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传媒时评
化肥外交,中国企业登场夺“金”
□ 《中国农资》评论员 赵光辉
中国主导的首个控释肥国际标准从2012年启动,经过近4年的曲折磨砺,终成正果。看记者采写的报道,尤其是新闻故事,深深感到,这不仅仅是行业在技术与标准层面的一个成果,还是化肥行业在外交领域实现了突破,夺得“金牌”!在当今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各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从外交角度解读和评价这个成果,对行业提振信心、增加责任感、体认使命感,都会提供有益的启迪。
化肥行业似乎与外交很远,但当产业经济与国家利益、国际政治日益交织时,产业外交如民间外交一样,无可阻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它首先表现为“被外交”。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积极展开企业并购和资源重组。但这些经济领域的正常活动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国际政治化了,使中国企业对美国石油企业、澳洲铁矿资源、瑞士先正达等的收购,也经常成为外交部发言人口中的话题。
随着经济领域企业行为的受阻和磨练,中国化肥企业的“主动外交”意识觉醒。他们意识到,不主动出击、不主动沟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步伐就无法加快。于是我们看到金正大等一批国际交流、产业外交的先行者,纷纷走出国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加强与先进国家的技术交流、科研合作,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互动。在这些以产业为底色的经济交往中,由于中国经济体量的巨大影响力和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力,企业合作也往往受到对方国家政府和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中国化肥企业和企业家越来越体会到经济合作与外交交往密不可分、交融互进。
更为可喜的是,这些产业外交的实践提升和强化的化肥行业、化肥企业在经济合作与谈判中“折冲樽俎”的能力,外交手段成为助推产业合作的翅膀。“2012年9月,我们在美国华盛顿会议上正式提交申请,便引发了较为激烈的争论、质疑……”、“2013年6月,我们正式提出工作草案讨论,过程异常激烈……”、“每次参与国际会议后,我们都会抓紧一切时机与各国代表沟通、交流,用数据、事实说话……”、“终于,2016年4月正式发布了ISO控释肥料国际标准!我们欣慰、欣喜,更多的是骄傲、自豪……”,这些经历练就了他们产业外交的心态和能力。全行业逐渐明晰:中国这个大块头的对外经贸离不开外交的“纠缠”,体量居世界前列的中国化肥行业走出国门,需要在更高层面和更高水平上展开多种形式的交往和博弈。
公元前627年,秦国大军昼伏夜行,准备去偷袭郑国。在滑国这个地方宿营时,被郑国的商人(牛贩子)弦高知道了。打不过这帮兵马俑,赶回郑国报信也来不及了。弦高想到了“外交手段”——他赶着自己的牛来见秦军主帅孟明,说:我们郑国国君听说贵军路过此地,特命我为全权大使,送上这些牛犒劳你们!孟明见偷袭已经被剧透,只好收下这些牛,把倒霉蛋滑国灭了就回去了。当然,决定外交的是实力。在实力基础上会经营外交,岂不如虎添翼?用这来形容当前的化肥行业,怕也是恰如其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