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16-02-13 06:14刘芳亮张保军张正茂陈魏涛张赵星李娜吕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基本苗播期籽粒

刘芳亮,张保军,张正茂,陈魏涛,张赵星,李娜,吕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刘芳亮,张保军,张正茂,陈魏涛,张赵星,李娜,吕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为确定关中地区小麦适宜播期和密度,以普冰151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设置10月3日、10月8日、10月13日3个播期和基本苗135、195、255、315万·hm-24个密度,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普冰151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普冰151的籽粒产量降低,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小麦成穗数,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从播期和密度互作对产量的影响来看,普冰151的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8日,播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基本苗由10月3日的195万·hm-2增加到10月8日的255万·hm-2。随着播期的推迟,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呈下降趋势,面团稳定时间呈上升趋势;当密度为255万·hm-2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最大,分别为14.25%、30.72%和10.22 min。因此,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最适宜的播期和密度,使产量和品质协调统一。

普冰151小麦;播期;密度;产量;品质

播期和密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两个重要因素,适宜的播期利于培育壮苗;密度适宜有利于缓冲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利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协调发展[1]。在小麦实际生产上,存在播期偏早、播量过大的现象,易造成冬季生长过旺或群体偏大形成弱苗,使小麦减产,甚至绝收[2]。研究表明,光合作用是产量形成的基础,小麦籽粒产量2/3以上来源于花后光合产物积累[3-4]。因此,可通过调整播期、播量,提高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促进同化物积累,最终实现小麦增产的目的[5]。以前对于小麦光合作用的研究多集中于生态环境(光照、水分及养分供应、温度、病虫害等)[6-8],而关于播期和密度组合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研究甚少。

关于小麦的适宜播期和密度前人[9-25]已做了较多研究,其结果不尽相同。适期播种的小麦籽粒产量明显高于早播和晚播的籽粒产量[9-11],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下降趋势[11-13];李筠[10]和温明星[14]认为,小麦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郭伟[15]研究表明,适当降低播种密度可使个体生长充分,花期以前营养体中的光合产物积累较多,营养体中的物质可以较快地向籽粒中转运,使得在中、低密度下的个体形成较高的千粒重,实现优质高产;郑宝强[16]认为适宜的种植密度因播期而异:早播和适播时,密度加大,产量增加;晚播时,密度加大,产量先增加后减少。刘万代等[17]研究了播期密度及其互作对豫麦49-198的影响,认为10月中旬播种的(中、高密度)籽粒产量显著高于10月上旬播种的,维持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为9.5t·hm-2和21t·hm-2左右、稳定成穗数730万~760万·hm-2是豫麦49-198高产的基础。李兰真[18]和李素真[19]研究表明,不同小麦品种实现高产的适宜播期和密度有别;田文仲[20]认为半冬性小麦品种在推迟播期的情况下,适当增大播量,可以提高小麦叶面积指数,且提高幅度明显;弱春性小麦品种在推迟播期的情况下,加大播量,对小麦叶面积指数的提高不明显。屈会娟[21]和吴九林[22]认为,适期早播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能够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籽粒产量。赵广才[23]认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徐月明[24]认为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与密度呈二次曲线关系;但也有学者[25]认为密度对小麦籽粒品质的调控效应不明显。本文研究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普冰151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确定陕西关中地区小麦适宜的播期和密度,为加快普冰151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推广及普冰151优质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本试验于2014年10月—2015年6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作一站试验田进行,前茬作物为小麦。播前0~20cm土壤含有机质17.3g·kg-1,全氮1.147g·kg-1,速效氮76mg·kg-1,速效磷13.3mg· kg-1,速效钾215.9mg·kg-1。

供试材料为旱地小麦新品种普冰151。试验采用播期、密度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播期设3个水平:10月3日(早播),10月8日(中播),10月13日(晚播)。密度设4个水平:基本苗135、195、255万· hm-2和315万·hm-2。共12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面积8m2(2m×4m),行距20cm,等行距种植。播前每公顷底施尿素(氮素质量分数为46%)375kg和陕富二胺(氮素质量分数为21%)375kg。人工播种,田间统一管理,6月初统一收获。

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1.2.1 叶片SPAD值的测定在小麦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中期、成熟期等时期,每个小区内随机选取10株小麦,用SPAD-502测定其顶叶SPAD值,每株重复3次。

1.2.2 旗叶光合特性的测定分别在小麦孕穗期、灌浆前期和灌浆中期,于上午9∶00—11∶00,在每个小区内随机选取5片旗叶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其净光合速率。

1.2.3 小麦籽粒产量的测定小麦成熟后,对各小区全部收获、测产,并在各个小区选取均匀一致的20穗小麦进行考种,调查穗粒数和千粒重。

1.2.4 小麦籽粒品质的测定在风干后的籽粒中用上海东方衡器厂产HGT-1000型容重器测定容重。其它品质性状用德国生产的PMD500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测定,包括籽粒硬度、含水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稳定时间和吸水率等。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Excel工作表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密度对普冰151光合特性的影响

