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郭浩南
单元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下写作能力的探索
——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为例
湖北郭浩南
以单元模式编写教材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传统和特色,从高中语文教科书来看,尤其是在必修书中,单元的划定不仅清晰,而且各单位教学目标一致且鲜明,单元与单元间的联系也是建立在高中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之上的。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是语文教育长期发展以来的最重要的经验,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和写作时对等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这是很清楚的。……说对等的两回事,并不等于说彼此是不相干的两回事。这是应该辨明的。……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由外到内,一个是出,由内到外。”新课标以来,更为重视读与写的相互促进,散文的教学中最适合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必修二的第一单元包括了四篇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以及陆蠡的《囚绿记》,四者之所以被放在同一个单元,是因为其题材的一致和教学目标的一致,题材上,都是写景抒情散文;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对不同的具体文本的分析,借助文中意象、感情、结构,达到相同的阅读教学目标和写作教学目标的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包括对阅读手法的掌握,如圈点勾画法、反复诵读法、美点品读法等,写作教学目标则是通过阅读。对作者散文的构思和美词、美语等的理解和掌握,能够把教材中的写作手法进行迁移,达到以读代写,读写结合。
如果把语文课堂教学分成各个不同目的的版块,那在具体的教学中,字词的积累、修辞的理解等都是进一步赏析散文的基础。无论是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还是《囚绿记》,不乏有大量的美词、修辞手法值得品读,这是由写景散文的题材所决定的。《荷塘月色》中,对于月色的修饰,就用了大量的词语,如“淡淡的”、“荷香月色”、“如流水”、“泻”等,对于荷叶同样用了大量诗意的美词,“田田的”,作者从自己丰富的古文阅读中借用古典诗词的美来形容荷叶,“洗”使薄雾中笼罩着朦胧幻影、晶莹的荷叶给人一种剔透之感,《荷塘月色》中在修辞上除运用了拟人、比喻以增加景色的立体美和生动性,最具特色的地方就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通感是一种感觉的转化,“微风吹过,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个地方就是把嗅觉上的感受转化为听觉上的感受,增添了荷香的悠远。在具体的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赏析品读,感受美语、修辞给笔下景物注入的更高层次的美感,并学会把领会到的技法迁移转化,进行相似的仿写,如,可以限定写作的要求,仿照文中的词语运用的精巧和通感的手法,描述冬天的雪夜之景;或者进行美点的扩充,抓住文中描写出的“江南采莲图”,用现代散文的手法进行景物图画描写。
阅读一篇美文,尤其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就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把自己融入到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中,达到作者和读者心灵的相通,使自己对景物美的触动更心灵化、具体化。在《故都的秋》一文中,作者在通过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下,具体描述了五个画面,来表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借此抒发内心复杂的感情,这五个画面分别是:秋晨院景、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之人、秋果奇景。这些景物都是作者郁达夫在故都北平,用孤独和苦闷的心去观察到得,通过对作者描绘的这些秋景的品味,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思维的宽度和广度扩展开来,延伸课文中文字所给的内容,想象文字背后还蕴含有什么值得欣赏的材料。如,可以在变换文体的前提下,想象五幅画面中,除了景物的其他内容的活动情况,如五幅景物中的人物、人物事件……试着想象五幅图画中会发生什么好玩、可赏的事情,孩童之间的游戏过程、路边小馆门前所发生的趣事、老人间的谈话等等,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由散文变换到记叙文,记叙图画中的人物事件。《囚绿记》是作者陆蠡在孤岛上海,与“高广不过一丈的小房间”内的常青藤的生活过程,在“寻绿”——“囚绿”——“放绿”——“怀绿”的过程中,表达对绿的固执和阳光的喜爱,也通过“绿”所自带的象征义,象征时代背景下,作家和华北抗日民众对自由、希望的向往。文章通篇所写的作者活动的范围只在旧都的小屋内,那么,在日本侵略者所带来的恐慌和战火下的屋外又是什么样的世界?作者的朋友又是怎样担心作者的?文中只有几句话提及,“卢沟桥事变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在这仅有的资料的前提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用记叙的手法描述屋外的局势和情况。
一篇优秀的写景抒情散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对景物的描写的表层下,往往含有作者赋予景物感情的深义,使得平凡普通的景物蕴含人性美、人情味。当然,在学习这类散文的时候,通读后仅仅获得的是景物的美,而包含复杂情感的景物的灵性却需要多次的品读、有感情的朗读、带入真情的研读、剖析作者之后的深读。《荷塘月色》,在朦胧飘渺热闹的荷塘之景下,承载的是一颗孤寂、惆怅、苦闷的心,《故都的秋》,在清、静、悲凉的北平秋色中,满怀的是伤感、系国、孤独的情,《囚绿记》,在蓬勃、阳光、固执的常青藤的绿影之后,是陆蠡向往自由、光明、不屈的坚定。每篇文章中的感情都需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心境进行了解,才能深入到作者创作的内心,体会美景后的深义。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其作者居住北平时所创作的有关北平的一景一画,但是每个课文的写作背景、写作风格又是不一样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背景下所作,通篇写出荷塘的静谧,《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在1934年由上海移居杭州,思想苦闷所写,全文悲凉感浓郁,《囚绿记》是陆蠡于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所构,用“绿”立意,象征抗争不屈。在对这四篇文章进行深入解读和鉴赏后,可设立写作任务,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的理解,如,以“我与时代”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思路清晰,论说真挚。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