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甘瑶
求学的大师
——读《留德十年》有感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甘瑶
最近,拜读了季羡林先生的《留德十年》。
季先生在《留德十年》中的讲述,更多地是在向我们展示德国崇尚历史文化和科学发展的治理氛围。8年前,一位好友受“日韩风”的影响,一度想去日本留学,最后还是选中了德国,因为“中德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最好的”,而且德国人做事态度严谨,这是我对德国最初的认知,这一点在季先生的笔下也随处可见。印象最深的当属他初到哥根廷,对这个城市面貌的描写,光洁如新的街面,随便在哪儿打个滚儿都不会染上一点尘埃,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吧。
看季先生在德国的10年求学历程,以及德国大学绝对自由的求学氛围和环境,让我想起了国内高校的“严进宽出”。但是哥根廷却恰恰相反,虽然大家有“绝对自由”,但是每个人都好学上进,自己给自己安排好课程,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全身心的感知知识殿堂文化的魅力,也正是这样,各类大家云集荟萃。
近来,各行各业都在热议“工匠精神”,读完季先生的这本传记,让我感觉到每一个德国人都是一名工匠,包括那些街头巷尾的钟表匠,他们每天伏案于操作台前,从原料开始制造零件,打磨、雕刻、组装,一个人完成全部工序,手工劳动在每一件钟表上留下了非常个人化的痕迹;还有那些闲赋在家的主妇们,每日也是把家里的边角旮旯收整得一尘不染、井井有条。
看完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对季先生在德国10年以及后来辗转回国有了一个感性加上稍微理性的认识——一本纯纪实文学作品。但是看到后面的《随欧游记》,季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跃然纸上。在炮火与枪林弹雨中,季先生仍能用一颗纯朴、不受外界凡事所累,将件件平淡无趣的小事,描述的生活而充满了美好,就像断壁残垣上突然开出的一朵花,火车上偶遇的《Wala》、修表却认错老板的《表的喜剧》、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并蒂而开的《海棠花》,这些都给了我们美的感受与无限舒适。
季先生是一个不忘旧情的人。这10年,他“抛弃妻子”在外闯荡,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算得上是他的贵人。他懂得感恩,无论是师长的知遇之恩,还是房东的照料之情,还是同学与老乡的感情,他都深深地记着、念着、挂着。这与我们当代这些人的感情是完全不同的。鲁豫曾在采访完叶嘉莹先生后,这样说过:“他们那个年代的人,学生时代是在一个无比巨大的历史舞台上完成的,他们的爱恨情仇都是关于国恨家仇,让人肃然起敬。而我们这一代人,谈起学生时代,更多地纠缠在你爱我、我爱他、他爱她这些‘小儿女’之情中,相比之气,渺小的连尘埃都算不上。”
大师之作,绝无咬文嚼字,全篇通俗易懂,凡是能认字的人都可以去体味和揣摩,此书绝对来源于生活,形成于一位耄耋老人对过往的深深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