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2016-02-15 05:25孙利
职教通讯 2016年34期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专业

孙利

“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

孙利

“互联网+”通过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对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产生变革性影响,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重构。新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变革的主要路径应为培养目标高级化,专业设置动态化,培养体系复杂化,课堂生态引导化。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互联网+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7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变革的原动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已迫在眉睫。

一、“互联网+”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一)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互联网+”为传统产业带来了换代升级,也催生出新的行业。“互联网+农业”,农业互联网也在从电子商务等网络销售环节向生产领域渗透,为农业带来新的机遇,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农业信息化引导的农业互联网、农资电商和农村互联网金融新业态能显著提高农业产业链整体效率,促进农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成为拓展农业下游消费,更新销售渠道,打通资金链、物流链的重要手段。[1]“互联网+工业”,现如今,互联网工业正在从消费品工业向装备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业领域渗透,全面推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工业和互联网加速融合并推动现有生产制造体系加速转型,加快产业发展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发展趋势,并突出应用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实现设备控制、工艺优化、分析决策等的智能化,甚至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行重构。[2]“互联网+”正在全面应用到第三产业,形成了诸如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生态,信息密集度高,呈现出高度的创新性、渗透性和知识性。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创新的优势,通过市场化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行业,通过数据分析,充分挖掘市场需求,诸如陪跑师、代驾师等新名词,都是互联网催生的产物。

(二)生产模式的改弦易张

1.生产过程从单一走向复杂。“互联网+”打破了过去单一重复的生产过程,转而要求复合多变的工作能力。通过各种组织方式,进行复杂产品、系统产品的生产活动,打破科层生产方式,由原先的流水线生产转变为系统化生产,未来的工作岗位将会更加地注重技术专业性,熟练工种逐渐减少,能动性岗位会变多。[3]这就要求一线的操作工能够熟练使用生产线上的各项高端技能操作,对各类领域都有系统性的了解。传统人才专业结构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专多精、多专多精的复合性人才将是“互联网+”社会人才需求的方向,系统设计、调试、维护等人才才是未来产业界发展的需要。未来的工作岗位将会更加地注重技术专业性,这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生产模式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在大数据支持下,制造业的价值分布从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转移,研发、设计等活动从制造企业独立出来,个性化生产成为企业立足的据点。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将会被个性化生产服务取代,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对人才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工作人员很难以一成不变的工作方式应对这种需求。

(三)知识技术的日新月异

对于互联网相关行业而言,每一种技术的量变潜力是有时间期限的,这就需要不断的技术革新,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异常迅速。产品设计的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的持续优化、设备和工艺装备的持续更新、采用新材料和新燃料的探索发现,让现代人所需的知识和技术不断升级。手工技术、机械操作技术被智能化技术取代,技术的更新呈几倍、几十倍的速度增长。传统的工业生产对娴熟的操作技能要求很高而智能化和机器换人之后,技术工人永远无法同机械臂、机器人的速度与精度相媲美,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操作性技术技能工人将大幅减少。智能制造使用的主要是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这就要求工作者能够手脑并用,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技术成为时代的必需品,知识型工人将成为技术生产领域的宠儿。

(四)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

“互联网+”离不开创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行业发展生态。移动互联的变革时代,拥抱变革,等于拥抱未来,开创互联网商业新生态,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企业鼓励工人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握市场需求导向,加强创新资源共享与合作,促进前沿技术和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互联网经济社会竞争激烈,技术理念的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核心力量,是生产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同时,也是国际化竞争中的重要指标。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更加看重个人的创新思维和开创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同过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产业的转型和升级会让许多岗位彻底消失,而在互联网技术的热潮下,许多岗位也将应运而生。而岗位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当考虑到市场需求,“互联网+”时代,高度复合型人才才是社会生产的中间力量,而现如今我国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许多问题,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一)培养目标背离时代需求

培养目标难以契合当前“互联网+”的人才需求。现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多是要求培养学生具备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这能够满足过去简单机械的流水线的工作任务,这种粗糙的技能要求已经被机械臂取代。在“互联网+”背景下,对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增多,高度智能化的工作环境要求工人能够具备复杂问题的处理能力,不仅仅是粗糙的技术的掌握,更多的应当具备操作、编程、产品质量的检验、设备的管理、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系类复杂技能,培养高端的复合技能型人才成为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专业内涵背离产业发展

专业设置与内涵难以跟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互联网+”时代,职业教育应当适应区域经济生产结构的发展,反映在专业设置方面要求专业结构与一定时期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相匹配。因此,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区域产业结构需求。许多职业院校的人才需求分析调研和专业设置是“两张皮”,形式主义严重,其专业设置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于岗位的要求。尽管教育部职成教司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对原有专业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取消的专业主要是相对应的产业为淘汰类、限制类的产业,且专业布点较少(连续三年没有布点)、招生规模过小,或专业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定位的专业;新增了的专业主要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延伸交叉、新兴职业与技术进步需要的专业,如移动应用开发、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工程技术、清洁生产与减排技术、互联网金融等专业。尽管在专业目录修订中,围绕推进“互联网+”行动,设置了“移动互联应用技”“分布式发电与微电网技术”“智能交通技术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网络新闻与传播”“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列举了“大数据技术应用”“网络数据分析应用”“商务数据分析应用”“车联网应用技术”等专业方向。但是,在专业设置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对产业技术升级、新劳动岗位所需的实际技术能力认识不足,缺乏对潜力专业的前瞻性培养认识,使得新兴专业的构建难以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在新兴人才培养与满足产业战略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时滞效应,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进行。[4]