2.1.1 播期密度对普冰151叶片SPAD值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早播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各生育时期叶片的SPAD值先升高后降低,当基本苗为195万·hm-2时达到最大值,并且在孕穗期、抽穗期、灌浆中期、成熟期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中播时,小麦各生育时期叶片的SPAD值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基本苗为255万·hm-2时达到最大值,并且在起身期和抽穗期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晚播时,小麦叶片的SPAD值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基本苗为315万·hm-2时达到最大值,除孕穗期与基本苗为195万·hm-2和255万·hm-2时的处理差异显著外,其它生育时期差异不显著。

表1 不同播期、密度对小麦叶片SPAD值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densities on SPAD of wheat leaves

2.1.2 播期密度对普冰151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从表2可以看出,早播情况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先升高后降低,当基本苗为195万·hm-2时达到最大值,并且在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中播情况下,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当基本苗为255万·hm-2时达到最大值,并且在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晚播时,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基本苗为315万·hm-2时达到最大值,并且在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与基本苗为135万·hm-2的处理差异极显著。

2.2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2.1 播期由表3可知,随着播期的推迟,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有所下降,而穗粒数先升高后降低。产量从早播的7 575.17 kg·hm-2下降到中播的6 650.34 kg·hm-2,后又下降到晚播的5 150.58 kg·hm-2,降幅32%。有效穗数最高为早播的703.00万穗·hm-2,与中播和晚播的差异极显著。穗粒数最高为中播的35.86粒,与早播和晚播的差异极显著。早播的千粒重最高为39.26 g,与中播和晚播的差异极显著。

表2 不同播期、密度对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Table 2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densities on photosynthetic rates ofwheat flag leaf

表3 不同播期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Table 3 Changes in grain yield and yield formation due to different sowing dates

2.2.2 密度由表4可知,有效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基本苗255万·hm-2的处理与基本苗315万·hm-2的处理差异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大,穗粒数、千粒重呈下降趋势,并且差异极显著,当基本苗为135万·hm-2时,穗粒数最高为36.63粒,千粒重最高为40.21 g,这是由于密度增大,穗数增加,群体大,通风透光较差,养分供给不足,因此穗变小,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基本苗的增加,产量先增后减,最高为基本苗255万·hm-2的处理,产量达到6 783.78 kg·hm-2。经方差分析,该处理与基本苗195万· hm-2的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基本苗135万·hm-2和315万·hm-2处理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说明普冰151的适宜密度为基本苗195~255万·hm-2。

表4 不同种植密度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Table 4 Changes in grain yield and yield formation due to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ies

2.2.3 播期与密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播期和密度的互作效应对产量的影响不同(表5)。早播和中播的情况下,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升高后降低;晚播时,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一直增加,这是由于晚播条件小麦分蘖力低,低密度处理下成穗数不足,高密度处理下主茎成穗弥补了分蘖成穗,从而增加了产量。密度相同时,播期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基本苗在135万·hm-2和195万· hm-2时,随着播期推迟,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255万·hm-2时,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一直降低;当基本苗为315万·hm-2时,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先降低后增加。各处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理论产量都高于实际产量,可能是由于收获、脱粒过程中有损失造成的。

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也有互作效应。在早播和中播时,随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数先增加后减少;晚播时,有效穗数随着密度的增加一直增加。在同一播期内,随着密度的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一直降低;同一密度、不同播期的有效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表现不尽一致,基本苗为135万·hm-2和195万·hm-2时,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先升高后降低。基本苗为255万·hm-2和315万·hm-2时,穗粒数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基本苗为135万·hm-2时,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先升高后降低,基本苗为195、255万·hm-2和315万·hm-2时,随着播期的推迟千粒重一直下降。

2.3 播期密度对普冰151品质性状的影响

2.3.1 播期对品质的影响由表6可知,播期对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呈下降趋势,从早播到晚播籽粒容重由746.02 g下降到706.27 g,降幅为5.63%;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分别由14.72%、33.07%下降到13.67%、27.97%,降低了1.05和5.1个百分点;随着播期的推迟面团稳定时间明显增加,从早播到晚播,面团稳定时间由8.94 min增加到10.25 min,增幅14.35%。吸水率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期对小麦籽粒硬度、水分含量、沉降值影响较小。

2.3.2 密度对品质的影响由表7可知,密度对小麦籽粒容重、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吸水率有一定的影响,当密度为255万·hm-2时,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最大,分别为14.25%、30.72%和41.25 ml。密度过大或者过小都会影响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经方差分析,各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都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与基本苗为135万·hm-2的处理差异极显著,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吸水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密度对小麦籽粒硬度、水分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密度对小麦籽粒品质的总体影响较小。

