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明声宋秀华张 华
(1.连云港市赣榆区计划生育指导站妇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2.连云港市赣榆区计划生育指导站检验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不孕症妇女支原体感染治疗体会
樊明声1宋秀华1张 华2
(1.连云港市赣榆区计划生育指导站妇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2.连云港市赣榆区计划生育指导站检验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目的探索不孕症妇女支原体感染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2007年11月~2014年11月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使用强力霉素治疗、交沙霉素治疗、氧氟沙星治疗、红霉素治疗、多四环素治疗、阿奇霉素治疗,对比六种抗生素对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耐药结果。结果 在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中,以交沙霉素治疗效果最为显著,交沙霉素治疗后的患者敏感株为80.00%,中界度为10.00%,耐药株为10.00%;以多四环素、阿奇霉素治疗为次,多四环素治疗后的患者敏感株为70.00%,中界度为20.00%,耐药株为10.00%;阿奇霉素治疗后的患者敏感株为70.00%,中界度为20.00%,耐药株为10.00%,(P<0.05)。结论 在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其中以交沙霉素效果最为显著。
不孕症妇女;支原体感染;治疗体会;交沙霉素
支原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患者并发泌尿生殖道感染,其具有传染性,若未及时干预,可导致患者并发盆腔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宫颈炎等疾病,严重时,可造成生殖道黏膜破坏,同时也是导致患者不孕的主要因素[1]。本文旨在探索不孕症妇女支原体感染治疗体会,具体的内容可见下文描述。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1月~2014年11月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35岁,平均年龄为(24.87±1.64)岁。所有患者均为婚后性生活正常,且未做任何避孕措施,同时所有患者均知情本次研究,并签署书面同意书。患者分别使用强力霉素治疗、交沙霉素治疗、氧氟沙星治疗、红霉素治疗、多四环素治疗、阿奇霉素治疗,各有10例。
1.2 治疗方法
标本采集:在提取患者阴道液体前,可使用无菌盐水冲洗患者阴道表层,随后再使用无菌棉拭子沾无菌盐水,伸入患者宫颈内,捻转3~4次后,取得患者宫颈内分泌物作为培养基。
试剂和方法:选用的支原体IST试剂盒选用法国生物梅里埃Biomerieux公司,而试剂均使用其公司配套试剂。方法:取得患者培养基后,放于37℃培养箱内,在24小时后和48小时后各观察一次,若患者培养液由黄色分泌物转变为红色清亮者,将其判定为阳性,同时表示患者体内存在支原体。若患者药敏48小时后仍为阴性,则表示为敏感。
交沙霉素治疗方式:3次/d,口服0.2~0.4g/次;强力霉素治疗方式:2次/d,0.1g/次;氧氟沙星治疗方式:1次/d,100mg/次;红霉素治疗方式:1次/d,0.125g/次;多四环素治疗方式:2次/d,300mg/次;阿奇霉素治疗方式:2次/d,500mg/次。
1.3 观察指标
对比六种抗生素对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耐药结果。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数(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中,以交沙霉素治疗效果最为显著(P<0.05)。如表1:
表1 对比六种抗生素对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耐药结果
支原体感染因子仅黏附于泌尿生殖上皮细胞和呼吸道细胞表面,其可造成患者释放有毒代谢物质,细胞受损,若未及时干预,可导致患者生殖道并发多种疾病,而患者在孕期出现感染现象,可导致患者胎膜早破、早产、流产,具有反复感染、病程长等特点,同时也是导致患者不孕的主要因素[2]。
支原体若长期处于患者生殖道内,可对精子造成免疫损害,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不孕症,且容易引起宫颈炎,针对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发病特点,我院分别使用强力霉素治疗、交沙霉素治疗、氧氟沙星治疗、红霉素治疗、多四环素治疗、阿奇霉素治疗,其药物均可达到不同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可发现以交沙霉素治疗效果最为显著,其可降低患者体内支原体因子活性,从而改善其阴道内环境,促进患者恢复,减轻对精子损伤,利于患者受孕,但部位患者容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和过敏反应。对于出现以上现象的患者,可使用多四环素、阿奇霉素治疗,其效果也较为显著[3]。
总而言之,在支原体感染不孕症患者治疗过程中,其中以交沙霉素效果最为显著,以多四环素、阿奇霉素治疗为次。
[1] 邹 晖.二甲双胍联合炔雌醇环丙孕酮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症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4,32(16):2614-2616.
[2] 石荷英.不孕症妇女的支原体感染状况与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5):85-86.
[3] 陈 葵,吴 碧,江燕洪,等.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不孕症的关系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52(7):30-32.
R271.14
B
ISSN.2095-8803.2016.1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