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
面前铺开一张世界地图,上面用彩色铅笔勾画出好多条线,都以中国天津为原点,分别指向美国、苏丹、泰国、伊拉克、委内瑞拉、古巴、蒙古、叙利亚等8个国家。这些都是熊战带领钻井队“征战”过的地方。星星点点的印记里,写满他18年来在海外石油钻探路上的点滴,也记录着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在国际市场上从初出茅庐到树立品牌的历程。
隆冬正午,阳光温和铺洒,带来难得的暖意。而今已是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公司工程技术处处长的熊战,重新拉回走远的岁月,讲起自己的海外钻探之路。那些艰辛危困的往事而今讲起多了些许传奇味道,沉淀下来的则是对中国石油钻探行业如何“走出去”、引进来的大思考。
在伊拉克叫响中国石油品牌
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熊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身披大红绶带登上人民大会堂,作为代表讲述自己的心声。谈起当时的感受,这位在海外干了18年的“老石油”谦虚地一笑,说道:“全国劳模的荣誉是很高的,我感觉自己还有差距。其实那段时间我回想最多的是在伊拉克那几年,带领一个队伍,大家同甘共苦经历很多,这个荣誉是集体的。”
时光回溯,停伫在2010年9月,高温炙烤着伊拉克的土地,地面温度超过60℃。一架从迪拜到伊拉克巴士拉的航班,在一片没有围栏和雷达指挥塔的军用机场降落,时任渤海钻探国际工程公司副经理兼伊拉克项目部经理熊战看着荒芜人烟的周围不禁自问:“这是什么地方?接下来去哪里?”惊魂未定又被远处传来的汽车吼叫惊了一下,一辆悍马带着几辆防弹车飞驰而来。还没等熊战反应过来,这些安保车的服务人员就用防弹衣、钢盔把他和同事彻底武装起来。
这是熊战第一次来到伊拉克。“虽然之前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但是第一次走进哈法亚还是被恐惧笼罩着。”
熊战记得,项目启动初期,渤钻第一批人员四个人居住和办公挤在不足9平米的房间里,在没有经验借鉴,不熟悉当地语言的条件下,完成了项目的公司注册、账户开立、人员招聘、设备清关等一系列工作。
然而仅仅过了半年,2011年2月12日,伊拉克米桑省第一口水平井诞生。
这一天,熊战铭记。由渤海钻探承钻的哈法亚油田这口水平评价井——HF003—S001H井,“井深3700米,钻井队比计划提前5天完钻,创造哈法亚油田钻井速度新指标。”熊战没有掩饰自己的自豪之情。这是哈法亚首次使用水平井技术进行评价开发,有效评估了储层采用水平井技术的可行性和产能。
中东是世界油桶,伊拉克在其中更是举足轻重。据伊拉克官方最新统计,其已探明石油储量高达1431亿桶,约合260亿吨,仅次于沙特,与委内瑞拉、伊朗同处于全球第二。然而,伊拉克对外进行招标的油田并不都是肥肉,哈法亚便是如此。
上世纪70年代,哈法亚油田被发现,一跃登上伊拉克七大巨型油田宝座。哈法亚油田油藏埋藏深,含油层系多,以中孔低渗碳酸盐岩为主,油藏高温、高压、高含硫……油田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其发现30多年来还在“沉睡”。
在摸清楚哈法亚的“底细”之后,熊战对第一口井充满“首战必胜”的信心。“我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认真研究邻井资料,吃透设计,强化专业技术合作,优化钻井参数。那段时间,我和主要项目人员一直跟在井队里。” 在继第一口水平井之后,他们又成功交出第一口水平分支井,投资更少,产量更高,为哈法亚油田产能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中国品牌从此响亮。
伊拉克是熊战工作过的第8个国家,他是公司第一批进入伊拉克的“先遣队”一员。在伊拉克的几年里,熊战他们出门坐防弹车,基地周围有铁丝网、壕沟和土墙保护,同时还需要石油警察与安保公司防卫,在这种条件下才能工作。此外,伊拉克国家经济状况不好、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市场竞争也很激烈,项目环境充满挑战。谈到项目管理,熊战如数家珍。“我们项目制定了“直面挑战 誓争第一”的发展目标与思路,逐步建立了以哈法亚为中心,辐射鲁迈拉、西古尔那、米桑群的市场格局,在各市场创造了20余项区块最佳作业纪录。作业队伍由2010年的1支增长到2014年的55支;中外员工总数由2014年的75人增长到2014年的1965人;业务收入以每年150%的速度迅猛增长,2014年创收22亿元,成为渤海钻探公司海外创收的“半壁江山”。
打下中石油海外“第一钻”
1997年,对于熊战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4月,他当时所在的5003钻井队以综合实力排名第一的业绩,被确定为中国石油总公司第一支落实“走出去”发展战略的钻井队。凭借技术精湛、刻苦钻研、外语熟练,熊战成为这支队伍中负责生产、技术、安全工作的副队长。年仅27岁的他,光荣地成为一名“走出去”先锋,跟随中国石油产业试水国际市场。
