障。
[1]郑伟荣.地下连续墙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福建建筑,2012年04期.
[2]浙江省标准.DB33/T1008-2000.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