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思瑶(秦皇岛市新世纪高中,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中锤炼学生心理素质的思考
魏思瑶
(秦皇岛市新世纪高中,河北 秦皇岛 066000)
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适时开展心理辅导教育,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障碍,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迎难上的意志品格,也是保障体育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需要。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不安、心理问题。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因而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因人施教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意义非常重要。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体育教学活动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需示,充分发挥体育修心养性特殊作用,协作学生开发心理潜能,渗透以个性心理、心理品质、情绪情感、心理适应为主的教育方式,指导与帮助学生排除心理困扰,克服心理障碍。
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特征的体育实践类课程,其学科的主要特征是技艺性,其思维特征主要是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以客观实践为依据的求同思维,就象物理、化学、生物学科那样,任何实验得到的是惟一的结论。而形象思维是以主体的体验为根据的求异思维,就象体育、音乐、美术那样,任何作品都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因此说,体育学科是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直接、最主要的标志是情绪状态。学生生活在学校这个关系错综复杂的小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比如,说中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而产生焦虑反应,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不愉快的情绪和行为,使学生摆脱烦恼和痛苦,也可使学生的焦虑降低。
(二)锻炼品质。在体育活动中,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学生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克服各种困难的积极情绪,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这样时间久了,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三)合作精神。目前,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具有较强自我中心倾向。在体育活动环境中,学生可以以更直接、生动、集中的方式接触,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能遭遇到的各种情景,比如竞争、冲突、分享、合作、共处、避让、包容、角色转换等,学生在常期体育活动中,适应了相互之间的竞争,理解了交往与合作的重要性,提升了学生间团队合作精神。
(四)抗压能力。高中阶段体育活动与人生其他阶段的体育活动相比,更多地表现在不断遭遇障碍和挫折,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高中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们要更加注意改进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发展探索、创新精神,提高抗挫折能力。有不少学生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抑郁症、焦虑症,通过体育锻炼大多得以缓解或消除。
心理健康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要懂得维持和调节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原则和措施。关于如何通过体育课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笔者重点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鼓励引导,培养学生自信心。注意体育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学生参与的主动积极性是体育学习的心理动力表现,它对体育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个体之间的情绪情感相互交流、互相感染,形成心理、情感上的共鸣。要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如鼓励的话语,赞许的目光,理解的表情等,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自我调节,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有目的创设某种教学情境,增加一定的运动量和动作难度,创造出一定的课堂心理气氛,让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及竞争性特点。不仅提高体育教学的感染力,达到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促进他们的集体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自信心。
(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尊心。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落实在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体质的学生,进行多元化施教,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那些孤独怪僻的学生,我们首先应该调整他们不合群、不善交往的现状,为他们选择足球、篮球及拔河等集体项目。这些群体性运动项目有利于个体消融到群体之中,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对于那些性情急躁容易激怒的学生,可让他们多下棋、打太极拳、慢跑等;对那些喜欢争强好胜的学生,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爱争强好胜的长处,和一些不足之处,选择一些难度大、动作较复杂的技巧性运动,如跳水、体操等项目,也可以找一些实力超过本人的对手打乒乓球,羽毛球,不断提醒他 “人外有人”这个不变的道理。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进取心。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老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老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的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同时,游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敏捷性、有序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意志的独立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调节学生的情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尊重理解,培养学生团队心。平等的课堂心理环境,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体育老师的管束。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课堂内的平等。怎样营造平等的课堂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其次,教学过程要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主体积极性才能彼此尊重,互敬互爱,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学生的关爱,让学生从你赞美的目光,赏识的注视,肯定的点头中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信任。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在体育课教学中,为学生营造团结合作、互助互学的心理环境。可以在体育教学中组建合作小组“兴趣小组”,采取 “集体讨论”、 “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步,克服消极情绪。
我国近代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先生说:体育是健全人格的最好工具。学校应高度重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学生 “健身强心启智”积极促进作用,让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体魄,亦有良好的心理品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夯实 “身、心”基础。
[1]高潮:身体素质对体育课教学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1996
[2]陈本友:青少年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探讨.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C].2005 年
[3]周鸿池:浅谈体育心理学的教育作用.《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