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丽琼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论周星驰电影风格的发展变化
时丽琼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650500)
摘要:自周星驰涉足演艺事业,对喜剧电影历经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最终在香港电影界形成、发展独具一格的喜剧风格。透过周星驰电影早期(1988年—1991年)无厘头风格的探索和研究阶段、中期(1992年—1995年)无厘头电影风格的典型运用和发展阶段、近期(1999年—2013年)淡化、抛开无厘头等3个时期的电影作品分析其电影风格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周星驰;无厘头;电影风格;变化
1从周星驰早期电影作品看周星驰电影风格的变化
1988年到1991年是周星驰电影无厘头风格的形成时期。在本阶段,他的电影基本都是本色出演,《咖喱辣椒饭》《一本漫画闯天涯》《赌圣》《逃学威龙》《新精武门1991》为主要代表作。
1.1无厘头风格的雏形
《霹雳先锋》是周星驰的处女作。在此阶段,他开始慢慢积累搞怪搞笑的方式,直到自己喜剧表演风格的形成。周星驰特立独行,《霹雳先锋》不是喜剧片,属悲剧色彩较重的电影,但周星驰凭借本色出演显露电影演艺的才华。
《一本漫画闯天涯》是周星驰无厘头电影风格形成的关键转折点[1]31。在此影片中,周星驰扮演一名酒吧侍应生,偶然中救了黑帮老大,从此跻身黑社会,并凭借他的义气和古灵精怪获得了兄弟情谊。在这部影片中显露出周星驰无厘头表演风格的雏形。
1.2无厘头风格的早期发展
在《一本漫画闯天涯》之后,无厘头风格的电影相继出现,如《小偷阿星》《咖喱辣椒》《赌圣》《无敌幸运星》《赌侠》等。《赌圣》中他以个性化的搞笑风格使得无厘头文化流行。
《赌圣》上映之后,香港刮起了一股周星驰风,奠定了周星驰的明星地位。而周星驰本人却说:“《赌圣》基本上不是我的东西,是导演的东西。大部分都是我根据他们的要求去演的。”[2]127事实亦是如此,这部作品和他以前的电影相比较并没有多少新意,只是当时“赌片”正值潮流,加之他扮演的是一个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在某种程度上讽刺了当时港人的功利心态。而片中主角展现的执迷不悔的爱情也成为他后来作品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一系列影片,周星驰塑造了一个个“周星驰式青年”形象,由此,他的演艺事业逐步进入巅峰状态,无厘头风格也基本定型。在新题材影片《整蛊专家》中与王晶达成初步默契。《新精武门1991》融合了《赌圣》与《一本漫画闯天涯》的一些元素,从此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基本定型,可以说这部影片也是他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转折点[3]175。在《新精武门1991》里,我们可以看到周星驰电影风格的变化,他通过这种方式,让人哭笑不得。
2从周星驰中期电影作品看周星驰电影风格的变化
1992年到1995年是周星驰电影无厘头风格的成熟时期。期间的电影较之前有很大变化,《国产凌凌漆》标志周星驰电影无厘头风格完全成熟。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经典电影,如《家有喜事》《鹿鼎记》《审死官》《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等。
2.1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人物是电影创作的核心。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影创作的重点。“风格即人”“文学是人学”[4]251。和其他艺术相比,电影的创作也是围绕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展开的[5]600。
周星驰在电影中成功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角色,如凌凌漆、唐伯虎、苏乞儿、韦小宝等。即便作为配角,甚至客串,也尽心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如“石榴姐”“如花”“印度阿三”等。这些角色的塑造皆带有明显的周星驰的特点,见证了他演技的日渐成熟,更透露了他在各个阶段对人生、对电影的认识和感受。
