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智(志)帮扶拔穷根
2016年11月5日 晴
实现亚欠村45户176人精准脱贫的任务还未完成,要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让乡亲们的“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还需要我们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沉下心为村里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儿。
20 15年7月21日,这天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根据学校的安排,我被委派到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亚欠村担任第一书记。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作为海南农垦子弟,我从小扎根农村,处理起农村工作应该不算难。
进村第一天,所有的美好幻想都被现实冲破。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如此苍翠欲滴之地,竟是县里出了名的贫困村,有五分之一村民因贫困而家徒四壁?
随即,我带着一张标注着各个自然村的精准扶贫户人数的地图,马不停蹄进村摸底。“亚欠村位于陵水本号镇西北部,紧傍吊罗山,水田面积469.34亩,园地240亩,林地2436亩,下设4个村民小组,现有贫困户45户,贫困人口176人,全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种植槟榔、养殖和外出打工……”短短数日,我便大致摸清了情况。亚欠村同其他村相比,并没有特别制约其发展的短板,直至我走访了亚欠小学,看到了简陋的教学场地、破旧的课桌和板凳以及4位平均年龄在56岁的高龄教师,才找到了致贫的真正原因——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因此,扶贫要先扶智,改善教育才能拔掉穷根。
如何通过改善教育环境进而拔掉穷根?作为第一书记,我责无旁贷。海南师范大学是该村精准帮扶脱贫的定点单位,这么丰富的教育资源是我的优势呀!有了“大后方”的强力支持,我可以通过教育精准帮扶,来提高亚欠贫困村庄整体村民素质,达到精准脱贫,避免返贫,这给我今后的工作增强了信心。
教育落后导致思想陈旧,拔掉穷根实属不易,关键在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我想起刚来村任职时,海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红梅对我的嘱托:“扶贫攻坚战一定要抓好‘双智(志)’。”书记的嘱托给我提供了明确方向,“双智(志)”工作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智力帮扶,让知识改变观念;二是帮助干群树立脱贫信心,彻底摆脱“等靠要”思想。
教育得从娃娃抓起。我获知海南师范大学团委正在酝酿教育下乡活动,这不正是亚欠村需要的吗?事不宜迟,我立马向海师大团委寻求帮助,希望团委能将教育关爱实践服务基地落户本号镇亚欠村。在了解亚欠村孩子们极为艰苦的生活及学习条件后,团委大为支持,当即拍板确定此事。就在两个月前,教育关爱实践服务基地正式落户亚欠村,并组建了2016年梦想大学生骨干尖兵班理论普及宣讲与教育扶贫实践团,进村开展教育扶贫活动。目前,亚欠村迎来了26名海师大优秀学生干部前来支教,还带来了60套崭新的桌椅,并向村里每位老师赠送了一台电脑。这批充满活力、激情的新鲜力量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以往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还拓展课外实践活动,让他们的暑假活动变得更加丰富。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因为妈妈生病了。”亚欠小学二年级学生邓雨露在海师大三下乡“2016梦想课堂”上写下的梦想,感动了在场的志愿者。看到孩子的变化,家长们纷纷大赞这个活动,“自从你们到来后,我的孩子变得积极好学,每天早早催我送他上学,太感谢你们了!”看到这样的场景,我甚感欣慰,可以预见,若是这些活动一直顺利延续下去,亚欠村的落后局面得到改善将指日可待。
在我到此任职之前,亚欠村已经连续戴了长达14年“软弱涣散”的帽子,行政不作为、村庄贫穷落后、卫生脏乱差、村民矛盾突出、上访率高等问题十分突出。要破解这些难题,我想从“志”入手,即为干部和群众树立起标杆,增强他们的脱贫信心,逐渐摆脱“等靠要”思想。
于是,我带领党员干部和保洁员到陵水县光坡镇、群英乡考察学习环境卫生整治经验和村容村貌“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带领村民种植户到陵水英州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海师大研究生到村里开展社会实践,为村民举办电脑培训班,手把手教村民操作,让偏僻的亚欠村与外面的世界在网络上连接起来。
经过一年的努力,亚欠村由表及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道卫生整洁了、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运,村委会“两委”干部值班制度落实了,2015年下半年村“两委”干部绩效考核被评“优秀”,2016年4月,作为本号镇“先进党支部”候选单位向县委组织部推荐,实现了15年来的“跨越式”突破。但是,实现亚欠村45户176人精准脱贫的任务还未完成,要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让乡亲们的“口袋”与“脑袋”同时富起来,还需要我们拿出滴水穿石的斗志和韧劲,沉下心为村里做更多实实在在的事儿。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派驻陵水黎族自治县本号镇亚欠村第一书记杨烨)
本文责编/钟瑜 邮箱/zy2009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