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下汉语介词“在”的研究

2016-02-14 10:24河南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介词语言学状语

河南 黄 瑶



认知语言学下汉语介词“在”的研究

河南黄瑶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句式,就是以介词“在”为标记的句式。而由于该句式具有特殊性,因此得到了语言文学家的关注。虽然语言文学家对于“在”的句式已做了较多研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本身的结构相对复杂,而学者们的研究体系和内容又大不相同,对于“在”的结构和相关问题的看法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基于此,本文将在语言学者们的研究基础上,分析汉语介词“在”的语法意义,进一步解读和认知语言学。

【关键词】介词“在”认知语言学汉语

近年来,对于语言学的认知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理论视角。而该研究也为我国的语言教学带来新的思路。介词作为语言学的重要组成成分,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介词大都是由古代汉语演变而来,有的甚至是兼有两种词性,比如“在、到、给”等。所以,可以以介词语法化的视角进一步追溯介词的语法意义。从而开辟介词教学新道路,不断拓宽我国汉语语言学的发展。

一、汉语介词“在”的语法意义

虚词的内容包括介词,所以,介词并不能作为单独的句子成分,而是要和NP组合成介词短语以做句子的成分。介词短语主要是做状语,在句法之中起到介引的功能。所以,“在”作为一种介词,也应该与NP相结合,并在句法当中引出NP,以此表示空间、时间、动作或是持续状态的处所等。

1.NP为空间名词时,“在”的语法意义

当“在”表示空间位置时,“在”是以静态的模式显示的。而由该介词引出的短语在句式中表达了物体运动的地点的意义。所以,从该介词与动词之间的互动位置来看,既能放在动词前,亦可放在动词后。因此,由“在”引发的NP所组成的介词短语主要呈现以下两种意义。

(1)谓语中心前,“在”及其宾语作状语,引出动作行为地点

“在+地点名词”作句子的状语,“在”引出动作实施的地点,比如:

[1]小明在后山打扫卫生。

[2]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愚公移山》

[3]人在室中。《观巴黎油画记》

(2)谓语中心后,“在”及其宾语作补语,引出动作后到达的地点

“在+地点名词”亦可作为句子的补语,比如:

[4]书本放在了教室里。

[5]把橹一摇,那小船早荡在江心里去。《水浒传》

[6]或息偃在床。《诗经·小雅·北山》

所以,无论“在”是作为状语或是补语,“在+地点名词”始终表示的是行为动作的处所地点。

1.NP为时间名词时,“在”的语法意义

“在+时间名词”作为句子的状语,主要作用是引出主语的行为时间,比如:

[7]小明在年初就完成了年度报告总结。

[8]宜在今日。《资治通鉴》

由于“在”在引出时间与处所地点时所引出的对象往往包括范围界限和大小,所以经常与方位词搭配使用,例如“在什么之上,在什么之后”等。比如

[9]梅花飘落在地上。

[10]孩子们的笑声在屋里面传开来。

所以,在对于介词“在”的语法意义进行相关阐述之后,可以充分了解到介词“在”的意义所在,并以此进行追溯研究,确保在教学中能够做到有理可依,有根可据,让教学更有深度和说服力。

二、图示理论及其介词“在”的认知语言学解读

1.图示理论

认知语言学角度下,人在体验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能够认知这个世界,在这和相互体验的过程之中,人们可以感知到各式各样的空间结构,并在反复体验之后,将这些空间结构融入到人的意识之中,人们在通过大脑的思维控制能力用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而介词就是在这些空间结构的任务承担者。人最突出的语言形式就是对客观世界的描绘,尤其是汉语的不断发展变化,更是推动了人类对客观世界中空间结构的感知与描绘。客观世界犹如大容器,在人们与周围事物中形成了相对的空间关系,这种空间关系冲击着人类的感知能力,使得人类大脑对这些认知结构都进行抽象总结并用语言表现出来,这种概念认知语言学下的介词意象图示。比如“在”的意象图示可以这样表达,“在庭院下看书”的“庭院”就相当于一种容器。

2.认知图示

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认为,背景通常是作为其他物体运动的参照物,就是物理学上所说的参照点。而这种理论实际上是将两种物体的语言学关系用空间方位形式加以阐述,以此突显两种物体的具体形象。尤其是在汉语的空间方位关系的表达上,不同于英语的用on、in、at直接表达空间方位,而是要结合介词、方位名词和地点名词来实现。汉语主要是以搭配式结构来进行表达空间方位关系,比如,“在......之上”、“在......之前”、“在......中”,基于此,方位就需要有参照物为依托,“在......之上”表示的是施行者或是被施行者处于参照物的上方,属于“上——下”图示;而“在......之前”表示的是施行者或是被施行者处于参照的前方,属于“前——后”图示;“在......中”则属于容器图示,表示施行者或是被施行者处于参照的内部。比如:

[11]小明在天台上看月亮。被施行者“月亮”相对于“天台”而言,处于天台的上方。

[12]小明在操场前踢足球。施行者“小明”相对于“操场”而言,小明就处于操场的前方。

[13]小明在庭院里赏花。施行者“小明”相对于“庭院”,小明就处于“庭院”这个容器之中。

在这几个的三维容器之中,可以将代表该物体的特性或是明显的变化的成分的某一种物体,来指代整个物体,并成为施行者的参照,将其不具有明显特征的事物或是变化成分通过人脑进行过滤。由此,将该物体的明显特征及其变化成分凝聚在意象图示之中。

三、结束语

介词“在”作为现代汉语应用较为频繁的介词之一,应该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并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之下进行探讨。基与此角度下,以图示理论为切入点,将该词汇具有的功能及其句式中的主语关系等形象、特征表现出来,由此提高对介词“在”的理解更为深入透彻,而这也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汉语教学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琴,认知语言学与汉语介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05:133-134.

作者单位:(新乡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介词语言学状语
介词和介词短语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介词不能这样用
状语从句
社会语言学名词
看图填写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