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基础学科

2016-02-13 21:46:50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6年19期
关键词:基因

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

黄雅琴,李荣冠,王建军,等

生物学基础学科

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多样性

黄雅琴,李荣冠,王建军,等

为了了解福建省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物种多样性、数量时空分布及群落结构现状,2005年11月和2006年4月在湄洲湾潮间带选择了灵川(Mch1)、苏厝(Mch2)、郭厝(Mch3)、东吴(Mch4)和东桥(Mch5)5条断面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潮间带底柄生物225种,其中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占总种数的88.00%,三者构成潮间带底栖生物的主要类群。断面间比较,东桥断面种数较多,苏厝断面较少。季节比较,春季各断面种类较秋季多。平均生物量22.91 g/m2,以软体动物居第一位,甲壳动物居第二位;平均栖息密度为388/m2,以多毛类居第一位,软体动物居第二位。生物量以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栖息密度以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调查结果显示湄洲湾潮间带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较高,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滨海湿地;生态;群落结构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0, 18(2): 156-161

入选年份:2012

甲醛诱导的磷酸化减弱Tau蛋白与DNA相互作用

卢静,苗君叶,潘荣,等

异常磷酸化Tau蛋白是神经纤维缠结的主要成分,也是老年痴呆的典型病理特征之一。本实验室前期报道了Tau蛋白具有保护DNA的作用,但磷酸化对Tau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需要进行探索,这对于揭示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与神经细胞死亡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采用甲醛孵育N2a细胞,引起了细胞内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甲醛孵育组的细胞核内磷酸化Tau蛋白与DNA非共定位存在,而对照组细胞核内Tau蛋白与DNA存在一定程度的共定位现象。电泳迁移率实验检测GSK-3β催化的磷酸化Tau蛋白与DNA的结合情况,可以观察到磷酸化减弱了Tau蛋白与DNA的相互结合。这些结果表明,异常磷酸化可以使Tau蛋白丧失对DNA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引起DNA损伤甚至细胞死亡的原因之一。

内源甲醛;Tau蛋白;磷酸化;DNA;保护作用;细胞死亡;认知功能损伤

来源出版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1, 38(12): 1113-1120

入选年份:2013

小麦转基因方法及其评述

叶兴国,陈明,杜丽璞,等

小麦是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之一。为了克服小麦基因工程育种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障碍,人们分别尝试利用基因枪、花粉管通道、超声波、离子束注入,激光微柬穿刺、PEG(Polyethylene glycol)、电击和农杆菌等方法转化小麦。涉及的受体材料包括幼胚、成熟胚、花药愈伤组织、幼穗,芽尖和花器官。文章对小麦主要遗传转化方法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回顾和评述,分析、比较了获得安全型转基因小麦的几种策略,以期增强读者对小麦转基因技术和进展的了解,促进小麦转化技术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小麦;遗传转化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1, 33(5): 422-430

入选年份:2013

饲料脂肪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产性能、营养物质消化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王爱民,韩光明,封功能,等

为探讨吉富罗非鱼对脂肪的适宜需求量,将 630尾[(2.63±0.16)g]吉富罗非鱼随机分成6个脂肪组的饲料组(1.73%、3.71%、5.69%、7.67%、9.64%和16.55%),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第1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日粮(含脂肪1.73%),另外5组为试验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2%、4%、6%、8%、15%的鱼油,饲养90 d后测定生长、饵料系数、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及血液常规生化指标。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脂肪水平提高,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呈现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0.05),蛋白质效率极显著地提高(P<0.01),饵料系数极显著地下降(P<0.01)。增重率与饲料脂肪水平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显示,吉富罗非鱼获得最高增长所需饲料的最佳脂肪水平为9.34%。饲料脂肪水平对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和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脂肪水平增加显著提高了粗脂肪和磷的表观消化率(P<0.05)。未添加鱼油的 1.73%组血液中白蛋白和白球比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胆固醇的浓度及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极显著地上升(P<0.01)。饲料脂肪水平对血糖浓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甘油三酯浓度、谷丙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的脂肪水平可以促进吉富罗非鱼对脂肪和磷的表观消化率,但是脂肪水平过高会对鱼体增重及血液生化参数产生负作用,从生产上来说吉富罗非鱼鱼种对脂肪的适宜需求量为7.67%~9.34%。

吉富罗非鱼;脂肪水平;生产性能;表观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1): 80-87

入选年份:2013

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体组成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向枭,陈建,周兴华,等

试验研究黄芪多糖对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免疫指标的影响。以450尾健康的齐口裂腹鱼[体重(6.98±0.43)g;体长(9.11±0.25)cm]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C1、C2、C3、C4、C5),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30尾试验鱼。C1、C2、C3、C4、C5组分别投喂在等氮等能(蛋白质含量38.29%,能量15.73 nl/kg)的基础料中分别添加 0、0.02、0.04、0.06、0.08%的黄芪多糖制成5种试验饲料,养殖齐口裂腹鱼50d。结果表明:饲料中未添加黄芪多糖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而饵料系数(FCR)则显著高于黄芪多糖添加组(P<0.05)。当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试验鱼的WGR、SGR、PER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10.31%、1.86%/d和182.07%),FCR最低(1.44),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以WGR、SGR、PER、FCR为指标,利用直线和抛物线回归分析表明,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 0.045%~0.074%;对齐口裂腹鱼机体组成分析表明,黄芪多糖对鱼体粗灰分和水分影响不显著(P>0.05),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6%时机体粗蛋白最高,但与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 0.04%时无明显差异(P>0.05);粗脂肪含量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时最高,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未添加黄芪多糖组血清免疫酶活性显著低于黄芪多糖添加组,齐口裂腹鱼血清免疫酶活性在一定范围内随黄芪多糖的增加而增强。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 0.04%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最高;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在黄芪多糖添加水平 0.06%时最大;黄芪多糖添加水平应在0.06~0.08%时,溶菌酶(LSZ)、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趋于稳定。这说明黄芪多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和免疫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综合考虑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最佳时黄芪多糖添加水平为0.04~0.074%。

