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云姣,黎梅
阳春市中医院,广东 阳春 529600
地黄饮子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偏瘫失语临床观察
俞云姣,黎梅
阳春市中医院,广东 阳春 529600
目的:观察地黄饮子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偏瘫失语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营养脑细胞等)及一般语言、运动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地黄饮子联合针灸治疗。15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3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有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黄饮子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偏瘫、失语功能,提高生存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脑梗死;失语;偏瘫;地黄饮子;针灸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致残率均居各病种首位[1]。临床表现以偏瘫、失语、肢体麻木等脑局灶病症为最常见,其致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增加家庭及国家的负担。中医在脑梗死恢复期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疗效已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以地黄饮子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偏瘫失语患者,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为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脑梗死后偏瘫失语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6~70岁,平均(58.5±2.4)岁。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2~70岁,平均(56.7±2.8)岁。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标准[2],神智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②年龄42~70岁;③存在瘫痪、失语者;④经MRI或CT确诊为脑梗死;⑤能坚持接受针灸治疗;⑥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经过检查证实神经功能缺损有脑外伤、脑出血、脑寄生虫病及脑肿瘤;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存在意识障碍且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④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1 对照组 采用基础治疗方法(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斑、营养脑细胞等),再予一般语言、运动康复治疗,15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地黄饮子联合针灸治疗,中药组成:熟地黄20 g,山茱萸9 g,巴戟天、茯苓各15 g,石斛、石菖蒲、肉苁蓉、麦冬各10 g,远志、制附子、肉桂、五味子、薄荷、大枣各6 g,生姜5 g。水煎服,每天1剂。针灸治疗:医者食指挟1.5寸一次性使用毫针,捏在距离针尖2 cm处,在近头皮时,手腕背屈后掌屈,将针推入头皮,进入肌层。快速进针后,用一只手的食指和拇指配合,中指按于针尖近头皮处,将针体推于帽状腱膜下层。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可在右手进针推针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针尖处。上肢偏瘫取肩髃、曲泽、合谷、曲池;下肢偏瘫取足三里、阳陵泉、血海、环跳;头针进入头皮后,应快速采用捻转和抽插的手法,以达到气至病所的目的,进而调节经气,激发经气,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对于失语患者,应采取取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金津玉液放血2 mL。15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3疗程。
3.1 观察指标 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评分6~22分,得分越低表明恢复越好。
3.2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标准。基本治愈:NIHSS减少 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NIHSS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NIHSS减少18%~45%;无变化:NIHSS减少或者增加18%以内;恶化:NIHSS增加18%以上。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总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有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别对照组治疗组n 4 0 4 0治疗前1 3 . 8 ± 5 . 3 1 4 . 1 ± 5 . 8治疗后1 1 . 5 ± 3 . 4①8 . 6 ± 2 . 4①②
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常危及患者生命,其病因多为下元虚衰,水不涵木,风阳上扰,痰浊上泛,阻塞窍道所致。地黄饮子是著名古方,北宋末期,地黄饮子的前身——地黄饮已经被政府征集编入医典,并应用多年,地黄饮子可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治疗下元虚惫,虚阳上浮,痰浊上泛,阻塞窍道之喑痱证[5]。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地黄饮子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大脑的老化进程,恢复机体稳定,激发智能增进智力的功效。地黄饮子结合针灸治疗,可增加脑动脉血流,建立脑侧支循环,促进损害部位的血流量增加,改善脑循环,保证脑血氧供求需要,从而增强舌肌的运动,改善舌体血运,反射性引起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兴奋,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6]。地黄饮子为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剂,主治“足废不能用,舌废不能言”之证,由熟地黄、山茱萸、巴戟天、石斛、麦冬、远志、石菖蒲、茯苓、肉苁蓉、制附子、肉桂、五味子、薄荷、生姜、大枣等组成。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滋阴补肾,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巴戟天、肉苁蓉温肾壮阳,肉桂、附子引火归元,石斛、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液,壮水以济火,再加少许薄荷以舒郁而轻清上行,生姜、红枣以和中调药。全方共奏滋阴补肾,开音利窍之功。以阴虚为主,痰火盛者,可去附子、肉桂,加川贝母、胆南星、天竹黄等清化痰液;兼有气虚者,可适当加用黄芪、党参以益气;兼有血瘀者,可加用丹参、川芎、地龙等。联合针灸辨证取穴疏通经络、通关开窍。上肢偏瘫取肩髃、曲泽、合谷、曲池;下肢偏瘫取足三里、阳陵泉、血海、环跳;失语取廉泉向舌根斜刺,金津玉液放血。通过在主穴上施加较强针感,通过循经传感作用,可缓解脑梗死始动期血流动力学的紊乱,恢复血液供给,逆转脑梗死进程[7]。
本观察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95.0%,对照组 7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有下降,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地黄饮子联合针灸治疗脑梗死后瘫痪、失语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临床疗效显著,较好的体现中医药治疗优势和特色。
[参考文献]
[1]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3] 蔡业峰,贾真,张新春,等.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中文版多中心测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7):494-498.
[4]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5]刘莉,刘鹤飞,谢宁,等.加减地黄饮子治疗阴阳两虚型老年性高血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6(5):566-568.
[6]张宁,郭司群,王发善,等.地黄饮子的GC-MS指纹图谱研究[J].中成药,2012,34(3):394-397.
[7]周靖,邓志,叶多超,等.针灸联合推拿治法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探析[J].河北医学,2014,29(6):1010-1013.
(责任编辑:马力)
R743.3
A
0256-7415(2016)03-0030-03
10.13457/j.cnki.jncm.2016.03.012
2015-11-12
阳江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项目(2014042)
俞云姣(1980-),女,中医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脑血管病、帕金森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