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策略优化初探

2016-02-14 10:24江苏周莉萍
作文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三作文生活

江苏 周莉萍



高三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策略优化初探

江苏周莉萍

【摘要】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在分析高三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创设交流平台,开辟多种通道;明确积累目标,积淀写作思想;架设创作桥梁,巧妙转化素材三个方面提出了作文素材积累的优化策略,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高考成绩的双赢。

【关键词】作文教学素材积累策略优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高中生的“表达与交流”提出:“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随着高考作文改革的深入,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中的半壁江山地位已基本确立。作文素材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多读多想多写是写出真情实感的必由之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各科教学逐渐进入复习迎考阶段,在此背景下,如何优化作文素材积累的策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和高考成绩的双赢,是毕业班语文教师共同面临的新课题。据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此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三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现状

高三学生对高考作文的重要性已有充分认识,经多年的作文素材积累也“硕果累累”,翻开学生厚厚的摘录本,名人名言,好词好句无所不包,但读到学生的练笔,却很少见到独特的、个性化的连珠妙语和真情实感,似乎离开摘抄本和作文教辅书就很难下笔。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积累素材方法单调

高三学生作文积累素材的方式比较单一,或摘抄或诵读。诚然这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法,但绝不是全部。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进行社会调查,多通道获得有用信息,读说听写结合,同学间交流共享等都是积累素材的方法。学生在长期单调的摘抄和背诵中很容易失去坚持的耐心和动力。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指导密切相关,例如强调作文素材的来源,忽视素材积累方法的指导;注重素材积累的过程与形式,忽略素材积累中的思考与感悟;重视个体的操作,轻视集体的交流等。当然主因还是学生认识不足与态度不端正,缺乏个性化、有创意的实践与体验,仅把素材积累看作是写作事例的积累,而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2.筛选素材缺少经验

研究发现,同一班级的学生,同样每天在看书积累,可写作水平却差异很大。其原因很复杂,主要是学生缺少筛选素材的经验,致使积累的素材质量良莠不齐。如很多同学从小没养成阅读的习惯,也没掌握阅读的方法,他们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较弱,只关注辞藻是否华丽,不关心其内涵怎样,不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过程,谈不上有目标地对素材进行筛选。还有一些同学性格内向,平时不善于口语交际,不能有效参与生活体验和与他人交流,闭门造车,不能借鉴别人的经验体会为自己所用。

3.运用素材能力薄弱

作文素材持之以恒地积累不容易,灵活机智地运用则更难。应该说高三学生都知道素材积累的重要,很多学生坚持每天看书摘抄,有的甚至积累了几大本厚厚的材料,可每次作文还是起色不大,不是内容杂乱无章就是观点与材料不统一,更别说是内容充实、思想深刻了。这就是学生运用素材能力薄弱造成的,其原因除了教师缺少有效的指导外,学生的积累实践与写作运用脱节是根本原因。很多学生在素材积累中缺失自己深入的思考,没有自己真切的感悟,特别是对素材迁移运用的情境没有作深切的反思。

二、高三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策略优化

1.创设交流平台,开辟多种通道

学生进入高三后,课外阅读的时间明显少了。如何解决阅读积累与时间紧张的矛盾?笔者认为,一是通过创设作文素材积累的交流平台,营造互帮互学、合作共享的氛围。二是开辟多种通道,灵活运用身边触手可及的材料来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1)语文课文和读本是作文素材积累的近水楼台

结合复习迎考,利用语文课文和读本进行作文素材积累是一种实用、高效的做法。按现行苏教版课本统计,三年高中语文约有140篇课文,加上读本,共有500多篇文本资源。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是文质俱佳的名篇。高三复习时只要认真进行挖掘,就会发现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直到单元小结,课下注释,课文链接,都是作文素材积累的“丰富宝藏”。复习中可拓展形成一个个小专题,比如《赤壁赋》的作者是苏轼,学生在高一时就对其有所了解,教师可拓展组成苏轼专题引导学生阅读,包括有关苏轼及苏洵,苏辙的经典小事例,苏轼人生经历的大事件,苏轼的诗词名句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等。把文本复习与素材积累整合可做到纵览全局,这比考前拿一本“优秀作文大全”抱佛脚效果要好得多。

