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林
(肇庆中学,广东 肇庆 526040)
当今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为此,许多中小学开始尝试教学改革。在如火如荼的教学改革浪潮中,笔者所在的学校大力提倡进一步改革教学方式,提出“把课堂变学堂”的理念。几番思考后,我们开始积极尝试,并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教学方式。这套教学方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希望充分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该模式以“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少讲多练”为原则,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做法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四人小组”“五人小组”或“六人小组”的原则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在一起学习、讨论、探究,共同完成每节课的内容或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分组时应体现“层次分明,以优带差”的原则,小组根据内容需要明确任务分工,开展互助性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笔者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整理如下。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是科学地组建出每个学习小组,那么怎样分组才科学呢?学习小组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小组就不能随机由几个人凑合而成。学生们的学习活动能力有强有弱,性格上有内向有外向,家庭环境和心理性格等方面会对学习活动能力产生影响。通常性格外向的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要强一些,但自制能力往往差一些,工作也相对浮躁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虽然拙于言辞,不善交际,但却非常沉稳。了解学生的这些情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组,并在学习小组活动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指导策略,使小组合作学习和谐发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根据教室座位的安排特点,将班级的57名学生按照4人或5人一组分为14~15个学习小组(目前是14个),分在同一组的4名学生坐在一起,以后调整座位时以小组为单位整体调动。具体操作程序比较复杂,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爱好等各方面的特点,还要保证组内学生好、中、差搭配适当。于是,在分组前全班开会,先根据小组成员对小组长的要求自愿报名,再择优选出14名组长,然后组长按照自己对成员的要求招收成员,最后拟定小组名称。搭配原则是一名优等生、一名学困生、两名中等生,便于课堂合作学习。这种分组方法虽然不是最科学合理的,但却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允许我们建立更详细更科学的分组,目前只能这样了。学习小组分好之后,并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实际随时调整的。学习小组建立后,首先面对的就是扭转学生们原来各自为战的学习方法,转换为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合作”的重要性,笔者特意利用学校拔河比赛的机会进行动员和解释。每次拔河比赛,本班体育委员都会按照学生体能进行分组,一般分成3个大组,与其他班级比赛时,分组轮番上场,胜利的小组每位成员奖励棒棒糖一根;每次比赛结束后,笔者都会适时地让学生总结比赛过程的得与失,他们在棒棒糖的诱惑下畅所欲言,点出了胜利的秘诀:劲往一处使,身往一边倾。为了让学生们明确分工的重要性,笔者带学生去参观校园,介绍教学楼,物理楼,生物地理院,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行政楼,后勤室等,将每样教学设施的功能以及重要性都一一说明,学生们终于明白:校园内的教学设施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每样都不可或缺!
在明白“合作”与“分工”的重要性后,学生们都很积极地建设自己所在小组,努力向“优秀学习小组”靠拢。至于怎么分工?笔者个人的做法是让各小组成员自行讨论,自己选择自己最愿意做的和最擅长做的工作,然后小组内协调分工。当然,可能有的成员分配的任务较多较难,有的成员分配的任务较少较轻,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的做法是轮流制,顾名思义,就是如果一位成员这次得到较重的任务,在下次任务分配时,就将相对容易的任务分配给他。当然,每个班级都会有部分学生性格外向,特别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抢机会表现自己;也必然会有少部分性格比较内向的、学习基础稍差的、语言表达能力稍弱的同学,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想沉默不语,不受人关注。为了让每位同学都能表达观点,笔者会随机抽取2~3个小组,然后让其他组的学生从中选择展示者。这时候,为了不让被抽到的小组加分,选择者一般会挑选性格内向、不常举手的同学来展示;而被抽到的小组为了加分,在合作学习时就会特别关照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被点到名的同学也明白,他们表现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自己小组的荣誉,因此会更加努力。这样无形中既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也帮助了能力较差的同学快速掌握所学知识。
随着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小组与小组之间无形中形成了竞争态势,根据变化,小组内成员间又经历过几次变动和调整。鉴于学校要进行“优秀合作小组”的评选,在小组重整时,笔者根据实际情况尽量使小组之间减少差异,竞争公平、合理。当然,今后在分组时,可能还会有一些新的问题出现,我们也会不断调整。
要真正充分调动小组内每位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建设好小组的团队威力。在几年的教学改革中,虽然建设“学习小组”的方式不断改变,但基本原则保持不变,即表现优秀加分“奖励”,表现出错减分“惩罚”。为避免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无所事事,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笔者的做法是量化处理:比如合作学习前笔者会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时间等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学生。刺激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最好采取竞争奖惩办法,笔者是这样操作的:(1)小组内加分,正确解决学习问题的和大声清楚表达的加分;(2)小组间加分,优先正确回答出答案的、挑出其他小组错误的、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的,等等,达到任意一点的小组,每位成员加2分。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由于每个人都有分工任务,且有奖励机制刺激,学生基本不会无所事事。
高效的课堂学习应该不仅仅是分工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还应该有合作交流。交流展示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表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的力量才是巨大的。由于展示者在展示小组合作成果时肩负小组荣辱,责任重大,在实际操作中笔者发现,学习小组的成员中,积极发言的大多都是组长,而且每次展示时,每个班级乐于交流展示的总是个别小组的个别学生。于是,笔者稍作变通,改变了展示形式。一开始实行的是“抢答加分”,在小组合作学习8分钟左右时,要求每个学习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黑板抢题,回答正确后给小组加分。这种做法立竿见影,使得历史课堂热闹非凡,但学生代表抢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座位在后面的小组代表抗议前面的小组“近水楼台先得月”,不公平,等他们从后面来到讲台,前面的小组已经选好题回座位了;还有的小组在抢题时比较极端,把别人先抢到的题目换成自己小组的题目,引起小组间的纠纷;最夸张的是有一次在初一某个班,小组代表在抢题时把笔者都挤出了教室,所以这种抢答加分的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实行两星期后笔者稍稍改进了此方法,把抢题改为随机抽查,即到展示时间时笔者在题目的下方标上小组的号码,这样就不会出现因抢题太热闹而影响教学的情况了。实行一个月后,出现了新问题,由于笔者任教6个班的历史,每班每周2节历史课,每个班都设有12~14个学习小组,所以有时抽查时,有些小组连续几节课都抽到,有些小组连续2周都没有机会展示。于是,笔者继续完善小组展示加分的做法,增加了“补充”和“质疑”两项,就是当被抽查的小组所展示的答案不够完整时,再抽取1~2个小组补充完善,补充正确的小组同样加分;如果被抽取的小组所展示的答案大家都同意,笔者也会通过加分鼓励一些学习小组提出新的相关问题。
在两年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领悟到要想实现课堂有效、甚至高效,“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小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学习方法,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不仅训练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完成任务的意识,而且培养了独生子女家庭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团队精神,以及帮助他人、乐于分享的情感。当每位学生都主动积极、认真负责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后,再将自己的学习情况按照不同形式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在这一分享过程中,学生们的思想得以交流与碰撞,很多学生会实现知识的突破性理解。“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这一模式把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分享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了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使学生们在互补促进中得到了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了课堂教学更深入、更全面的交流模式。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且必须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给予他人发表意见的时间,并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意见,这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必将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学习习惯或者说教学常态后,“课堂高效”将不再只是老师和学生们追求的目标,而是必然结果了。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使课堂高效;“课堂高效”的实现,有赖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这正是本人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感悟。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不断完善“合作学习”模式,改进分组方法,使分组更为科学、分工更为合理,以促进课堂教学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