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康震(农业部副部长)
聚焦提质增效 坚持农牧结合助推现代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
文|于康震(农业部副部长)
在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之一。发展现代畜牧业,有两点最关键,一是标准化规模养殖,二是养殖污染治理,两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业部在河南平顶山市召开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粪便综合利用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分析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粪便综合利用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这是农业部第二次召开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粪便综合利用为主题的现场会,去年重点突出南方水网地区,今年重点突出北方粮食主产区。近年来,河南省充分发挥畜禽养殖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的优势,以农牧结合、生态循环为核心,率先开展了生态畜牧业示范市和示范场创建工作,在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方面打造出了一批特点明显、成效突出的亮点,在建设生态畜牧业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路子。平顶山市在破解畜牧业发展环保、用地、融资、安全和销售难题方面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经验和做法,许多做法值得总结和学习借鉴。
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现代畜牧业的基本特征,是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十二五”以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发展,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生产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畜牧业发展新格局。2015年,生猪、蛋鸡和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3.3%、69.5%和48.3%,分别比2010年提高8.8个、6.6个和17.7个百分点。综合测算,全国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已达54%。
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农村房前屋后传统“一两头猪,三五只鸡”的养殖方式基本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管理高效的现代化畜禽养殖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有效支撑了产业综合素质的提升。规模养殖场成为畜禽养殖的“主力军”,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市场风险应对能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夯实了畜牧业发展基础。
当前,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规模养殖场多而不强、生产效率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畜牧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必须适应新形势,做出新调整。
从资源环境看,畜牧业绿色发展大势所趋,要求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更加突出粪便资源化利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新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中央领导多次强调,对环境要不欠新账,多还旧账。以前,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为主体,种养一体,粪便肥田,水到渠成。如今,种养主体分离,规模养殖场无法配套种植业,畜禽粪便还田利用缺少渠道,从事种植的农民不搞养殖,只能大量使用化肥。据专家测算,我国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不足60%,约一半规模养殖场缺乏粪便处理设施,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已成为规模养殖发展的瓶颈,解决不好直接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要坚持农牧循环、种养结合,加快推进畜禽粪便综合利用,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产业环境看,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要求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更加突出区域布局优化。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座谈会上,韩长赋部长明确提出畜牧业“稳生猪、促牛羊、兴奶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强调要以调整优化生猪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为重点,以规模经营、标准化养殖为导向,通过强化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推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当前,生猪养殖布局不尽合理,尤其是南方水网地区环境承载压力大;肉牛肉羊规模比重低,饲养管理粗放,年出栏50头肉牛、100只肉羊以上的规模水平仅28.5%和36.7%。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要立足畜牧业结构调整大局,以生猪和草食家畜为重点,坚持种养平衡、草畜配套,提规模,上水平,转方式,建立健全适度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生产经营体系。
从市场环境看,畜产品消费加快升级,要求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更加突出产品优质安全。优质安全的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从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型升级,不仅推动了饲养管理规范化、生产过程标准化,大幅提高“产”的水平,还有利于落实全覆盖针对性监管要求,大幅提高“管”的效果。“十二五”期间,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稳定向好,2015年例行监测合格率达99.4%,“瘦肉精”监测合格率达99.9%,生鲜乳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连续7年保持100%,这与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不仅要“吃得更安全”,还要“吃得更健康”。在新的历史时期,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要在投入品规范使用、健康养殖工艺推广、优质特色品种筛选等方面多下功夫,使畜产品的安全底线更牢固,品质更符合消费者需求。
