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善杰
来到欧洲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时候,他们给当地人留下的,是一种不文明的形象:不顾当地习俗与规定,还是一副在国内时的做派,聚在一起,旁若无人,大吵大嚷,乱扔东西,乱拍照,疯抢着买东西;再加上很多富人,疯狂地买房,推高了当地房价—这双重的作用,自然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尤其是影响到一些没有来过中国的人对中国人及中国的看法。
从老家回到上海已有一段时间,但有一件小事,总让我不时想起,似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
我在山东枣庄下了火车,转乘公交,正望着窗外这座日新月异的北方小城而出神时,忽然听到旁边传来了吵闹声,声音一开始很小,后来越来越大。
原来,一个十七八岁的大学女生,与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并肩站在车厢中间,女生嫌弃男子身上有酒味汗味,让她离自己远点,而车上人很多,男子能移动的空间很小。女生说第一次时,男的没好意思出声,到第三次时,没压住火,就吵起来了。
车上的其他人都不出声,我只好出来相劝了。否则,两人已开始拉拉扯扯,看起来,实在已不成体统了。
此后的日子里,我又听说上海公交车上发生了一位老大爷和中年妇女因皮肤碰了一下就大打出手的事。同时,在网上看到北京地铁上一位中年妇女与一位女青年发生的“撕衣大战”。
说实话,我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人们火气这么大?从南到北,从一线城市到三线城市,类似的事情,轮回上演了这么多?这种不文明的现象,究竟到何时才能休止?
我们知道,公共空间是一扇窗口,透过它而展现的,不仅是个人的修养,而且是一个城市的风貌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不文明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不文明现象对个人形象是不好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在外人面前呢?但是人们往往在过于重视外表美的时候,极大地忽略了心灵美。因在举手投足之间,可以看到一个人修养的高低。
据说很多优秀企业在招聘面试时,更看重的是人的行为细节,不是外在修饰。而细节上的修养,都是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非一时之功。其实,无论在求职时,还是在工作中,个人的成败,很可能都与在生活中养成的习惯、具备的素质修养和展现出来的文明行为有关。
其次,不文明现象,还会有更严重的后果,比如危害个人、他人甚至集体的生命财产安全。举例来说,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影响到自己甚至他人的人身安全;坐飞机不遵守飞行规定,就会影响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危。前不久曝出的乘客袭击空姐的新闻,其恶劣程度,与公交地铁上的不文明现象,已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后来证明,那乘客不仅是举止不文明,而且已涉嫌违法了。
再次,不文明行为,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这两年中国游客和留学生在海外被曝出的不文明现象不少:中国男孩在埃及文物法老壁画上涂鸦;中国大妈不顾泰国法律风俗在曼谷机场围圈打牌;中国留学生先被“电视直播”在洛杉矶地区与警车高速飙车,后被报道在美群殴同伴且家长因贿赂证人被捕,等等。
也许这些人,只是极少数。但是,当他们在国外时,代表的却是“中国人”这个“群”,包括你、我、他,不再是简单的个体。况且,在年龄上,有老人、青年和孩子,在身份上是游客、家长和学生。不能不说,他们有一定代表性,大大影响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国家形象。
一位长期在欧洲留学的朋友告诉我,她在国外,很不好意思对当地人说自己是中国人,因为近年来到欧洲旅游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很多时候,他们给当地人留下的,是一种不文明的形象:不顾当地习俗与规定,还是一副在国内时的做派,聚在一起,旁若无人,大吵大嚷,乱扔东西,乱拍照,疯抢着买东西;再加上很多富人,疯狂地买房,推高了当地房价—这双重的作用,自然引起当地人的不满,尤其是影响到一些没有来过中国的人对中国人及中国的看法。这样的话,这朋友,在他们面前,再谈大国及大国文明,还有什么效果呢?
这让我想起张爱玲在《天才梦》中“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的精彩论述。只是,在文明这件华美的袍上,爬满的蚤子,在国外的比起国内的来,又是小巫见大巫罢了。这内外两方面的不文明现象,都危害着个人与他人、集体与社会、民族与国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文明现象如此猖獗呢?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至少有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等等。
比如我们国家的法律还不是很完善,对一些公共领域的问题,立法还不够多,不够细,这就让很多不文明现象有了可乘之机,受不到应有的惩罚,人们也就不长记性。
我去年到过一次丹麦,在逛公园时,发现植被保存的那么完美,我惊叹不已。我对陪同我的朋友讲,这要是在国内,不仅草坪被随意践踏,而且很多蔬菜药材类的绿化植物,早被人摘走了。
之所以有这样强烈的第一反应,并自然而然地产生如此明显的对比,是因为,我当时的亲眼所见,与我在国内拥有的不好经验,甚至可以说是切肤之痛,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官与心灵上的刺激。
在国内时,不时在媒体上看到,公园里的可食类绿化植物或药材,被晨练的中老年人偷回家煲汤喝的报道。每年夏天,我都会发现所住小区里绿化树上的桃子、石榴、枣子、橘子、无花果等,在还没成熟甚至还没长成时,就不翼而飞了,留下的是满地凌乱的枝条、叶子和果子。
我常常对此是愤怒的,曾一度守在树下抓小偷,结果惹来不必要的而完全没有效果的邻里纠纷,根本于事无补。后来,见得多了,经过的时间长了,也就慢慢麻木了,放弃了先前的念头。
10多年来,我们学校,每年耗资巨大,举办一次主题为“秋之韵”的菊花展,在上海,现已很有名气,常吸引很远的游人慕名来看,但每年总是不到撤展的时候,就有附近小区的居民趁早晚锻炼的机会,把花成盆地往家搬。等撤展之际,就会出现一窝蜂地去抢的场景,留下的是花瓣撒落满地。我想不明白的是:让更多人去观赏,不比独自观赏,更能实现花的价值,也更重要吗?
