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历史与现代的邂逅

2016-02-17 07:51韩永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棚屋红树林警员

韩永

大澳渔村。图/GETTY 图片编辑/陈俊丹

一月的香港有点像北方的春天,微风伴着细雨,空气湿漉漉的。

在香港的最后一天,我去了新界的大澳。

船开出去不远,就看到了建在水里的棚屋。一根根木桩深深地扎在水里,上面铺上木板,在其上扎起脊与木墙,便是棚屋。破旧的棚屋连成片,仿如香港的黑白电影,有一种历史感。船行其间,漂浮在水上的棚屋缓缓后退,闲坐在门口的老人轻声漫语,仿佛回到了香港的五六十年代。

棚屋在大澳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据说,当地以捕鱼为生的疍家人习于水上生活,因此兴建了棚屋。棚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葵叶、木板和石柱,石柱后来多被更耐浸泡的坤甸木所代替,据说这种木材能在水中浸泡近100年而不腐。棚屋大体分为前、中、后三段,前段是厅堂或卧室,中段摆放神位,后段也是卧室,但通常留给长辈居住。

2000年7月2日,一场大火摧毁了大澳90多间棚屋,尽管港府全力维修,但旧观已难彻底恢复,现存的很多棚屋都是后来建的临时营房。有些棚屋进行了改造,外面包上了一层铁皮,以能更好地抵御台风和火灾。

船离开棚屋区不久,就到了空茫的海面上。如果船走得够远,幸运的话,还能看到跃出水面的海豚。不远处,是尚未合拢的珠港澳大桥。

船靠码头,拾阶而上,路边绿树成荫,粉色紫荆花开得耀眼。天空已经放晴,阳光透过树叶洒在脸上,洒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再往上走,风渐温润,沁人心脾。

最好的看海处,位于大澳文物酒店近海一侧的天台上。面朝大海,风拂脸颊,视野与心胸都变得开阔和舒展,顿有一种天人合一的入定之感。

中午时分,碧绿的海水里突然涌入了一道灰色。这道灰色并不融入周围的绿色,也不肆意蔓延,而是径直划出了一个“Z”字。原来,大澳水域河海交汇,当河水涌入时,便呈现出两种颜色。

文物酒店原是大澳水警的办公场所,在天台一侧还有一座用于观测水情的瞭望台。瞭望台周围树木茂密,天热时蚊虫肆虐,在这儿值上一晚上班,并不是一件轻松的活。水警办公室分两层,本地警员在一楼,英国警员在二楼。未经允许,一楼警员不能前往二楼。

大澳位于珠江入海口,大屿山有一条水道朝西、北岔开,将大澳岛与大屿山分开,大澳岛正位于岔口之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而历来是军事重镇。为了侦察水情,大澳水警还成立了一支巡逻队,其名字颇能反映当时的安全形势和这份工作的不易——叫“穿山甲”部队。

再往下走,就进入了大澳渔村的陆上部分。村子里非常安静,偶有老人在自家门口闲坐,安详得像午后的阳光。

与充满历史感的棚屋不同,岸上的房子充盈着现代气息。走在海边小道上,陆上是现代的院落,水里是古朴的棚屋,一种时空交错感油然而生。

在村子拐角处,海边生长着茂密的红树林。有的只是一簇,有的连成一片。这些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成为了涨潮时村子与大海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大澳历史上是官盐的重要产地,后来制盐业逐渐衰败,大片盐田成了红树林的生长地。目前,大澳拥有香港90%的红树林品种。

除夏天外,大澳大部分时间都在15℃至25℃之间,一月份算是大澳的冬季,空气清新温润。一对情侣在海边玩耍后回家,男孩赤着脚,裤腿高高卷起,一手提着鞋子,一手揽着女友。两人边走边笑,脚步声与笑声都像是音符。

大澳还有几座庙宇,香火最旺的当属杨侯古庙。这座寺庙建于1699年,被村民认为是风水极佳之地。庙内安放着一座大钟,铸于寺庙始建之时。该庙主祀杨亮节,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赵昺(陆秀夫在崖山背着跳海而死的小皇帝就是他)的舅舅。据说,杨亮节曾护着赵昺逃难至香港,竭力护主,忠义可鉴。乡民有感于此,遂建庙供奉。

再往前走,就到了大澳的商业区。商铺鳞次栉比,叫卖声起伏有韵。大澳小吃名声在外,如鸡屎藤、茶果、凤凰山天葵茶、香妃卷、山水豆花、油炸小鱼虾、鱼酱和咸蛋黄。

太阳西斜,码头上海风渐起。一艘游船正准备出海,游客们在憧憬着邂逅海豚。远处,红树林摇曳,风吹浪涌,却始终无法越过它温柔的屏障。

猜你喜欢
棚屋红树林警员
藏着宝藏的红树林
寻找荒野棚屋
澳一家九口与世隔绝住棚屋过田园生活
夏日城乡三景
红树林为何能在海水中生长
走过红树林
红树林沼泽
找戒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