从政策环境看,财政支持方式在调整优化,要求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更加突出市场调节。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离不开中央和地方财政政策的大力支持。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10多亿元,通过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菜篮子”生产扶持项目,支持9万多个养殖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近年来,中央财政不断优化调整支持政策,更加突出中央事权,更加突出公益方向,更加突出金融信贷和保险政策的运用,财政促进金融支农创新试点资金达到7.8亿元,能繁母猪保险和奶牛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取消了25亿元生猪标准化养殖建设项目。从趋势看,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单纯依靠政策投资很难再有大的突破,要更加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用好用足金融信贷等政策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本,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国际环境看,畜产品市场关联度加深,要求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更加突出节本增效。畜牧业是农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外市场关联度的不断加深,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劳动生产率、饲料转化率、母畜繁殖效率均较低,饲草料成本和融资成本均较高,综合竞争力不强。比如,生猪养殖成本比美国高40%左右;泌乳牛年单产比国外低2~3吨,牛奶生产成本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倍。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猪肉76.2万吨,同比增加138%;进口奶粉51.2万吨,增加21%。国内畜产品竞争力上不去,进口产品冲击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要在节本增效方面寻找突破口,全面提升畜牧业的综合生产效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深入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十三五”时期现代畜牧业建设的一项核心任务。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标准化规模养殖要继续坚持“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和监管常态化”的基本思路,更加突出问题和需求导向,更加突出提质增效的发展目标,更加突出“种、料、装、管、销”五大关键环节,挖潜力,补短板,上水平,加快构建稳定、高效、安全的畜禽生产体系,切实提高畜牧业综合竞争力。
(一)坚持不懈推进畜禽良种化。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提质增效,良种化是基础,实现路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体现良种的高产高效和优质特色两个特性,并在生产中把种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部高度重视畜禽种业发展,加大政策扶持,加强规划引领,强化科技支撑,育种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不断完善。今年上半年,农业部常务会议专题研究畜禽育种工作,制定印发了《农业部关于促进现代畜禽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国畜禽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种”是重要原因,主要是种源质量整体不高,良种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我国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只有60%,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数量比国际先进水平少8~10头。下一步,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真正实现“良种化”,就必须围绕“育良种、推良种、用良种”寻找突破口。一是加快育种自主创新,夯实种源基础。以实施六大主要畜种遗传改良计划为抓手,针对不同养殖模式,培育更适合集约化、设施化养殖的优良高产品种,打造一批民族种业品牌。大力推进基因组选择等分子育种,提高育种效率。二是加快优良品种推广,确保到场到户。地方畜牧兽医部门要因地制宜确定主推品种、改良方向和技术路线。支持种公畜站改善硬件条件,扩大具备生产性能测定成绩种公畜在群比例,提高种公畜质量。落实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加快普及人工授精等实用技术,指导规模养殖场户选良种、用良种。三是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生产潜力。“好马配好鞍”,指导养殖场根据不同良种的特点,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制定实施科学配套的饲养管理规程,确保良种生产性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大力推广饲料散装散运。饲料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充足稳定、便捷高效、安全环保的饲料供给,是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饲料产品流通形式从传统袋装向散装散运转变,对于降低饲料生产成本、提高使用效率,避免饲料污染变质、降低质量安全风险,促进“厂场对接”、实现互惠共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散装饲料使用量约2000万吨,购买散装饲料每吨可节约成本100元左右。今后一个时期,要将饲料散装散运推广作为畜牧业节本增效的重要切入点,与规模养殖发展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养殖场的主体作用、饲料企业的推动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散装饲料推广应用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商品饲料散装运输比例达到30%,规模养殖场散装饲料使用率达到30%。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对规模养殖场和饲料企业的指导,促进“厂场对接”,不断扩大散装饲料覆盖面;加强监督管理,在行政许可、日常监管、市场监测等方面充分考虑散装饲料特点,为推广散装饲料创造有利条件。二是完善饲料散装散运配套设施。推广散装饲料,主要制约因素在于规模养殖场硬件设施不配套,关键要提高自动化饲喂水平。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将散装饲料储存设施和自动饲喂设备纳入标准化规模养殖政策支持范围。三是争取农机补贴支持。组织研究制定散装饲料使用设备标准,加强与农机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配合解决设备生产企业申报定型的技术问题,推进纳入省级农机补贴目录。四是推动设备研发和技术应用。加快专业化散装饲料设备研发和推广,提升散装饲料设备设施标准化水平。完善散装饲料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散装饲料生产、运输、保存、使用等技术规范,指导规模养殖场科学使用散装饲料。
(三)全面提升设施装备水平。设施化程度直接反映规模养殖场科技装备实力。提升规模养殖场设施化装备水平,是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在中央扶持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畜禽规模养殖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一大批现代化装备得到广泛应用,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中小规模场整体仍较为落后,设施缺乏、不配套、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还比较普遍,肉牛肉羊基础最差,是发展短腿。下一步,应集中围绕薄弱环节、关键环节发力,提升养殖设施装备现代化水平,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增产增效。一要加快规模养殖场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政策手段,支持中小规模养殖场户配套完善自动饮水、自动料线、自动清粪等设施设备,通过自动化、现代化装备提高生产效率。二要集成推广养殖配套设施装备。以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总结各地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成功经验,推广适合不同畜种的规模养殖配套设施。同时,鼓励有实力的大型规模养殖企业从国外引进高性能隔热材料、空气过滤系统、电子饲喂系统等高科技材料和先进装备。三要鼓励开展技术研发。充分调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积极性,坚持产学研相结合,集中攻关一批节约土地、水和劳动力等资源的实用设施装备和高新技术装备。生猪和家禽重点是升级换代,研发高水平现代化设施装备;牛羊重点是补齐短板,推广经济实用的规模舍饲养殖装备。