表5 播期、密度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Table 5 Changes in grain yield and yield formation due to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planting densities

表6 不同播期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Table 6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on quality traits of wheat

表7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Table 7 Effects of different densities on quality traits of wheat

2.3.3 播期与密度互作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播期、密度互作对小麦品质有一定影响(表8),播期一定时,小麦各品质性状随着密度的变化而变化,早播和晚播时小麦籽粒容重随密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面团稳定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播时,容重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面团稳定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吸水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早播和中播的情况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籽粒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先升高后降低,而在晚播时籽粒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各个播期籽粒硬度随密度的变化不明显。在早播、高密度的情况下,易形成弱苗,不利于小麦籽粒品质的改善,而晚播、高密度能显著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利于小麦品质的改善,这与屈会娟和吴九林[21-22]研究结果一致。

表8 不同播期、密度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影响Table 8 Effects of different sowing dates and densities on quality traits of wheat

2.4 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

普冰151产量及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9)表明:产量与叶片SPAD值、叶片净光合速率、有效穗数、千粒重、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籽粒容重与叶片SPAD值、叶片光合速率、穗粒数、千粒重、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面团稳定时间和吸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硬度与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吸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叶片SPAD值、叶片净光合速率、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叶片SPAD值、叶片净光合速率、千粒重、吸水率呈显著正相关;沉降值与穗粒数、千粒重、吸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面团稳定时间与穗粒数、千粒重、吸水率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吸水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

3 结果与讨论

叶绿素是植物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其含量的多少是评价小麦旗叶光合性能的重要指标。本研究表明小麦叶片SPAD值、旗叶净光合速率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密度对SPAD值、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这与前人[26-28]研究结果不一致;小麦籽粒产量与叶片SPAD值、旗叶净光合速率、有效穗数、千粒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播期的推迟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有效穗数、千粒重均减小,是造成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这与陈素英[29]研究结果相反。可能是由于不同品种对播期和密度引起的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性不同而导致的,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播期和密度的合理搭配是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小麦品质的有效方法,徐恒永等[30]研究表明,在不同地区间,播期和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同。刘萍等[31]研究发现,同期播种的不同品种其适宜密度不同,扬麦12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hm-2左右。李素真等[19]研究表明,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可以选择适合的播期和播量,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本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产量降低,通过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小麦籽粒产量明显增加,当基本苗超过255万·hm-2时,产量反而下降,这与曹倩[32]研究结论一致。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穗粒数、千粒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这与陈爱大[33]研究结果一致。从不同播期的平均产量来看,产量最高为10月3日的7 575.17 kg·hm-2,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因此10月3日可作为普冰151的最适播期。从不同密度处理的平均产量高低顺序为255>195>315>135(万·hm-2),其中255万·hm-2与195万· hm-2无显著差异,所以,可将基本苗195—255万· hm-2作为普冰151的最适播种密度。小麦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呈下降趋势,面团稳定时间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升高,这与潘洁[34]研究结果一致。湿面筋含量、面团稳定时间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籽粒容重随着密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

综合播期、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兼顾产量和品质的提高,普冰151适宜播期为10月3日至10月8日,播量应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基本苗应由10月3日的195万·hm-2增加到10月8日的255万·hm-2。

表9 普冰151产量与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Table 9 The correlation indexes betwee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traits of Pubing151

[1]李宁,段留生,李建民,等.播期与密度组合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籽粒库容能力及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296-302.

[2]董静,李梅芳,许甫超,等.播期和密度对小麦新品种鄂麦596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7):1562-1566.

[3]黄振喜,王永军.产量15000kg/hm2以上夏玉米灌浆期间的光合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9):1898-1906.

[4]Colom M R,Vazzana C.Photosynthesis and PS Ⅱ functionality of drought-resistant and drought-sensitive weeping loregrass plant[J].Environmental Experimental Botany,2003,49:135-144.

[5]惠红霞,许兴,李树华,等.不同春小麦品种(系)光合生理特性差异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03,(1):19-21.

[6]杨文钰,樊高琼,任万君,等.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光合作用和14C同化物分配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5,31(9):1173-1178.

[7]Oaks A.Aslam M,Boesel Z.Ammonium and aminoacid as regulators of nitrate reeducate in corn roots[J].Plant Physiology,1997,59:391-394.

[8]iniry J R.Effect of shading on use of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of wheat during grain filling stage[J].Agronomy Journal,1993,85:844-848.

[9]杨桂霞,赵广才,许柯,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营养品质及生理指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4):687-692.

[10]李筠,王龙,任立凯,等.播期、密度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连麦2号产量与品质的调控[J].麦类作物学报,2010,30(2):303-308.

