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海林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0
高职教育园地
“互联网+”对高职装备制造专业建设的冲击与对策
谭海林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等,都将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与挑战,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的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分析“互联网+”对装备制造类专业人才岗位结构、人才岗位规格和高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认证等的冲击。对协同创新、学校治理、师资建设、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索对策,主动适应“互联网+”新常态,提高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互联网+”;装备制造;专业建设;冲击
中国梦就是要使我国成为世界强国,成就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使我国成为制造强国。我们国家提出要经过三十年的努力,让中国成为全球领先的制造强国,因此国家已经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和《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两个重要的文件。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的紧密结合。“互联网+”行动计划必将对装备制造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互联网+职业教育”时代正向我们走来。高职教育应该在“互联网+”时代来临之前做好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储备,因此我们应该借力互联网优势以促进高职装备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随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激情”改造着各行各业。“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企业的影响,率先是在营销、采购环节融合,继而在设计、服务等环节。随着互联网与传感网络技术、工业通信技术、智能决策技术等加速融合,可实现对生产运营过程的监控,并辅助智能决策。主要表现为基于生产装备远程运维、监控、产品运营信息感知、获取大数据及智能决策服务,以促进企业价值链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保障生产设备或装备产品的良好运行状态,并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信息。 因此“互联网+”必将对装备制造人才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1.1“互联网+”改变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岗位结构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其逐步涉及制造业的各个环节和产品全生命周期,引发了制造业资源配置的新方式,驱动了制造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变革,促进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因此机械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技能岗位就会发生变化。如传统的工艺设计、传统的设备操作、传统的生产管理等岗位将会消失,而对网络化生产现场工艺开发、生产设备维护、精密检测检验等岗位需求量会大增,同时会新增加信息化生产管理、装备智能制造设备的售后服务、智能制造设备的安装调试等岗位。
1.2“互联网+”改变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规格
“互联网+制造”将催生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对懂技术、会操作、善沟通的“复合型”人才提出迫切要求,仅有一技之长的人将没有发展空间。如制造专业学生的专业技术要求兼具智能制造基础理论和专业操作技能;同时兼备机械、电气、液压和信息技术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具备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教学的显著特征为:跨地域、跨时空、云计算、泛共享、碎片化和交互性。
2.1教学模式从固定时空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型转变
传统的职业教育大多数还是在相对固定时间、相对固定地点、相对固定的人员进行授课。强调学生要消化、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没有把学生当成中心,当然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互联网+教育”学生可以不受时空所限自主学习,特别是先学习,后再把问题带到课堂,由教师带领进行探究学习,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能力。
2.2课程更加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
装备制造专业课程教材描述的知识结构复杂,原理难懂,往往是枯燥乏味,而且很多结构用视图表达和文字表达,直观性不强,大多数学生很难从头到尾认真完成阅读和理解。“互联网+教学”在保障知识体系科学完整的基础上,专业领域前沿知识可借助互联网快速刷新学校教材和课程,改变课程内容更新慢的现状。同时先进的课程外在封装形式将使学习内容更直观清晰,更人性化,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创客运动等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使装备制造专业课程更加媒体化、可视化、智能化。
2.3免费教育平台可以利用
要想实现教育更高水平的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尤为重要。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学生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专家表示,“互联网+教育”的未来不再是将传统课件搬上网络,而是打造一个汇聚更多优质课程的免费社区平台,让学习者在强烈的学习氛围、真实有效的互动中实现自我增值。
2.4互联网教育实现更多社会认证
目前,国外有高校已为出色的慕课学习者颁发文凭。“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业内人士称,不久将有与互联网学习内容相匹配的证书得到认可。人们通过互联网教育,在线上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后,可获得相应的社会认可。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实施协同创新汇聚办学资源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结合最紧密,具有协同创新的先天优势和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应当从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出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科学合理地确定协同创新的方向和路径,充分汇聚和利用多种社会资源。主要可以从学校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
(1)内部协同。一是针对装备制造相关岗位群及技术领域,组建新专业与传统专业组成的专业群,形成专业之间协同创新的基本框架。例如以数控技术为核心专业,同时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焊接技术与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于维护和工业工程技术等专业组建一个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群。二是要采取嵌入式手段,促进装备制造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的融通。例如在装备制造专业教学内容中融入互联网以及物联网等的支撑技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又掌握了与互联网有关的关键技术,从而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智慧工厂中对智能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等的人才需求。
(2)外部协同。一是可以与制造企业合作,共建“厂中校”或“校中厂”,将企业的最新设备、技术、产品引入学校,融入专业教学当中,建立技术应用孵化中心和中试基地,实现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二是建立园区学院,根据园区产业特点和人才需求,开展人才培养服务、技术研发的“一条龙”服务。三是建立校校联盟,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同类高职学校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承担科技攻关项目,开展师资互聘,开展课程共享,促进专业共建和共同提高。四是与行业组织和科研院所共建专业,利用双方优质创新团队和优质科研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实施共同治理凝聚发展合力