此外,周星驰早期电影作品里的主角基本是普通小人物,中期电影作品则基本以历史人物或大家熟悉的经典人物为主。在人物塑造方面,除了大量运用无厘头表演和夸张的手法,还在人物形象方面做了改变,以颠覆人们心中的固有印象。比如“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不但武艺高超,而且风流倜傥。再如唐僧,国人印象中是如此啰嗦,在他笔下却如此淡定,而孙悟空居然会和紫霞仙子有情劫……这些人物形象和国人心里的固有形象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话西游》虽然具有反传统和否定经典剧情的无厘头风格,但绝不单纯是为了搞笑和热闹。主人公其实是个悲剧性人物,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1) 人生悲剧。人没有办法战胜自我的局限性与规定性,尽管对命运有所反抗,但面对失败的现实,最后不得不对自己的曾经进行完全否定。正是这一否定,他的悲剧性直接超越了生死的痛苦与个人爱情。
2) 爱情悲剧。把一切严肃事物赶下神坛,却把爱情升华和推举到极致,可到最后“至尊宝”也没能得到爱情[6]108。
尽管如此,周星驰对影片中人物的诠释却非常到位,充满黑色幽默的韵味,使人物塑造较之以往情感显得更加饱满。
2.2脱离常规的语言范式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交流和传达信息中使用的各种特殊媒介、手段和方式的统称,即电影用以反映和认识客观世界、传递思想感情的特殊艺术语言。其中人物的塑造、电影特效等都属于电影语言[4]207。这里要讲的语言是狭义上的电影语言——对白,即电影脚本中的台词。动作和语言是影视表演的两大支柱。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较之于动作,能够传达更深刻、更复杂、更丰富、更强烈的思想情感。“语言是人们思想交流,以达到互相了解的工具。”[4]208
周星驰早期的电影处于探索期,基本是本色出演,无厘头语言的运用不是很明显,也没有独具特色的经典对白。无厘头电影语言的运用在中期成熟起来。影片中的语言给人以不伦不类、不洋不土、调侃自嘲、过分夸张、玩世不恭的感觉,但同时也让人感觉轻松愉快。电影里大量经典台词广泛流行,逐渐积淀成一种文化心态。比如《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中的 “爱你一万年”“你想要啊?你不会是真的想要吧?”“需要吗?不需要吗?”“你妈贵姓?”等经典台词至今广为流传[7]55。
从另一个层面说,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语言风格多数表现在脱离大众的话语模式,无论从词的选择,还是句式的结构、语气语调等皆具有一定的自我角色意识[8]107。他的电影擅长将角色塑造为想法天马行空、说话油腔滑调的形象,并通过幽默、夸张的语言表现出来[2]174。如《鹿鼎记》中“身高八尺,腰围又八尺”,“一掌打出,方圆百里内,不论人畜、虾蟹、跳蚤全都化为飞灰”[2]174,这样的语言表达恰如其分地烘托了韦小宝耍小聪明、爱吹牛的性格。这种电影语言的后现代解构看似夸张,甚至不符合常理,但却生动形象,想象力丰富,喜剧性极强,能让人开怀大笑,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3从周星驰近期电影作品看周星驰电影风格的变化
1999年到2013年,周星驰开始自编自导自演,但此阶段的电影已开始逐渐淡化、抛开无厘头风格。他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电影创作和人生思考与感悟的结合创新上[8]107。代表作有《喜剧之王》《功夫》《少林足球》《西游降魔篇》《长江七号》。
3.1人物塑造平实、自然
有人说《喜剧之王》是周星驰对自己表演形式的肯定和总结[9]35。其中变化最大的是男主人公——带悲剧性的笑料人物,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动,在笑声中思考。这一元素在他以前的电影中从未出现,这也成为他转型的标志。
不知是英雄迟暮还是年少长大,以前花样不断、笑料百出的“周星星”在最近的电影制作中似乎褪去了无厘头的外衣,开始了感性的文艺情调。从《少林足球》《功夫》到《西游降魔篇》,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年少轻狂的周星驰,而是反复述说人生哲理的温情中年人。周星驰已经不再是那个痴情、暴力的孙悟空和风流倜傥的唐伯虎,也不是再是卑微善良的周星星……现在影片的人物塑造不再用单纯的电影言语来搞笑,也不再单纯用夸张的手法来演绎,而趋向于一种平实、自然,给人以一种铅华洗尽之后返璞归真的感觉。
《少林足球》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周星驰电影”,人物塑造虽然也运用夸张手法,但更多的是旨在谱写自己的人生。影片中周星驰扮演的拾荒者身怀绝技,偶然间参加了足球队,从此有了人生的方向和目标[10]104。记者采访周星驰时,他说:“拍《少林足球》是由于我事业失意。”但并未说明原因。
