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东省莱芜市莱芜猪原种场有限公司
莱芜猪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文│山东省莱芜市莱芜猪原种场有限公司
近年来,山东省莱芜市莱芜猪原种场有限公司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保种群,建立完善繁育体系,进行性能系选育和种质性能测定,有序的产业化开发,实现了莱芜猪在保种中进行利用、在利用中进行生产、在研究中进行提高、在开发中进行保存提升的良性循环,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
1.重新制定保种方案。近年来,公司把莱芜猪的保种目标性状由原来的注重提高日增重、饲料转化率以及繁殖性能转变为注重保持提高莱芜猪的肉质性能,并兼顾繁殖性能和产肉性能。同时,根据莱芜猪的种质特点,组建起了莱芜猪繁殖性能系和肉质性能系,把以家系选择为主的本品种选育转变为以个体选择为主的性能系本品种选育。实现高繁、优良肉质2个目标性状的培育,并制定了选育方案。
2.选育进展。
(1)本品种选育。在莱芜猪第九世代选育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品种选育,群体内采用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择,以家系选择为主,采取不完全闭锁的世代选育方法,应用综合选择指数,完成了第10个世代的保种选育和性能测定,使莱芜猪的不良性状得到改善、经济性状得到提高、遗传性能更加稳定(第10世代经产仔数15.06头,肌内脂肪10.67%)。
(2)性能系选育。分别组建起了6个血统公猪12头、母猪120头的莱芜猪肉质性能系和繁殖性能系选育基础群。在育种目标的性状选择上,莱芜猪肉质性能系主要突出肉质性状、生长育肥性状、胴体性状,同时兼顾繁殖性状和适应性。莱芜猪繁殖性能系主要突出繁殖性状,同时兼顾肉质性状和适应性。目前,已完成2个世代的选育,并完成了各世代的繁殖性能、生长发育、肥育性能、屠宰剥离及肉质性能5大类30余项指标的测定统计分析工作。第二世代莱芜猪肉质性能系经产母猪产活仔数12.48头,日增重473克,瘦肉率46.28%,肌内脂肪10.65%。莱芜猪繁殖性能系经产母猪产活仔数13.73头,肌内脂肪9.25%;初步完成了项目设定的目标(表1~4)。
表1 莱芜猪性能系选育后备猪生长发育测定结果 头,千克,厘米
表2 莱芜猪性能系各世代繁殖性能结果 头,千克
表3 莱芜猪性能系各世代同胞育肥测定结果 头,克,%,厘米,平方厘米
表4 莱芜猪性能系育肥猪肉质性状测定结果 头,分,%,N
3.建场扩群情况。由于莱芜猪原种场(老场)的种猪生产已达最大容量(存栏莱芜猪原种核心群200头),而且由于保种场位于莱芜市开发区内,按照市规划要求,不允许再扩建。莱芜猪繁育已不能满足要求,为进一步扩大莱芜猪种群生产规模,亟需新建一个新的莱芜猪保种场。2012——2015年,根据莱芜猪的种质特性,传统理念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科学设计,在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祥沟村新建设了1处占地面积260多亩的生态型莱芜猪原种场,有效改善了莱芜猪保种科研基础条件。同时,通过加强后备猪选育,不断增加莱芜猪种群规模,莱芜猪核心群存栏由200头增加到了400头,扩繁群达到了1000头。
4.场内档案记录管理情况。建立起了完善的纸质及电子档案,并配备专人管理。一是对每头核心群种猪都建立了档案,记录信息包括种猪的个体信息、系谱信息、繁殖成绩(公猪配种成绩)、后裔肉质测定成绩等,而且持续录入种猪的繁殖成绩以及后裔肉质测定成绩,并及时进行统计分析,为种猪选留、淘汰提供依据。
二是建立了母猪产仔哺乳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产仔胎次,产仔日期、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重、21日龄窝重及个体重、45日龄断奶窝重及个体重等信息)、配种记录(记录内容包括母猪品种及耳号、与配公猪品种及耳号、配种日期、预产期等信息)、育肥猪肉质测定记录(肉色、大理石花纹、pH值、嫩度、肌内脂肪等)、后备猪测定记录(6月龄体重、体尺及活体膘厚)、疾病治疗记录、防疫消毒记录、销售记录、疾病化验检测记录等各种记录表格,每年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并归档。
三是建立了种猪、生长育肥猪、后备猪档案卡,其中生长育肥猪档案卡在猪屠宰剥离及肉质性状测定完成后再返回猪场,测定数据归档到其父母本档案中;后备猪档案卡在后备猪转为基础母猪后更换为种猪档案卡;外卖的种猪、育肥猪档案卡交给购猪客户;淘汰的种猪其档案卡也要进行归档,真正做到了“一猪一卡”和“卡随猪走”。
5.福利养殖情况。以充分尊重莱芜猪的生物习性,坚守传统养殖模式,遵守“以猪为本”的动物福利养殖原则进行莱芜猪的福利养殖。在养殖过程中着重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仔猪不剪牙、不断尾,并提供适当的垫料和可供翻弄的材料。二是母猪进行群养,终生不使用限位栏,并给产仔母猪提供絮窝材料。三是不使用人工授精,进行自然交配。2015年11月21日,凭借国际领先的福利养殖理念,实现了人、猪与环境的和谐共存,该场获得了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授予“五星级国际福利养殖金猪奖”。
1.深化产研合作。继续深化与传统合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所、青岛农业大学)及专家教授的合作关系,对莱芜猪进行系统的种质特性测定。针对莱芜猪的肉质、繁殖和抗逆性能等优良特性,先后重复多批次从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从多个层面解析了莱芜猪优良肉质和高繁性能的形成机理。