出发前,领导拍着熊战的肩膀对他说:“你们肩负的是祖国和中石油的光荣使命,‘争第一、创一流、添光彩,是上级领导对你和你的钻井队的目标要求。”
熊战听进去了。从此“争第一,创一流”成为他和队伍的始终目标。
第一站是苏丹。第一役是投标。“必须投标成功!这是我们承担国际钻井业务的第一仗,也是中石油‘走出去的第一步。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熊战和队班子成员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而投标成功的最关键一步,就是制作标书以及设备的“箱单发票”。在3个多月的制作、设计过程中,他一边求助国内大专院校的朋友以及上级部门,帮助搜集外文标书样本,一边照着葫芦画瓢,研究其中的奥秘。同时,按照国际投标要求,结合参加几次国内招投标的经验,细细揣摩其中的细微之处,最大限度地与甲方提出的标准要求接近。为了提升竞争优势,他精细设计施工方案,准备了多套质量保障措施以及防止钻井失控的紧急处置预案……钻井队用他设计的标书、“箱单发票”及系列文件参加第一个钻井合同国际招投标,结果一箭中的。
1997年5月28日,GW5003钻井队承钻的苏丹黑格里油田第一口探井EF—01井顺利开钻。
听着钻机马达的欢快轰鸣,望着钻塔顶上那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和中石油彩旗,熊战激情澎湃。“苏丹当时也在打仗,气候条件也很恶劣,我们施工区域正在南、北苏丹之间,工地需要军队围起来,在保护下进行工作的。以前都是在国内打井,按照国内标准,出去之后要按国际标准施工,包括现场监督都是外国人。”
为钻好这口井,身为副队长的熊战所承担的压力和挑战是空前的,他不仅协助队长管好队伍,还要负责钻井过程中的所有钻具、井控、安全、环保以及设备运转中出现的重大难题,并且要随时和甲方及监理沟通协调。“一个班里12人左右,一半中国人、一半苏丹人。”
在一个多月的施工中,熊战带领全队坚持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他自己更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稳饭,就连上床休息时也舍不得脱衣服。在熊战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先后与甲方监督成功沟通协调,排除了十几个重大险情,与甲方及监理成功沟通协调了几十次,通过全队职工的团结拼搏,这口井终于获得了巨大成功,喷出了500余吨的高产油气流,是中石油海外合作项目的第一口日费制井,打响了黑格里油田勘探开发的第一枪。
希望中国石油钻探全行业走出去
从未及而立到年过不惑,熊战征战海外一去18载。
“在海外,每年四分之三时间在外面。公司规定工作三个月可以休息一个月,但是项目启动时间比较长,一次去了就要连续工作七八个月。”在国际市场,熊战先后参与了招投标方案制作、钻井方案设计、钻探施工、队伍管理组织、项目管理等多项重任,经常连续几个月在境外市场碾转征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成了排除钻井复杂情况的“及时雨”和“排雷专家”。他还曾经创过连续工作243天的纪录。
十几年里,熊战先后担任过主管生产的副队长、平台经理、对外项目部经理、公司副经理等职务。他从管理一个井队发展到后来管理一个海外项目乃至多个海外项目,无论担任哪项职务,“争第一、创一流”始终是熊战的目标和信条,因此,凡是影响这个目标实现的一切绊脚石,熊战都拼尽全力搬掉和铲除,将一个个困难踩在脚下。
在家里,爱人是顶梁柱,女儿16岁,熊战陪她的时间很少。“感觉孩子成长太快,日子不知怎么就都过去了。时间都去哪了?”他笑着,轻声自问。
多年来,熊战不仅带队伍参与国际竞争,而且重视技术交流,为国外带出去高温高压泥浆与固井技术、水平井与分支井技术等,同时也把国外项目、安全与设备等管理理念及低密度固井等技术带回国内。
18年前,初出国门的熊战对“走出去”的理解是,“我们国家是石油消费大国,那时觉得国内石油储量不多,我们必须走出去”。今天,已经成为中国石油渤海钻探公司工程技术处处长的熊战,对中国石油“走出去”有了新的解读:“我们走出去的目的,一是全心服务保障中石油在海外勘探开发,确保中石油海外战略目标的实现;二是提高我们自身海外市场竞争力,打造中国石油钻井国际品牌。近几年,我们在伊拉克成功运行了多个非中石油投资的总包项目,与一些西方国际知名公司同台竞技,多项完成指标好于同行,一方面靠我们的管理与技术优势,更主要得益于我们积极践行公司‘全产业链一体化竞争,全价值链协同性创效的‘两全竞争策略。尽管目前石油行业处于“严冬”,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国家倡导 ‘一路一带的发展机遇,保持战略定力,就会迎来‘春天。我觉得我们石油工程技术钻探企业应一如既往、坚定毅然地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