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宇
“企业社会责任不光是企业家、企业来承担的责任,更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多方共同参与和推动。”第十一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暨2015责任中国荣誉盛典上,苏州工业园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知评的发言引发现场企业家的共鸣。
作为国内最具权威影响力的责任评选活动之一,“责任中国”荣誉盛典已经连续举办了11年,苏州工业园区荣膺本届“政府责任创新奖”。
企业社会责任本应以企业为主体回馈社会,政府为何要参与建设?参与其中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杨知评在活动结束后告诉记者,“我们不是要代替企业履责,而是搭建平台、投入资金,引导、培训和鼓励企业,让处于自由发展阶段的企业社会责任进入规范良性的发展程序。”
与发达国家近三百年发展历程相比,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尚属幼年。而苏州工业园区的特殊 “基因”,让园区2.4万余家内资企业和130多家国有全资和控股企业有了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先机。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最大的合作项目,从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打下第一根桩开始,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多个创新政策措施都在园区先行先试。区位和政策优势吸引了3800多家外资企业在此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也创造了苏州市25%左右的注册外资、到账外资和进出口总额。
“发达国家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较早,跨国企业比较容易接受这一理念,进入园区也会主动进行社会责任实践,带动了很多本地的企业。”回顾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历程,杨知评肯定跨国企业作用的同时也强调,“企业社会责任不是可有可无,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多元的环境和跨国企业自觉履责的观念,不仅加快了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速度,而且让企业社会责任成为园区企业关注的焦点。民营企业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的履责路径就受此启发。
一座办公楼同时拥有网球场、高尔夫球场、卡丁车场,阅览室、妈妈驿站、儿童乐园等设施,员工在社区化的环境下办公……北欧某国政府采购团在江南嘉捷厂区调研后,一改原先中国企业是“血汗工厂”的看法,不仅促成了合作,还主动提高价格表示对企业的敬意。但是,江南嘉捷当时并不知道,这种纯粹出于对员工关怀而改善工作环境的行为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南嘉捷的意外收获是幸运的,但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打造功能完善的社区化办公环境。企业社会责任在园区中逐步走向共识,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国外已经有了成熟的经验和标准,而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动作,并不能雪中送炭。”杨知评说。发挥企业优势履责,协调小型、创新型企业参与履责等都是横亘在苏州工业园区企业和政府面前的难题。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完全一刀切。”杨知评说,现实挑战和对于社会责任的本质追求,促使苏州工业园区逐步从传统政府向具有现代治理结构和能力的政府转型。
2010年,由园区宣传(精神文明)办公室发起,与企业发展关联的各职能部门积极响应,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正式成立。各方联通互动,围绕企业经济责任、员工责任、消费责任、环境责任和公益责任等五个核心板块,指导和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共有15个部门先后成为联盟指导单位,联盟企业由最初的50家增加到282家。
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的组织形式在全国并没有先例。由政府宣传(精神文明)办公室发起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苏州工业园区属于第一家。
除了组织形式创新,苏州工业园区“政府责任创新奖”背后还有更多行动。
因“大手笔”投入员工关怀受到北欧客户眷顾的江南嘉捷在加入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后,通过联盟举办的专职工作人员培训、信息分享,以及联盟“责任资源”引导配置,结合自身业务,承诺每卖出一部电梯,就捐赠一元钱至专项爱心基金,并成为国内首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电梯企业。
除了企业的变化,联盟成立后苏州工业园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
停在各大社区、学校、企业门口的绿色金龙大巴车对园区居民来说并不陌生,一辆布满书架的“悦读接力车”一次最多可以载3000册图书,居民可以现场办理读者证、图书阅览、借还服务,容量不小的“移动图书馆”开进社区总是供不应求。
从2012年6月开始,由园区宣传(精神文明)办公室、服务业发展局、经济贸易发展局、苏州独墅湖图书馆、园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等单位联合发起,将企业捐助图书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相结合,利用这座“流动图书馆”,汇集企业资源践行社会责任。在手机“碎片阅读”时代,“悦读接力车”成了苏州工业园区独有的阅读风景线。
湖西中央公园及CBD全景。 摄影/陈雨禾
联盟成立以来,充分结合园区实际情况,从物质帮扶到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科学的布局。主导开展诸如“悦读接力车”的全区性重点项目(活动)累计达150余次,企业自主开展相关工作3000余项(次),参与员工超过70万人。
企业从只对股东、投资者、员工负责,到兼顾全社会承担外部责任不是一蹴而就,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也在“从0到1”的大踏步发展。2015年12月8日,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分联盟正式成立,分联盟囊括了园区下辖的娄葑、斜塘、唯亭、胜浦四个街道,各分联盟由所在街道的分管领导担任负责人,拥有独立组织构架并结合各街道特点形成分联盟发展实施方案。
“我们一直很希望加入这样的团队,带动我们的员工和客户关注公益。”得知唯亭街道企业社会责任分联盟挂牌成立,苏州天添有限管理公司、苏州依斯倍环保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有意愿加入联盟。最终,共有60家企业首批加入企业社会责任分联盟。在杨知评看来,让企业获益是联盟在企业间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因素。
至此,苏州工业园区已形成政府搭台、联盟推动、企业自觉的运行机制。形成了以联盟为主阵地,以联盟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员工、社区居民、消费者为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生态圈”。
生态圈下,如何更好地建立标准,协同各方资源,提升责任实践,成为杨知评和园区政府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新考量。
这一次,杨知评选择了“互联网+责任”。过去一年中,“互联网+”成为一种全新生产力渗透在各行各业。而在杨知评看来,“互联网+”不仅仅是物理性的叠加,联盟推动“互联网+责任”需要发挥更大作用,比如建立标准。
“我们希望将企业履责情况,通过政府信息平台录入企业信用系统,成为企业信用度的参考标准。”杨知评说。
通过互联网让社会知晓企业履责情况,如同咖啡豆包装上的“公平贸易”标志,既是一种经营哲学,也从另一层面体现了企业信誉度和美誉度。目前,苏州工业园区企业信用体系正在紧张建设中。
诚然,成立6年之后,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仍面临着困境与挑战。如何避免企业履责意识自生自灭、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园区内履责水平等都需要联盟协调各方力量逐一突破。
杨知评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不可一口吃成胖子。“我们要实事求是,根据现阶段国情发展,可以把传统文化里的优秀部分与现代社会中的企业责任有效衔接起来,能够更好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推广。”
今后三到六年,苏州工业园区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将持续发力,“政府应该为企业搭建更好的发展环境,培育一批‘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通过组织媒体宣传、表彰等形式,让企业得到社会的认可。”杨知评坦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