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飞
试论特色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融通
——以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李飞
结合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学实际,探索特色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融通的必要性。指出特色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融通的路径为:从层级上与院校思政工作融通,构建整体育人体系;从认知结构角度做到“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建构思政教学新模式。
高职院校;思政课;特色文化资源;校园文化精神
(一)理论支持
1.“三贴近”原则决定了高校思政课与特色文化资源融通的必要性。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中宣部、教育部2005年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中明确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学团队贯彻“三贴近”原则,深入挖掘校内外特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将校园文化精神融入课程建设,打造了一批学院特色文化精品,在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让学生参与系列活动,提高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思政课自身的文化属性和育人功能决定了特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融通的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指社会或社会集团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由此可见,培养受教育者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而这样的转化过程必然离不开受教育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就需要根植于受教育者所处的文化土壤,借助与其紧密相关的特色文化资源,从而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现实依据
1.杰出校友身上凝聚的校园文化精神形成了天然的资源优势,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常州轻工业学校毕业的校友邓建军,中专起点,立足岗位,勇于创新,成长为新世纪全国首批7个“能工巧匠”之一,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党代会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国庆60周年之际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前后7次受到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被称作“民族工业的脊梁”。学院教师余美芳家庭无偿赡养3位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外姓老人,敬老爱老,奉行孝道,她的事迹多次在央视等媒体播出,本人也获得“中国好人”、“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校友邓建军的成才经历凝聚了学院“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校园文化精神,教师余美芳的生活故事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弘扬的“孝老爱亲、明礼友善”的精神品格,这些都成为思政课教学可充分利用的独特文化资源,也是传承经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2.思政课教学的困境也需要引入特色文化资源来获得更强的生命力。长期以来,虽然思政课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于专业课程来讲,其理论性强,讲授内容如果没有新的素材加入,将愈加枯燥无味。[2]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学生身边的特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源泉以其不可替代的亲近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一)从层级上与院校思政工作融通,构建整体育人体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特色文化资源与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融通必须把握好整体性原则,要将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努力构建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整体育人体系,即以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为主阵地、以思政课堂文化价值教育为前沿、以打造特色文化资源校园品牌实践项目为抓手的多层次立体化教育网络。
1.校园文化建设抓典型,以创新思维培育校园文化精神。学校牢牢抓住校友邓建军成长成才经历典型,注重顶层设计,从培养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出发,构建和培育了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精神。如为37岁校友塑像,以“三创”人物姓名命名学院主流文化;成立邓建军校园文化研究会,制订《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大纲》,以课题研究带动文化建设。同时,学院充分利用难得的校本资源余美芳老师的孝道故事,通过多渠道宣传报道、专题研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形式,弘扬了“孝老爱亲、明礼友善”的价值精神。
2.思政课教学在内容上融入特色文化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的文化品位。在理论教学方面,抓住新生入学教育机会,从2005年起,开展每年一度的“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系列活动,将邓建军事迹编入教学计划,课堂展开“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和孝道精神的研讨;在实践导学方面,设计了“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的全院演讲比赛,利用常州中华孝道园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学习余美芳老师“孝老爱亲、明礼友善”的孝道主题实践活动。
(二)从认知结构角度做到“学以致用”和“用以致学”,建构思政教学新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学生与知识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建构起的属于自己的内部知识系统。这种建构是建立在学习者知识的不断“内化”和“外化”过程中的。“学以致用”是知识内化的关键。[3]除了教师必要的讲授,课前问题的思考和研讨报告的撰写、课堂关于文化精神和孝道文化的研讨以及课后的归纳总结都是知识内化的过程。而“用以致学”是一种以终为始的学习理念,做了才知道不足,比较后才能找到差距,通过知识的“外化”来实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教学构建了参与式教学模式,即在理论教学环节采用问题导向式学习方式,而在实践导学方面采用行动导向式学习方式。
问题导向式学习就是通过对问题产生的背景及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以问题解决为驱动力,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进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教育和培养服务于社会的良好道德人格。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设置“邓建军·现代制造业·我”和“孝·责任·大学生”等问题进行课堂研讨,将敬业、友善等核心价值从理论高度内化为自身认知。
行动导向式学习的实施是教师首先按照课程目标和内容来确定学习领域,根据实践项目目的进行精心设计,确定主题,学生通过对主题的理解和项目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主动和全面参与,最后对实践效果进行师生共评的教学形式。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设置“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爱心·责任·行动公益志愿服务”“走近企业”“孝亲敬长、弘扬孝道”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做”(行动)为中心,做前教,做中学,做后思,把教学和实践、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求知,在实际生活中提升道德和修养。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娟,王翔.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价值实现——兼论概论课中的信仰教育[J].韶关学院学报,2013(1):33-35.
[3]刘芳.“双通双融”视域下的地方特色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4(36):53-55.
[责任编辑陈国平]
李飞,男,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712
A
1674-7747(2016)21-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