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甜 赵书林 梁宝新(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河北 高阳 071500)
浅论中小学教师培训主题的确立
梁 甜 赵书林 梁宝新
(保定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河北 高阳 071500)
“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教师培训工作者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然而,我们似乎很少想到——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正是以对培训成效的理性估量为前提的。或者可以说,我们在谈培训 “有效”的时候,必须承认培训效果的 “有限”。无论是作为一个学习群体,还是作为一个学习个体,在较短的一个学习周期中所取得的学习效果总是有限的。无视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一味地夸大培训项目的成效,无异于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培训工作者在为一个培训项目设计培训课程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在有限的学习周期内,究竟要使受训教师在哪些方面取得学习成效,解决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哪些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培训项目的主题,然后紧紧围绕培训主题来设计与实施培训课程。
“主题式培训”是目前我国大力倡导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方式。在2012年5月颁布的 《“国培计划”课程标准 (试行)》使用指南中,明确提出了 “示范性短期集中培训项目须进行主题式培训,培训主题可选择 《标准》中提供的建议培训主题,也可自行设计。”在 《标准》的67个培训项目中,均附有主题式培训设计样例。
主题是培训课程的核心内容。它是培训目标的高度凝练,是课程内容的内在统摄。只有设计了明确集中的培训主题,培训项目才有了明确具体的培训目标,避免了培训的盲目和空泛;有了培训主题对培训课程的内在统摄,才能避免培训课程的支离破碎。主题是培训项目的旗帜和灵魂。
作为培训项目的设计者,都希望确立适宜的培训主题。适宜的培训主题,应具备如下五个特征:
(一)针对性
培训主题应准确把握本课程领域的教学改革方向,紧密联系中小学课堂教学实际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从受训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确立培训主题,增强培训主题的针对性。培训主题的确立应体现学段差异、受训教师专业角色和专业履历的差异。例如,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国培计划课程标准中,为初任教师培训推荐的主题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解与实施”,帮助这些初任教师初步理解这一课程,掌握基本的活动指导方式;为骨干教师培训推荐的主题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经验的反思与建构”,帮助这些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反思自己的课程实施经验,进一步提升活动指导能力;对教研员培训推荐的主题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常态有效实施”,帮助教研员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域推进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专业引领作用。
(二)明晰性
主题的界定和表述一定要明确具体,具有鲜明的问题指向。培训主题明确具体,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管理与评价等方面才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培训项目的设计切忌用空泛的概念术语或空洞的教育口号作为培训主题。空洞的主题,等于没有主题。例如,我们经常见到把 “××学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或者 “××学科有效教学”作为该学科教师培训的主题,这显然过于空泛,几乎可以囊括该学科教学的所有问题。如果能够聚焦本学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某一具体问题,或者该学科课堂教学的某一问题,培训主题就比较明确具体了。
(三)可行性
确立培训主题时,一定要考虑在现有的学习周期内,通过现有的学习资源,受训教师能否有效掌握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达成预期的培训目标、有助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具备可行性的培训主题往往表现为:培训主题所指向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过于理想化,难以解决教学困境中的实际问题;培训内容过于艰深,超出了受训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培训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庞杂,超出了受训教师的学习负荷;培训机构所掌握的教师资源难以胜任本授课领域的教学工作;等等。
衡量培训主题可行性的标准,关键在于该培训主题的教学是否能帮助受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培训课程的质量,不在于对于应试教育的弊端批判得如何深刻、透彻,而在于给受训教师一些实实在在的方法。对于培训机构及授课教师而言,自己的职责不在于 “揭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鲁迅语),而在于作为疗救者给患者一些良方。
(四)价值性
培训主题的价值性在于,在现有的学习周期内,通过现有的学习资源,实现受训教师学习成效的最大化。培训主题的价值性体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所谓 “质”,就是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受训教师的实际需要。所谓 “量”,就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要适应受训教师的学习负荷,既要避免“吃不了”,又要避免 “吃不饱”,既要力求使受训教师在培训期间取得最大限度的学习收获,又要避免课程设置过于密集,使受训教师过于疲惫。
(五)统摄性
统摄性是培训主题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培训项目的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培训主题来进行,避免出现培训主题和培训课程两张皮的现象。有不少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虽然预设了培训主题,但仔细研读它的培训课程,会发现培训课程与培训主题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所谓的培训主题徒具形式。只有凸显培训课程的统摄性,才能使培训主题落到实处,使培训课程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链条。
在确立培训主题的过程中,培训项目的设计者也有反复掂量、难以取舍的时候。在培训主题的若干选项中,到底选择哪一个更适切,确实考量着培训师德专业智慧。我们应该紧紧围绕培训主题的针对性、明晰性、可行性、价值性和统摄性这五个基本特征,对培训主题进行筛选论证,确立最适宜的培训主题。
在 《“国培计划”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课程标准(GXYW)》中,编写者推荐了六个培训主题:
(1)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阅读教学:走向高层次的理解; (3)语文薄弱学习领域——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培训; (4)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型; (5)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 (6)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的方法。
也许在编写者看来,这些都是非常适宜的培训主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某些培训主题未必是适宜的。我们不妨以六个推荐主题为例,尝试进行培训主题的辨析和筛选。
培训主题一, “新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几乎可以囊括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有哪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不追求有效呢?有效教学、高效课堂云云,本就是似是而非大而无当的概念,这个培训主题显得过于宽泛了。
培训主题二, “阅读教学:走向高层次的理解”。选题比较具体明确,阅读教学确也是语文教师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为培训主题是比较适宜的。至于把阅读教学的要旨概括为 “走向高层次的理解”是否恰当,就要求教于语文教学的方家了。
培训主题三, “语文薄弱学习领域——写作、口语交际、语文综合性学习专题培训”。紧扣语文教学的几个薄弱领域设计培训课程,针对性和价值性很强,但是在短期集中培训中把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三大薄弱领域都作为培训内容,其可行性是值得商榷的。在实施中可以进一步细化,把某一薄弱领域作为培训主题,或者同时关注三大领域,在教学中实行分组教学,给受训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培训主题四, “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转型”的问题与培训主题一一样。选题过于宽泛,几乎囊括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所有问题。另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最好慎谈 “转型”。我们的目的不是通过洗脑式培训颠覆教师固有的教学经验,而是引导教师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培训主题五,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提升”紧扣教学技能这一主题。针对性很强,似乎是一个非常适宜的主题。但是,从培训的可行性来说,小学教师能否通过几天的培训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短期集中培训中逼仄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能否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让教师来提高教学技能?在短期集中培训中,这一主题的可行性是值得质疑的。这一主题可以作为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培训主题。
培训主题六,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与学业评价的方法”,是一个非常适宜的培训主题。这一培训主题紧紧围绕课程评价,从教学评价和学业评价两个维度让小学语文教师掌握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实施方法,有助于提高课程评价的有效性。
培训主题的确立,是培训项目设计的起始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习近平同志曾经告诫青年人 “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培训主题的确立就好比培训项目的第一粒扣子,它直接关系到培训目标的确立、培训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我们要按照 “以终为始”的培训理念,在培训尚未实施之时,设想到培训结束后受训教师收获到什么,有针对性地确立培训主题。
[1]汤丰林.中小学校长主题式培训的设计路径与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3-15.
[2]王斌.骨干教师主题式培训的五个关键维度 [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03-15.
[3]郑雨明 黎兵.主题式团队研修低效瓶颈的突破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