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丽花
(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外科,江苏 常熟 215500)
下肢骨折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进行DVT防护的效果考察
殷丽花
(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外科,江苏 常熟 215500)
目的评估预见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DVT防护的效果。方法 挑选下肢骨折患者8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甲组行常规护理方案,乙组则在甲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方案,对两组治疗效果、住院天数、生化指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比对。结果 治疗后乙组DVT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甲组;乙组下肢肿胀疼痛例数、住院天数及各项生化指标显著优于甲组,且乙组护理总满意度也明显优于甲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降低DVT发生率,改善各项生化指标,缩短住院天数,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将其继续推广。
下肢骨折;预见性护理;DVT防护;效果
由于下肢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腿部肌肉长期保持松弛状态,血液流动减缓,大量白细胞聚集导致内膜发生损伤并激活机体凝血功能,最终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等并发症的发生[1]。预见性护理要求医护人员贯彻主动干预的新理念,在准确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强的护理方案,尽早采取防治措施,及时遏制病情发展[2]。笔者旨在探究预见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DVT防护的效果,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挑选2013年9月~2016年3月入院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7~79岁,平均年龄(46.82±7.66)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3例,股骨粗隆骨折17例;乙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44.31±7.2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1例,股骨粗隆骨折19例,两组患者性别、骨折部位及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案
1.2.1 甲组:行常规护理方案,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术后实时监测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定期为其更换创口敷料并进行健康教育[3]。
1.2.2 乙组:在甲组基础上行预见性护理,具体方案如下:
1.2.2 .1 术前护理:(1)心理疏导:大多数下肢骨折患者术前会产生焦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多与患者交流,经常鼓励患者,提高患者配合度;(2)预防知识宣讲:对糖尿病、心功能不全等重点人群,术前需进行DVT预防知识宣讲[3]。
1.2.2 .2 术后护理:(1)临床指标实时监测:严密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波动状况与下肢皮肤颜色,并定时监测凝血指标;(2)正确体位指导:避免引流管被扭曲、受压或阻塞;(3)饮食护理:叮嘱患者多食用蛋白质、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少食用高脂肪食物,以减少血液粘稠度;(4)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包括下蹲、蹬腿及坐位伸膝训练[3,4]。
1.3 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并记录患者DVT发生情况与住院天数;检测术后各凝血与抗凝血指标;自主制订满意度问卷,包括护理技能、知识宣教及沟通能力,评级分为很满意、基本满意与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2.1 两组治疗效果及住院天数对比
治疗后乙组下肢肿胀疼痛、DVT发生率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甲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及住院天数对比
2.2 两组生化指标对比
治疗后乙组各生化指标均显著优于甲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生化指标对比(±s)
表2 治疗后两组生化指标对比(±s)
组别D-二聚体(ng/mL)血小板(×109)纤维蛋白原(mg/mL)凝血酶原时间(s)甲组313.64±71.71261±734.35±0.7211.67±1.53乙组587.54±87.90202±693.07±0.6615.43±1.2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乙组患者总满意率显著高于甲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s]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s]
组别很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满意率甲组304685.0乙组381197.5
深静脉血栓是指患者深静脉中血液发生凝固的病理状态,下肢骨折患者常会出现DVT症状,骨折引发静脉壁损伤,白细胞大量积聚进而导致血栓是其主要发病机制[5]。与小腿处DVT相比,骼股部DVT症状更加严重,患者恢复过程相对较慢,传统护理方案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针对性更强的预见性护理方案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评估预见性护理对下肢骨折患者DVT防护的效果,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方式,整个护理过程始终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护理人员需要提前预测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预先应用系统、有效的治疗方法对病情加以防控,极大地减轻患者所承受的痛苦[6]。结果显示,治疗后乙组DVT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甲组,且乙组下肢肿胀疼痛例数与住院天数显著少于甲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本科室采用的预见性护理方案能够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明显缩短住院天数,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
静脉管壁发生损伤、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流动减慢是引发下肢DVT的三个重要病理条件,患者凝血与抗凝血指标发生异常,本研究中,治疗后乙组患者D-二聚体、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甲组,表明预见性护理能够明显改善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流速度,有效改善DVT患者的病情。
由于患者往往对DVT了解不多,疏于防范是DVT发生的重要因素,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宣讲与健康教育,通过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治疗与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能够有效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提高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度,此外由于患者年龄大小不一、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个体间对于健康教育接受能力不一,而预见性护理能够指导护理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出个性化护理方案,实时观察病情进展,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动性,显著提升护理质量[6]。本研究中乙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甲组,表明预见性护理能够改变护理人员的思维模式,主动地与患者加以交流,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折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显著降低DVT发生率,改善各项生化指标,缩短住院天数,显著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将其继续推广。
[1] 范瑞玲. 预见性护理在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09(14):65-66.
[2] 刘惠勤,魏万梅. 预见性护理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J]. 海南医学, 2013, 24(8):1242-1244.
[3] 黎 华.对行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预防其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J]. 当代医药论丛, 2016, 14(1):77-79.
[4] 黄美容,吴 霜,范建楠. 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在髌股疼痛综合征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 贵州医药, 2015, 39(4):378-380.
[5] 周本华, 张秀华.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下肢骨折患者DVT形成的预防作用[J]. 河北医药, 2013, 35(21):3349-3350.
[6] 张 弘,王 丽,王宗桂.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24):24-25.
R274.12
B
ISSN.2095-8803.2016.10.1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