(四)着力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精细化管理能最大限度提高产出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直接影响规模养殖场整体效益。目前,我国大中型规模养殖企业大多采用了自动化设施装备,但饲养管理相对粗放,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仍然存在“软实力”跟不上“硬实力”的问题。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规模养殖场因管理水平的差异,养殖效益两极分化的现象较为普遍。今后一个时期,要将规模养殖场精细化管理作为主攻方向,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向管理要效益,以管理促发展。一是提高养殖人员综合素质。养殖人员是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者和执行者。要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场的带动作用,加快规模养殖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畜禽养殖从业人员技能。二是实施精准化饲喂管理。深入研究分析畜禽营养需求,根据养殖条件和生长阶段制定不同的饲养标准和饲养方法,推广应用个性化、智能化精准饲喂,最大限度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充分发挥畜禽生产潜力。三是加强养殖环境自动化控制。改进畜禽养殖圈舍环境控制系统设计,加快环境调控工艺的研发,推广应用自动化环控技术,有效减少畜禽应激反应和疫病的发生,提高畜禽生产水平。四是积极探索物联网应用模式。组织开展联合攻关,促进畜禽养殖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开发规模养殖场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投入品使用、饲养管理、环境监控、疫病防控等养殖全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提高畜禽养殖综合效益。
(五)加快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有利于实现产业上下游贯通,保障养殖环节的合理收益,为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注入强大活力。近年来,我国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快速推进,“公司+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完善,带动散养向规模养殖场加快转变。但是,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长期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规模养殖的发展。下一步,要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协同推进,切实发挥规模养殖在产业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以产业化促进标准化规模养殖提质增效。一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采用订单养殖、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养殖场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规模养殖场话语权,维护广大养殖场切身利益,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二是提高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支持规模养殖场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实现统一购销、品牌经营,降低投入品等成本支出,增强市场开拓能力,提高畜产品销售收益,努力实现生产上水平、产品有出路、效益有保障。三是鼓励规模养殖企业延伸产业链。建立健全畜牧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大对规模养殖的金融支持,引导鼓励畜禽养殖龙头企业通过兼并、合资、联营等方式,向种植、加工延伸,实现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
2014年以来,在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新《环保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继出台,各级畜牧兽医部门主动适应、积极应对,统筹兼顾畜牧业发展和环境保护,认真履行指导和服务职能,积极探索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模式,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当前,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出现一些新情况,要进一步聚焦问题,明确思路,重点突破。
治理路径上,以农牧结合、循环利用为主体,解决粪便还田利用瓶颈问题。我国种养主体分离、利益分割是农牧脱节的根本原因,必须通过政策、法律、技术手段统筹推进,促进粪肥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法律制度方面,既要落实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环保责任,也要落实农作物种植减施化肥的环保责任,调动粪便还田利用两个主体积极性,打通粪便还田利用的“最后一公里”。政策导向方面,明确粪便还田利用不属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将粪便和废水还田利用作为统计污染物削减量的重要依据。推动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还田利用免收税费,鼓励通过粪肥利用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技术支撑方面,根据不同种植制度和作物种类实施综合养分管理,通过精准配方和科学饲喂,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从源头减少粪便有机物;系统开展饲料、粪便、有机肥、土壤各环节监测,科学分析有机肥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推动出台堆肥和粪水等还田利用技术标准,确保畜禽粪便合理还田利用。
在工作措施上,坚持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重,解决工作方式方法单一问题。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必然要经历一个由易到难、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渐进过程。当前,部分地区超越发展阶段和现实基础,忽视畜禽粪便的资源属性,片面强调环境保护,简单粗暴的禁养和关停,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但不利于保护农民利益,而且也必将伤及产业发展根基。《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规定,要强化激励措施,扶持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各地应综合运用政策扶持、执法监管、规划引导、标准制定、制度考核等多种手段,统筹环境质量改善和规模养殖转型升级两个重点,循序渐进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