(三)培养模式背离生产技术需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依赖职业院校,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短。正如徐国庆所说:“学校职业教育只能教给学生普通的技术知识,这种技术知识对于维持处于粗放型阶段的企业的运行是可行的,但对定位于高技术的企业来说就远远不够了,对于智能化生产的企业来说就更显无力。”[5]当今社会,技术知识和创新技能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职业教育不可能脱离企业、行业而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十分注重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办学,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课程、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学”、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学院”模式,都是可以借鉴的培养模式。

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缺乏贯通的培养体制,在阶段性学习完成后,学生很难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学习晋升。国外的职业教育在学历上可以到达博士层次,但在我国,职业教育最高只能停留在应用型本科阶段,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高不可达。在对技能和知识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并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课堂生态背离能力发展需求

互联网的内涵在于创新教育,而创新技能的培养离不开课程和教材。传统的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学生只是学习过程中的旁观者,忽视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技能的标准化,反而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教材中教条、晦涩的理论知识,学生甚至没有办法理解,创新就更加无从说起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课堂已经不能够满足“互联网+”时代学生学习需求,现今的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需求,教师没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地认知进行教学设计,不能够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加强学生地主人翁意识。在课堂信息化中,不能够充分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用而用”,没有将互联网思维带入课堂。职业教育的课堂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将共享通信的网络特点带入课堂,创设合理的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互联网”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一)培养目标从“初级”到“高级”

依照“互联网+”时代对工作能力的要求,制定合理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符合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担负起培养适应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和社会公共服务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1)要针对不同的行业产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2)新型劳动者应当是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劳动者应当具备多种复杂技能,能够灵活应对生产中各类问题,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教育的技术性和复合性。(3)随着知识技术不断更新,劳动者应当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培养目标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终身性。

(二)专业设置从“静态”到“动态”

为响应时代的需求,专业设置应当实行动态管理管理机制,定期进行岗位人才需求预测,修订专业目录。同时,按照“宽窄结合、以宽为主”“宽专业、窄方向”的原则,为促进专业稳定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统一,职业院校可自行设置非国家控制的专业方向,这为职业院校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灵活调整专业设置提供了基本保障。同时,应当对学校专业设置进行严格监管,严格控制新专业设置的门槛,对不合格的专业点实行减少招生、专业整改、撤销专业点等退出机制。以加快推进适应“互联网+”社会为目标,注重市场导向,预测企业技术需求,对学校师资力量严格把关,进一步落实和扩大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自主权。

(三)培养体系从“单一”到“复杂”

鼓励联合培养培训。实施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鼓励校企、院企合作办学,推进“互联网+”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深化互联网领域产教融合,依托相关单位和研究平台,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院校对接机制,鼓励企业在院校建立“互联网+”研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多办学主体的培养体系。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培养,开发学生复杂的工作关系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贯通职业教育体系,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满足各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需求,重点培养掌握新技术、具备高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整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1)对于不同层次的培养标准,要有所侧重,有质的区分;(2)注重把握不同阶段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各个阶段不能相互脱节,推进人才结构整体性构建;(3)要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不能因为贯通学制的延长,忽视对质量的监督。

(四)课堂生态从“灌输”到“引导”

职业教育应当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夯实技术创新的基础培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在知识上,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教材编写时要突出介绍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态势,让学生注重技术的发展,感受科技的创新。在技能上,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与教师操作一致,鼓励在质量合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多想、多看、多做,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让创新思维落到实处。

互联网的核心在于共享和通信,教师要对教学活动进行充分设计,在互联网环境下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找到适用于具体学情和学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动构建“学生中心式”教学。学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教师进行相关创新实践,并制定一定的激励措施。通过教学模式的变革来实践新的教学理念,从而引发教学和学习的质的变革。通过在课堂中引入“互联网”思维,促进学生更好地融入互联网+社会,加快产业地升级和变革。

四、结语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势必前景广阔,对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战略性的作用。为深化我国的产业调整,促进互联网与各项产业的深度融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箭在弦上。

[1]李国英.“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链及商业模式解构[J].农村经济,2015(9):29-33.

[2]张巍,高汝熹,车春鹂.工业物联网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互动机理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10(6):51-57.

[3]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邓敏,李现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7.

[4]徐莉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3):5-8.

[5]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责任编辑 金莲顺]

孙利,女,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G710

A

1674-7747(2016)34-0046-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职业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职业写作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