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杭
意象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高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古诗词以其简练的语句、整齐的节奏和多种多样的意象等特点占据重要的地位。所谓意象,就是诗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时所借助的具体事物。在古诗词中,诗人通过描述客观的事物来体现自身所遭受的悲欢离合,或表达自己的雄伟志向和良好祝愿。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是体现在诗词中意象的教学。经过长期的教学总结,对于意象教学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意象一般是隐藏在古诗词的字句之间,从其中找出具体的意象是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要培养学生准确找出意象的能力,对意象首先要做到正确拼读。对古诗词中存在的一些通假字或者多音字,要根据具体的语句环境读准、读懂。这里的读懂是针对诗句中的字词,只有准确阅读,才能进一步体会古诗词的含义。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一文时,文章的开头写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该句引领全诗,给全诗笼罩上一种咏叹的基调以及诗人豪放的内心世界。所以在阅读这一句的时候就要读得有气势。这句诗词虽然像是散文一样的叙述,但是却能够表达诗人在仰望蜀道的时候惊讶和咏叹之情。其中的“噫吁嚱”就能够体现作者的惊叹;“危”和“高”强调了蜀道的高;结尾的“乎”和“哉”都是延长音,也足以能够感觉到那种感叹之情;从发音的角度来说,“蜀道之难”一句适合比较平缓的语气,读过之后要稍微停顿,其后面紧接着的“难于上青天”要用升调的语气朗读,只有用以上的读法才能够真正读出本诗词的主旨内容。
众所周知,古诗词的创作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随着高考的改革,一些文学常识高考不会涉及,但是文学常识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都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在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准确发现古诗词中的意象也是很有帮助的,也是进行古诗词教学的第一步。如果抛开作者的创作背景,一味地对诗词进行阅读和分析,是无法真正读懂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一般情况下,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的处境都会体现在诗词的字里行间,这对于正确理解诗词的意境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以作者的经历和心态去阅读诗词才能够真正明白作者的内心所想。例如,在学习古诗词《虞美人》一文时,作者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内心的忧愁比作春水东流,东流的春水这个物象能够让读者触景伤情。了解到词人李煜乃是一国之君,因其不善于朝政,却偏偏喜欢音律、诗词、绘画。在国家灭亡后词人又因为该词惹怒了宋太宗,最终被毒死。当作者被囚禁在开封的时候,内心充满了对亡国的无限怀念。如果在教学前,学生能够了解作者的这段经历,就更能够理解作者内心的凄苦。
再比如说诗人杜甫,他的诗词充满着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表达了其对天下劳苦大众的同情。杜甫,作为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败的见证人,目睹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重大灾难,再加上杜甫晚年的生活也是十分穷困潦倒。因此,他对劳苦大众所遭受的苦难有着异常深刻的认识,其作品“三吏”、“三别”都是百姓凄惨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些作品读过之后就会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作者所描写的凄惨情景。我们之所以会对杜甫的作品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杜甫的人生遭遇和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
在阅读和分析诗词时,要引导学生凭借思考将诗词中的零散意象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阅读过大量的古诗词之后,我们会发现古诗词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象,它们是一个客观事物,但是在作者的眼里就会成为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在作者创作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将个人的情感和身边的意象联系起来。其实,对于大多数的诗人来说,他们都有自己常用的几种意象,在他们的创作中,他们会经常用到这些意象。例如,意象“阑干”经常性地出现在宋词当中,逐渐成为了宋人表达忧愁情思的经典意象。在辛弃疾的词中“阑干”意象出现很多次。如“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的对故国的绵绵情愁;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惆怅之情;有“凭画栏,一线数飞鸿,沈空碧”的思乡之情等。这些忧愁都是词人内心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壮志难酬的情怀的写照。意象,作为一种诗人内心的情感工具,将诗人内心的忧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深刻理解意象对于整篇古诗词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其中意象的总结,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理解更多的古诗词。如果教师不能将意象所代表的含义讲解给学生的话,学生阅读古诗词智慧停留在表面上,根本无法理解古诗词深层次的意义。
综上所述,意象教学对于古诗词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承载着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以身边的客观事物作为工具来传达内心的情感。在作者看来,这些意象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单单是一种事物。如果能够在古诗词中找出完整、正确的意象,古诗词教学就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要想真正读懂古诗词,就要在明确意象的具体含义之后领悟对自己有用的观点和看法,这是我们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