(2)语文试卷和练习是作文素材积累的实践过程

高三复习中,考生肯定要做大量的习题,就目前高考语文试卷的构成来看,文学作品、古诗文、科技文的阅读可直接为高考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始终贯穿“大语文”的教育理念,这里的“大”并不是常说的语文生活外延之大,而是视角之大,即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目标,打通高考语文各考点间的界限,建立各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复习中把语文基础知识作为建筑作文大厦的砖瓦,即把语言基础知识的识记作为作文材料积累的过程,把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作为作文片段的实践操练。扩写、缩写、仿写、改写、通顺、连贯、得体、简明、修辞等的训练都可与作文片段练习相结合,把每一环节练好了,运用素材进行写作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3)生活资源和经验是作文素材积累的源头活水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生活资源和经验是写好作文的源头活水。高三复习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把作文课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借助生活中蕴涵的丰富素材,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是对教师教学智慧与能力的挑战,这要求教师拥有一双敏锐捕捉、利用生活资源的慧眼,具备整合生活素材的能力,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思考。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情感资源,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受到熏陶,得到情感的升华,坚持训练学生就会逐渐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复习中教师可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真谛的讨论与交流,并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写作的正能量。

2.明确积累目标,积淀写作思想

积累素材不仅仅是为了作文时有话可说,有事例可写,更是为了积淀写作思想,培养一颗热爱生活的敏锐之心。高中生未出“茅庐”,对世事人生的了解比较浅显,素材的积累能帮助他们成熟思想、剖析事理、增强阅历。所以素材积累绝不仅仅是事例的积累,作文也绝不是一大帮名人开会,学生不能像勤劳的蚂蚁那样,只知道简单地搬运、堆砌素材,而要像聪明的蜜蜂那样既辛勤采集花粉又精心酿造出甜美的花蜜。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摒弃过于机械呆板和投机取巧的想法与做法,真正明确积累素材的目标,让学生在积累素材的过程中能拓展思维,完善心智,提高素养。

3.架设创作桥梁,巧妙转化素材

钱梦龙先生说“作文无诀窍,我手写我心”。作文需要名言名句,经典事例,但绝不是简单堆砌材料,说一些正确的废话、平庸的真理。许多学生以为把大量素材装进备考口袋就可应试无忧,孰不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要么是牵强附会的套作,要么是文不对题的材料罗列。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素材,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为素材架设创作的桥梁,进行巧妙的转化。如对素材有自己独立的阐释;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借助联想写出自己对问题、现象的看法等。

另外,在素材运用的指导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进行优化利用和个性化的点拨。笔者认为,高三学生应重点读好读熟自己喜欢的一位作家的一本经典作品。这样少而精的阅读积累才是适合学情的、学生感兴趣的,因为这是学生在平时广泛涉猎的基础上经过自主筛选、精心比较而保留下来的。这些经过学生深思熟虑的素材一定能在作文中恰当、熟练地运用,真正表达自己的心声,做到材料贴切、内容深刻、思想厚重,这样的文章才符合《语文学科考试说明》规定的“认识问题深刻透彻”。

再次,要指导学生学会“立意”。作文最要紧的是想法,议论文是说理的,不仅要掌握说理的方法与技巧,还应讲出属于自己、让人耳目一新的理。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观察生活,坚持经常练笔,但往往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发现新的,属于自己的独特之理。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思想库,引领学生依据这些思想积累写作素材,进而学会加工,学会提炼,学会“以意率气”。意其实就是作者的思想,只有拥有了正确而鲜明的思想才能驾驭异彩纷呈的材料。可见,高三写作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尤其重要,即要充分了解并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思想现状、写作基础和发展欲求,进而“量身定制”能有效达成其发展诉求的学习方法和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

[2]钱梦龙.教师的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女,(1986-)汉族,江苏江阴人,江阴市祝塘中学二级教师,苏州大学语文教育硕士在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阴市祝塘中学)

猜你喜欢
高三作文生活
高三一轮复习检测题(选修3—1、3—2)A卷
高三·共鸣篇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