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薇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的实施现状与提升课程有效性的策略
◆陈丽薇
(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
随着我国教育的良好发展以及深化改革,国家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予以了较高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品德课程实际公民教育方面更是极为看重,可以说小学阶段中公民教育的优劣不仅影响着品德课程实际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而且也关系着每一个小学生公民意识的良好培养。基于此就现今小学阶段品德课程中实际公民教育状况进行着手分析,然后对提升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措施予以探讨,以期为后续关于小学阶段品德课程方面以及公民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小学品德课程 公民教育 有效性 策略
通常来讲公民教育主要是指在对人主体性实际尊重的前提之下培养具备自律以及自强意识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公共生活活动的一种教育。公民教育不仅成为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而且也成为了世界不同国家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由此可见,公民教育对于国家发展以及进步的重要性影响。
1.小学品德课程教学内容缺失。目前,我国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存在缺失问题,容易导致实际的教学效果出现延误的情况。当下我国对小学品德课程开展过程中的公民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缺位现象,所谓的缺位现象就是指课程教育的内容涉及的公民理念还不深刻,具体的公民教育还不能成为课程的中心。小学品德课程对公民教育的工作还停留在表面上,缺失了实际的教育意义,也不能够与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联系在一起。
2.小学品德课程公民教育理念缺失。我国小学品德课程的公民教育理念还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实际的教学工作对于真正的公民教育理解不足,也是造成教育缺失的主要因素。教师在实际的小学品德课程中对于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公民理念还存在问题,不能够切实有效的将公民的教育责任与自己的工作内容向融合。
3.公民教育课堂实践停留表面。所谓课堂教育实践停留于表面,主要指的是小学课堂的公民教育工作内容与实际的人们生活联系不到一起,融合的工作只是停留在表面活动中,影响了实践的教学质量。在小学品德课程实践内容中,学校和教师主要将精力放到活动的性质上,为社区服务和了解社会事件的内容,不足以让小学生了解整体的公民教育理念,而且单一的活动内容忽视了学生对公民意识理解,缺乏对内容细致的分层面解释,导致实践活动趋于表面性。课程化的缺失也是影响实际小学生品德课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始终会对公民教育提升进步形成阻碍。
1.以标准化规范公民教育的目标性。小学品德课程中设计的内容比较广泛,通过实践过程中确定公民教育的标准化目标,可以有效的提升小学品德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育的方式也大大的提升了小学生的公民意识,更好的维护了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能够促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团结氛围。在小学品德教育课程中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非常贴近的知识和理论,通过学习了解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也能够自觉的遵守法律、法规基础上的国家
2.突出教育重点注重学生思考过程。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公民能够理解和认同国家的相关规定,希望公民自愿、积极主动的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突出教育的重点,希望能够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和科学的实践完成对公民素质的学习,并且积极的融合现实生活完成教育工作。
3.通过细节关注公民教育课程内容隐性。具体来讲,品德课程的实际开展需要从教育细节开始,尤其是需要对教育内容潜在隐性给予切实关注。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所谓的教育内容潜在隐性主要指的是小学生与小学生之间以及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实际互动关系。也就是说教师要与小学生建立较好的互动关系并提供较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使小学生之间形成较好互动。教师在实际进行公民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实际考虑每一个小学生是否能够充分性的理解,并且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将小学生自主性以及主体性有效体现。
综上所述,公民教育从本质上属于品德课程的重要构成内容,而对于现今小学阶段中公民教育实际实施中存在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理念和相应教育实践三方面的短缺问题,则需要从公民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实践等三方面进行实际加强。进而,通过该三方面的实际加强从而真正的促进小学阶段公民教育的良好提高与发展。
[1]方艺.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教育实施现状及其提升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4,(11):35-37.
[2]黄元虎.小学品德课程中公民价值观教育的内容、途径及策略[J].中国德育,2010,(12):83-86+91.
[3]杨今宁.品德与社会课程社会化教育功能弱化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2,(05):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