《功夫》也是一样。影片主角虽然是一个小混混,却也在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最终从一个很凄惨的乞丐蜕变为功夫高手。“人生如果没有理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11]95语言朴实简单却引人深思。
总而言之,此阶段,周星驰对人物的塑造已经变得自然、素净,表演也变得大气、沉稳、干净利落,并且融入了自己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如影片的主人公都在追求理想。
3.2电影语言范式多样
周星驰早期和中期的电影基本是无厘头喜剧[12]13。这种后现代式的电影语言形式在近期的电影制作中也有用到,但却比较少了。
在《少林足球》里,周星驰一反常态,没有了以前肆无忌惮的语言解构,也没有了以前一直使用的那类“对白”,转而通过人物的肢体语言和充满戏剧性的场面来制造喜剧气氛,如周星驰和黄一飞在舞台上一起演唱《少林功夫好》,通过人的动作和表情让人发笑;如电影最后,公交车到站不停,所有人都飞到公交车上去。尽管失去了无厘头语言形式,但影片的喜剧性却没有因此变得逊色。相反,整个电影叙事循序渐进,有头有尾。
在《功夫》里,虽然周星驰无厘头语言的运用不似以前那样的经典,但是表达的喜剧性效果却依然很强。如电影开头冯小刚的话——“还有谁!!这么漂亮的一个女人,就仅仅因为在地上吐了一口口水,而被你们带到这儿来,这还有王法?还有法律吗?……”[13]33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部影片的喜剧效果。此外,肢体语言的运用也很有特点,比如周星驰与林子聪,不论逛街、勒索、抢劫,还是坐公交,不管是表情还是身体语言,处处透着喜剧性。其他演员,梁小龙、何文辉、元华、包租婆等典型人物,无论是动作还是装扮都充分展现了该电影的喜剧性。从这里可以看出,周星驰近期电影非常注重演员台词和电影人物的肢体语言,而不是语言解构。
3.3电影特效的运用
电影特效是指在影片拍摄中人工制造幻觉和假象。电影摄制者大多喜欢使用电影特效,以减少演员的危险动作与电影制作的成本,或者运用它们来使电影更加扣人心弦[4]29。
周星驰的早期电影中特效技术运用得不是很明显,但近期电影运用了很多电影特技,如《功夫》和《少林足球》中的特效技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总之,电影特效在周星驰近期电影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西游降魔篇》《长江七号》因为高科技的演绎与修饰而被赋予了全新的风貌。在华语电影里,《功夫》是第一部大规模运用电脑特效技术的影片。正是这些特效让打斗场面天马行空,使中国功夫别有滋味,并让观众看傻了眼。有了特效技术的“辅佐”,周星驰在电影创作上更加大胆,不再一味无厘头搞笑,也不再仅仅游走于悲喜剧的转变。
4周星驰电影风格变化的原因
促使周星驰电影风格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他对电影艺术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此外,生活年代的变化及电影产业的发展对他表演风格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4.1对电影艺术的不懈追求及探索
周星驰自小就很崇拜李小龙,并立志要做一个像李小龙一样的武术家或演员。他还是个很好学的人,工作之余总不断学习一些演技,所以尽管他在《生命之旅》《斗气一族》等电影里出演配角,却比主角还出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星驰1988年出演电影《霹雳先锋》,并勇夺“第25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从此电视台对他刮目相看,并邀请他出演《盖世豪侠》男主角。他在此片中初露无厘头风格且倍受瞩目。
20世纪90年代,周星驰开始参与导演、编剧等工作,并成立“星辉海外”公司,制作了电影生涯以来的第一部作品。
从《霹雳先锋》到《西游降魔篇》,周星驰的演艺之路呈现了多元化色彩。他的作品不再满足于一味迎合观众的需求来搞笑,而越来越多地体现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理想、世界的思索。虽然许多观众不太适应这笑中带泪的处理方式,最初不成熟的探索也使影片时常显得不伦不类,水准忽高忽低,但是这些努力也使周星驰逐步实现自我突破并获得文化上的认同。
正是因为对电影艺术的不懈追求及探索,周星驰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演员成长为知名的演员与导演,并促使其电影风格不断变化发展。
4.2生活时代的变化以及电影产业的发展
周星驰之所以会出名,从文化层面上讲,和香港的文化有一定关系。香港在鸦片战争之后一直处于中西文化之交流碰撞点上,一方面,大量吸收西方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香港的文化具有多元性。文化多元性造就了香港民众乐观向上的生活心态,大部分人力图借助一些积极的东西使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而周星驰的喜剧电影正好顺应了当时人们的需要。