一是建立职教集团。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有利于整合多方力量,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利于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有利于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系统培养技能型、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建立决策咨询机构。淡化行政权力,强化学术权力,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术决策的作用,发挥教授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的决策咨询和指导监督作用。实现教授治校、教授治学,把教授组织起来成为真正的决策者。特别是关于专业设置、专业特色由教授委员会说了算。要把企业的工程师、企业的领军人物等大师请过去帮助指导完成决策,要多让年轻教师执行。三是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决策自下而上,执行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要完善工作标准、工作流程、质量标准;建立各部门动态并行的联动机制。
3.3加强师资建设形成队伍优势
高职学院主要核心竞争力是师资,“牛鼻子”应该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学院的教师绝对不是仅仅为了教学生,还要带队伍为企业为一线服务。教学和社会服务应该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工作。在“互联网+”来临的时代,为了提高装备制造专业教师综合素质,成为多能型教师,可以从这几方面进行。一是建立“线上线下”学习培训提升制度。通过网络及时跟踪技术动态,掌握前沿技术,通过现场培训、企业顶岗等方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与执教水平。二是加强名师大师培养。遴选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技能大师、技术专家建立大师工作室,遴选在行业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教师建设名师工作室。三是在企业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鼓励教师开展“立地式”研发服务。通过教师立足区域,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服务,在满足区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开发需求和为区域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3.4创新人才培养满足产业需求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装备制造业急需综合性人才,因此对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首先应该探索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途径。依托产业园区,以行业背景突出的特色高职院校牵头,联合相关院校以专业为纽带,建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开发示范特色专业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寻求与本科院校合作,采取“高职+本科”的培养方式,也可以与企业合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架设“高速立交桥”,以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想办法。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大力开展订单培养,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方案。推行校企双主体培养,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校企联合选拔订单班学生独立建班,共同授课,共同育人,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工学双循环,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教学模式方面创新导师制、学期项目制、小班化教学和分类教学,强化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在评价模式方面推广发展性评价改革,引入表现性评价和体验性考核、实施形成性课程考核,强化考核的激励与教育功能。其次坚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是基本理念要正确,即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技能教育,而是素质+技能教育。因此我们可以实施学生社团品牌、学生创新资助、学生创业资助和创新创业能力平台建设,努力营造技能竞赛文化。要将行业国际标准、行业国际规则和工匠精神融入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当中,使学习者为潜移默化中得以开阔国际视野,铸就工匠特质。二是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与专业融合。可以采取“专业+”的做法,即在自己所学的专业基础上,加一个拓展专业,比如学习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可以加学一个美术或营销专业,这样就可以把专业拓展开,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提供知识基础。
互联网与传统教育结合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快地了解装备制造业的新动态,加快学习速度。为了培养出高素质装备制造业的综合型人才,让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借力“互联网+”的优势进行装备制造技术专业建设改革已势在必行。
[1]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提前嵌入三项“互联网+”新技能[EB/OL]. http://www.mve.edu.cn/.
[2] 何云亮.“互联网+”对高校的冲击和重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5(5):58-60.
[3] 教育4.0: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飞[EB/OL]. http:// mp.weixin.qq.com/.
[4] 浅析“互联网+”如何驱动制造业变革[EB/OL].http://www. gkzhan.com/news/Detail/54968.html.
Impac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Internet +"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an Hailin
School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Hunan Chemical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Zhuzhou, 412000, China
"Made in China 2025", "One Belt And One Road",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people's innovation" and "Internet +" etc., will br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quires that we must have new ideas, new thinking and new measures.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impact of "Internet +" on professional talent post structure, job specifcation and the higher vocational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evaluation certifcation, etc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t also has explore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chool management, teachers' construction, cultivation mode,etc. so as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Internet +"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in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
"internet +";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mpact
2016-03-02
谭海林,本科,副教授,党总支书记。
2015年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HYJG1500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