[11]张耀辉,宋建荣,岳维云,等.陇南雨养旱区播期与密度对冬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6):74-78.

[12]胡焕焕,刘丽萍,李瑞奇,等.播种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河农822产量形成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8,28(3):490-495.

[13]姜小苓,李淦,胡铁柱,等.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百农898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40(3):1-4.

[14]温明星,陈爱大,李东升,等.播期和密度对镇麦168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6):1243-1247.

[15]郭伟,于立河,崔丽亚,等.密度及干物质运转对龙麦26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3,15(3):17-20.

[16]郑宝强,王小燕,孙伟男.播期和密度对郑麦9023旗叶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12):3094-3097.

[17]刘万代,陈现勇,尹钧,等.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豫麦49—198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3):464-469.

[18]李兰真,汤景华,汤新海,等.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播期播量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07,(11):38-41.

[19]李素真,周爱莲,王霖,等.不同播期播量对不同类型超级小麦产量因子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5,(5):12-15.

[20]田文仲,温红霞,高海涛,等.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及其互作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2):45-49.

[21]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35(1):124-131.

[22]吴九林,彭长青,林昌明,等.播期和密度对弱筋小麦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3):36-38.

[23]赵广才,常旭虹,杨玉双,等.群体和氮肥运筹对冬小麦产量和蛋白质组分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16-23.

[24]徐月明,王祥菊,刘萍,等.密度对扬麦9号和扬麦12号产量与籽粒品质及群体品质与个体株型指标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2,21(10):34-41.

[25]Otteson B N,Mergoum M,Ranson JK.Seeding rate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on milling and baking quality of hard red spring wheat genotypes[J].Crop Science,2008,48:749-755.

[26]裴雪霞,王姣爱,党建友,等.播期对优质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1):121-128.

[27]于振文,岳寿松,沈成国,等.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和粒重的影响[J].作物学报,1995,21(4):412-418.

[28]张永丽,肖凯,李雁鸣.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机制[J].作物学报,2005,31(4):498-505.

[29]陈素英,张喜旺,毛任钊,等.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17(4):681-685.

[30]徐恒永,赵振东,刘建军,等.群体调控对济南17号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1,(1):7-9.

[31]刘萍,郭文善,徐月明,等.种植密度对中、弱筋小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5):116-121.

[32]曹倩,贺明荣,代兴龙,等.密度、氮肥互作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4):815-822.

[33]陈爱大,蔡金华,温明星,等.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68籽粒产量与品质的调控效应[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1):9-13.

[34]潘洁,姜东,戴延波,等.不同生态环境与播种期下小麦籽粒品质变异规律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5,29(3):467-473.

Effect of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winter wheat Pubing 151

LIU Fang-liang,ZHANG Bao-jun,ZHANG Zheng-mao,CHENWei-tao,ZHANG Zhao-xing,LINa,LV Bing
(College of Agronomy,Northwest A&F 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 712100,China)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sowing density and planting date for wheat in Guanzhong area,wheat variety Pubing 151 was used as the test materials planted on October3,October8,and October13,and also with plant densities of 1350,1950,2550 and 3150 thousand seedlings per hectare.The consequences of sowing date and density on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of Pubing 151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ield of Pubing 151 was decreased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Spike number of wheat was increased through the increase of planting density,result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wheat yield.Based on the effect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sowing date and density,the appropriate sowing date was from October3 to October8.Seeding rate was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 from October 3,1950 thousand seedlings per hectare to October 8,2250 thousand seedlings per hectare.With the delay of sowing date,protein content and wet gluten content were decreased,whereas sable time was increased.When the planting density was 2550 thousand seedlings per hectare,protein content,wet gluten content and sable time reached the maximum values as 14.25%,30.72%and 10.22 min,respectively.Therefore,based on production need,the proper sowing date and planting density would need to be determined to ensure the coordination of yield and quality of wheat.

wheat Pubing 151;sowing date;planting density;yield;quality

S512.1;S504.2

A

1000-7601(2016)06-0001-07

10.7606/j.issn.1000-7601.2016.06.01

2015-12-29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基金项目(Z222021211);唐仲英基金“新品种栽培技术研究”(A212021302)

刘芳亮(1990—),男,山西省襄汾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E-mail:652907957@qq.com。

张保军,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作物生产管理和栽培研究。E-mail:zhbjun2566@163.com。

猜你喜欢
基本苗播期籽粒
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稳产高产的播期优选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籽粒苋的特性和种植技术
“艾玛土豆1号”在日喀则市的播期试验研究
玉米机械脱粒籽粒含水量与破碎率的相关研究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基本苗和施氮量对小麦生长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播期和包衣对“藏青2000”产量形成的影响
牡丹籽粒发育特性与营养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不同基本苗与氮肥用量对机插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