2.寻找新的科研合作。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分别与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其中,与江西农业大学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黄路生院士共同申报的院士工作站也于2014年10月份获批复。
近年来,莱芜猪已推广到山东省内各地及河南、福建、广东、北京、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累计推广1万余头,成为这些地区生产与育种的首选种质材料,并被众多养殖场户引入进行优质肉猪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引领并推动了我国特色优质肉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1.开发模式的探索。近年来,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能力不断增强,但是极品特色黑猪肉还只是高层次收入者在消费,依然属于小众产品。为了满足猪肉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近年来,公司结合莱芜猪的资源特点和市场定位,研究形成了特色肉猪、精品肉猪和优质肉猪的配套饲养技术及多元化开发模式(表5),并初步形成了保种、选育、制种、扩繁、产品加工“五位一体” 的产业化生产体系。
表5 莱芜猪产业化开发模式
2.创新销售模式。在畜产品产业化营销模式上,采取“专卖店+超市(商场)专柜+加盟店+形象饭店+电商”模式。公司除拥有自己的直属专卖店外,产品还进驻多家超市及特色农产品专营店,接受企业和个体的加盟,并开启电商销售模式,拥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网络交易平台,实体店和网络销售同步发展。
3.加强宣传推广。近年来,公司利用多种形式、多条渠道加大宣传推广,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借助多种媒体和宣传平台,加强企业宣传和产品宣传,扩大“莱芜黑猪”品牌效应,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1.经验。莱芜猪保种工作可以总结为“1234”。
(1)1个中心。始终坚持以保种选育为中心。
(2)2个特色。围绕莱芜猪优良肉质和高繁殖力这两个特色做文章,搞研究利用。
(3)3个创新。一是保种方式创新。坚持动态保种,即以保种促选育,以选育促利用,以利用反哺保种;二是选育创新。在本品种选育的基础上,以莱芜猪独特的优良性状作为育种素材,培育3个新种质;三是开发利用创新。与大企业联合,利用企业的资金、市场优势,结合公司自身技术优势,做大、做强莱芜猪产业。
(4)4个结合。一是与政府和相关部门结合,争取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二是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相结合,夯实莱芜猪基础性研究;三是与企业和市场结合,引进企业,开发市场,促进事业。四是与科研和项目结合,利用科技夯实基础,用项目服务产业。
2.体会。
(1)高度重视地方猪种资源是保种利用工作的基础。地方猪种是千百年来祖宗留下的传世之宝,它适应本土,易饲养,是世界优良畜种基因库里天然资源的一部分,是培育新种质不可缺少的基础材料,一旦消失将无法挽回。只有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保种利用工作,才能促使其成为现实。
(2)资金支持是保种工作的基本保障。莱芜市人民政府先后于1997年、1999年两次发文,对莱芜猪保种相关工作提出具体指导意见。近年来,莱芜猪的保种利用得到了各级各部门鼎力支持,国家(省、市)畜牧、科技、财政等部门针对莱芜猪立项50多个,投入项目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完成了保种及种质测定工作,几乎覆盖了所有项目,对种群的保护利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专业技术队伍是做好保种工作的关键。从20世纪70年代莱芜猪进行保种利用开始,就逐步形成了一支梯队式的技术队伍,几十年如一日,战斗在莱芜猪保种、选育、测定、杂交利用、生产及示范推广的第一线。正是由于拥有这样一批不怕苦、不怕累的科技工作者,对保种利用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4)在利用开发中进行保种是保种工作的有效措施。正如韩光微教授所说:“莱芜猪究竟怎样保种?依我之见,只有不断提高才能保种,在动态中保种。如果只像保存古董文物一样,意义不大,而是要使莱芜猪更能适应国民形式的需要。”几十年来,莱芜猪实行动态保种模式,杂交利用、新品种及配套系培育、产业化开发等利用途径,实现了保种与开发利用互促、有效保存的目的。
(5)我国地方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的引导与推进是莱芜猪保种利用与发展的助推器。自2003年中国地方猪保护与利用协作组成立以来,10多年间,在协作组的引导和推进下,在专家组的帮助指导下,使公司明确了莱芜猪的保种选育目标,保种方式方法得到了优化,各项技术得到了支持。莱芜猪猪种保存、繁育、性能测定、种质特性、利用途径和产业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