此外,电影产业的发展亦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20世纪末,香港电影受好莱坞电影技术的影响,动画特技电影开始起步,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大量采用动画技术,导演徐克还成立了特技部工作室“cinemax”。1994年的《侏罗纪公园》更是将香港的动画产业带入数码科技时代。在那样的整体的推动下,周星驰也开始在自己的电影制作中加入特效技术,如《功夫》《西游降魔篇》。
5结束语
周星驰的电影凭借独特的语言叙事风格与表演方式形成了无厘头的喜剧风格[14]118。周星驰电影的无厘头喜剧风格的形成、变化与发展,与其说是由于他所处环境和时代的变化,不如说是他对生活的一种选择和态度。所谓的无厘头,看似搞笑,却充满了对人生、爱情、事业的思考。在他的经典电影给人们带来无尽欢乐和人生思索的同时,他对电影事业与演艺生涯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也启迪了众多的电影新人。
参考文献:
[1] 李学兵.无厘头的跨文化尴尬:周星驰电影类型特征的再探究[J].电影艺术,2003(6):31-33.
[2] 师永刚,刘琼雄.周星驰映画[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
[3] 梁建华,温键键.大话周星驰[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
[4] 贾内梯.认识电影[M].焦雄屏,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5] 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 梁建华,温键键.周星驰影传[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7] 翟丽娜,张玉霞.论周星驰电影的价值观[J].齐鲁艺苑,2006(1):53-56.
[8] 赵洪涛.从解构到重塑:周星驰电影的哲学分析[J].语文学刊,2006(12):106-109.
[9] 张燕.现象读解:阅读周星驰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0(3):35-41.
[10] 窦欣平.周星驰外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1] 赵卫防.香港电影人物研究之九:周星驰[J].空间周刊,2014(9):93-96.
[12] 肖震山.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后现代性与草根性[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13.
[13] 高明珍.周星驰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14] 胡和平.周星驰电影的互文性研究[J].艺术探索,2008(3):117-120.
〔责任编辑: 卢蕊〕
On development changes of Stephen Chow’s film style
SHI Liqio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Since Stephen Chow got involved in the flim career, he had finally established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comedy style in Hong Kong film industry after year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his early unique nonsense films(1988—1991), medium stage(1992—1995) and the recent stage(1999—2013) show the devefopment and change of his film styles.
Key words:Stephen Chow;nonsense; film style; change
作者简介:时丽琼(1990—),女,云南大理人,硕士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1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8-8148(2016)01-01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