在重点环节上,以规范禁养区划定为切入点,推动解决部分地区盲目禁养限养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是红线,畜产品供给关系国计民生,保供给也是硬约束。2015年,《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各地相继启动了禁养区划定工作。环保部、农业部拟于近期印发《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各级畜牧部门要根据环境容量优化区域布局,配合环保部门科学合理划定禁养区,不能无限扩大畜禽禁养区,简单地对畜禽养殖场减量关停。关于禁养区畜禽规模养殖场的关停和搬迁问题,农业部和环保部已初步形成一致意见,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城镇居民区和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区禁止建设畜禽规模养殖场,其他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区域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畜禽规模养殖场。确需关停或搬迁的规模养殖场,地方政府要合理补偿、妥善安置。
经过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的共同努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开了一个很好的头,各项重点工作有序推进,但与中央要求和百姓期盼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后续的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下一步,要始终贯彻农牧结合的工作主线,着力抓好四项重点工作。
一要加快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布局优化调整。《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印发近一年了。总的来看,南方水网地区畜牧兽医部门积极入位,主动作为,生猪区域布局优化调整已经有了一些起色,主产县基本完成了禁养区划定,已调减生猪存栏量约300万头。这项工作是农业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任务之一,农业部党组对此高度重视,韩长赋部长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南方水网地区10省(市)要按照指导意见要求,围绕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提高科学养殖水平、促进粪便综合利用三项重点任务,通盘谋划,细化措施,切实做到思路清晰、举措务实、安排紧凑,特别是个别思想懈怠、工作滞后的地区要抓紧行动起来,借鉴其他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全力以赴抓好工作落实。下一步,农业部将对各地生猪区域布局调整情况进行跟踪调度,并对取得的成效进行集中宣传,示范引导全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生猪布局调整。
南方生猪养殖规模调减了,但南方乃至全国的猪肉消费并没有下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南方10省(市),还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生猪养殖布局的大调整。这次调整的程度之深、用时之长前所未有,生猪市场已高位运行一年多了,但生猪存栏并没有恢复。生猪布局调整总的方向就是“南压北扩”“南减北增”“南转北接”,使粮饲生产优势区与生猪养殖优势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种养结合得更加紧密。希望北方省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二要继续深入开展洞庭湖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试点。上半年,我们在湖南省岳阳市召开现场会,对试点工作进行了专题部署,提出了明确目标,力争到2018年年底试点县畜禽养殖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目前,部省市县四级联动,试点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农业部印发了方案,成立了专家组,4个试点县共整合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试点县迅速行动,成立了领导小组,在分析养殖污染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编制了治理规划。下一步,试点地区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加强协调,坚持“承载有界,规模适宜,农牧结合”的原则,按照治理规划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推进养殖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废弃物处理利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长效机制,为全国尤其是南方水网地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打造出有特色、有亮点、可复制的样板。
三要积极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农业部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启动视频会召开后,各省区市积极响应,细化了示范县创建活动的工作方案,已有17个省确定并上报了创建县名单,江苏等省同步启动了省级示范县创建活动。创建工作主体在“县”,组织在“省”,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当好“导演”,要在宣传组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考核验收等方面下足功夫,在全省范围内营造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氛围,力争打造一批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范本”;参与创建的县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协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针对考核关键点,谋划工作思路,重点要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养殖污染治理的关系,促进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把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工作做细、做实,坚决杜绝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形象工程。
四要加强粪便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推广。各地要以实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为目的,立足本地资源环境禀赋和种养业发展基础,认真总结提炼生态养殖、清洁养殖技术,积极探索经济有效的畜禽粪便综合利用模式。要推广节水养殖技术和工艺,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从源头减少粪便产生量。要在传统厌氧发酵、好氧发酵工艺的基础上,加强对微生物菌剂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提高粪便和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效率,促进粪便就地就近还田利用。要落实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试点政策,重点围绕区域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沼肥配送社会化服务等内容,探索开展畜禽粪便综合利用PPP模式试点,健全完善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市场化运行机制,打造一批整县推进粪便综合利用的示范点。
我国畜牧业已经步入从传统向现代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抓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粪便综合利用,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再接再厉,推动我国畜牧业转型升级迈上新台阶,努力开创现代畜牧业建设新局面。(本文系作者2016年9月28日在全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暨粪便综合利用现场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