朋友不常在国内,分享完我这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经验后,只说了一句话:“在丹麦,采摘公园的绿化植物,是违法的”。听后,我顿时豁然开朗了,接着是很久的沉默。
当然,在目前的中国,不文明现象的产生,除法律不完善外,还有道德的因素。这些年来,社会更宽容了,生活节奏也加快了,人们常忙忙碌碌地自顾不暇,但到头来就是道德底线降低了,道德约束力也大大下降了。因此,人们对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已见怪不怪了,不文明行为者不再惧怕传统式的舆论压力,也就放肆起来。比如,过去在公共场合,如有虐待老人和孩子的行为发生,肯定会有一帮人上去制止。但现在常常是,路人千番过,无人停住脚了。
在上述几种原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文化的因素。粗线条地说,当下文化,显得有些小了,呈现出的是一种保守性与自私性的趋势。
前者体现在当代文化内涵的一种小心翼翼、井底之蛙的成分。这是一个以稳求胜、不敢试错的年代,不少人在职场上常奉行的是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谋生术,在生活中秉持着的是一种互相攀比、谁也输不起的心态。
后者体现在当代文化所流露出来的一种明哲保身、弱肉强食的气息。不少人在职场上靠的是搞关系和斗心计,把办公室变成一部部“后宫宫斗戏”在现实世界的“模拟场”,在生活中各求自保、担心“碰瓷”。因此,不断生产着竞争、麻木与冷漠。
以上两点,在当代占主流地位的大众文化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这就大大影响了人的再生产,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扮演的是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角色,而在每个角色身上,几乎都能发现如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剖析自我时所揭示的“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种格局有些小的文化,对减少不文明行为、提高人们的素质和促进大国文明形成,是有碍的,也是与我们的大国地位不相匹配的。因此,有必要对其充分认识,并努力改变。
在这个时代,英雄已不再来,传统的社会偶像备受质疑,就连邱少云这样的在血与火中诞生的英雄人物也遭无底线的质疑;新的人生偶像应运而生,迅速取而代之,接二连三粉墨登场,那就是一些成功人士、暴发户、“富家公子”等,这些人很容易被塑造为偶像。
然而,揭开面纱,这些偶像虽然有的很成功,但大多数是经不起质疑的。因为在他们的心中,住着一个个的“小”字,从而搁不下无功利的事,放不了世界。电视剧《小时代》的艺术再现,可为这类小人物做注脚,它再现的不是一个小时代,而是一些不在场的小人物。在场的是主人公,即那些小人物的忠实粉丝。
这类随波逐流的年轻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一种物欲、庸俗、自私的味道。当然,他们也是典型的小人物,长有一颗颗很小的“心”。这正构成了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小人之心,其最主要的表征,就是保守与自私。
也许,在社会历史上,小人之心的文化心态总是在所难免,但当其足以影响到众多人,并且成为很多人的“人生哲学”时,那就证明这种文化迫切需要被改造。因为,如果任由这种小人文化流行,很多的人,就只会关心自己心中、自己房间、自己家、自己圈子的事,哪里还会想到顾及他人的感受呢?哪里想到自己对自己和对社会、国家在文明形象展示上的责任呢?
欲提升一个社会的文明素质,就必先去小人之心的文化。
近年来,消费主义盛行,人们过于追求物欲。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欲望带有自私性和排他性,消费又是无止境的,个体为了满足自我欲望,就要压抑、排斥甚至消灭他人的欲望,哪里还顾得上别人的感受与生死呢?
同时,欲望的满足,是需要成本和资本的,这就是金钱和权力。因此,不少人就不择手段地攫取个人名利,陷入追逐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漩涡之中,人际关系就形成一种互害模式:贪污腐败的官员不顾民生疾苦,种植粮食蔬菜的农民不顾产品是否有农药残留,医院里的工作人员不理病人的生命是否垂危,工厂里的工人不管生产的商品是否有害有毒,校园里的老师不问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等等。由此带来的社会危害,当然不利于文明素质的提升。
而欲望的膨胀造成了人精神的空虚与分裂。人们在消费过后,留下的常常是心灵的寂寞与孤独。人的精神与心灵出现了问题,会刺激自己更加自私地做一些不文明的事,来做缓冲剂。
当今时代,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进而提高人的修养,塑造新人,构建大国文明,已迫在眉睫,创造新文化,取代这种自私自利的小人文化,是文明进化的内在要求。这里存在一个人与文化的生产/再生产的问题:文化是由人创造的,而人的成长又受文化的制约。因而,我们必须正视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并逐渐用良好的文化来培育个体的涵养,提升整个民族的文明素质。
当然,在文化之外,也有赖于内心的道德自律和外在的制度他律。我国香港、新加坡等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文明有时其实就是靠法律“吓”出来和“罚”出来的。 比如说,在香港,随地吐痰最高可能被罚5000元港币,在公众场所乱扔烟头,可被定额罚款1500港元;在新加坡,随地吐痰罚款200新元,随地扔一个烟头罚款1000新元,公共厕所便后不冲水罚款1000新元。正是对这些法律规定的严格执行,城市文明才得以提升。反观我们,大家都知道,随意闯红灯是不文明陋习,可是《道路交通安全法》有明确规定: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处警告或者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然而,这几乎形同空文。
文明从来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因而,对于那些挑战社会秩序的不文明行为,一是要让人们认识到其危害性,二是要用制度来引导人们远离不文明行为,用法律来约束种种不文明陋习,从而以个体的文明提升来推动社会的文明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