黄芪多糖;生长;机体组成;免疫;齐口裂腹鱼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2): 291-299

入选年份:2013

建鲤GHR基因多态性及与增重相关的SNP位点的筛选

陶文静,马龙俊,阮瑞霞,等

生长激素是调控动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它通过与膜蛋白生长激素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因此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的变异对动物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实验根据已分离的4个建鲤jlGHRs基因,通过测定来自6尾建鲤的序列,共找到38个SNP位点。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353尾建鲤在其中5个SNP位点(1a内含子3 A43G、1a外显子8 A361G、1b外显子8 C12T、2a外显子8 A555G和2b外显子8 A315G)的基因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个位点均与增重显性相关;1a内含子3 A43G还与体高/体长和体厚/体长显性相关;1b外显子8 C12T与体高/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显性相关;1a外显子8 A361G和2a外显子8A555G也与尾柄高/尾柄长显性相关。数据分析还显示增重标记个数富集4个以上的个体明显比标记少的个体生长快,在选育群中增重标记数有 2个的个体最多占30%,而增重标记数4个以上的只占14%,说明存在着较大的选育空间。实验筛选的5个位点可以作为建鲤分子育种的有效标记。

建鲤;GHR;多态性;增重;体型;相关性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4): 622-629

入选年份:2013

一株草鱼呼肠孤病毒弱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免疫原性初步分析

曾伟伟,王庆,刘永奎,等

从江西南昌患出血病草鱼体内分离出的草鱼病毒(暂命名为JX09-01)能使草鱼肾脏细胞(CIK)、草鱼肝细胞(L8824)、草鱼吻端成纤维细胞(PSF)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感染 CIK细胞固定后经电镜观察,发现细胞质内有大量病毒聚集,形态和排列方式与已报道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相似。针对GCRV 873株S6基因设计的简并引物可以从病料组织和感染细胞中扩增出目的条带,而针对GCRVHZ08株S6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未能扩增出目的条带。对JX09-01株的S6全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表明,其核苷酸序列同GCRV 873株和HZ08株的同源性分别是 99.3%和 30.4%,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8.6%和30%,说明草鱼病毒JX09-01株为草鱼呼肠孤病毒。用JX09-0l株接种当年8~10 cm左右的草鱼,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不能致草鱼死亡。用传代至 15代的CIK细胞病毒液进行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其对强毒株的免疫保护率达到86.7%。实验结果初步显示,新分离到的JX09-01为草鱼呼肠孤病毒弱毒株,可作为弱毒疫苗的候选毒株。

草鱼呼肠孤病毒;分离;鉴定;序列分析;免疫原性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5): 790-795

入选年份:2013

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蔡永久,龚志军,秦伯强

为揭示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于2007年2月—2008年11月对太湖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为期两周年的季度调查。30个采样点共记录底栖动物3门7纲19科40种,底柄动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空间差异较大,平均密度高值出现在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主要为寡毛纲颤蚓类;平均生物量高值出现在贡湖湾、西湖区、东太湖和东部湖湾,主要为软体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华河吲(Rhyacodrilus sinicus)、河蚬(Corbicula flumine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和钩虾属一种(Gammarus sp.)是现阶段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聚类分析将30个采样点分成3组,相似性分析检验表明各聚类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东太湖和东部湖湾物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最高,优势种为腹足纲螺类;梅梁湾、竺山湾及河口多样性最低、密度最高,霍甫水丝蚓和中华河蚓在该区占据绝对优势;贡湖湾、湖心和西湖区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优势种为河蚬。研究结果表明营养水平、底质类型以及水生植被的分布是决定太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颤蚓科;软体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空间分布格局;富营养化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0, 18(1): 50-59

入选年份:2013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标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的初步分析

吴滟,付春鹏,蒋速飞,等

研究采用 30个微卫星标记分析同池养殖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群体,以筛选生长性状(体重、体长和体宽)相关的分子标记。结果表明,位点ESIN33、ESC29和ESC57与体重、体宽和体高呈极显著相关(P<0.01);位点ESC65与体高、体宽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体重呈显著相关(P<0.05)。不同基因型间的多重比较表明,ESIN33位点的AC基因型、ESC29位点的DD基因型、ESC65位点的BB基因型的平均体重、体宽和体高均高于其他基因型,且差异显著,是生长性状的优势基因型。研究结果可为中华绒螯蟹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提供参考。

中华绒螯蟹;微卫星;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2): 197-202

入选年份:2014

南极磷虾种群生物学研究进展Ⅰ:年龄、生长与死亡

朱国平

南极磷虾通常是指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1852),它隶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磷虾目(Euphausiacea)、磷虾科(Euphausiidae)、磷虾属(Euphausia),个体最大体长可达65 mm,体重2 g,渔业捕捞的主要磷虾群体为体长介于40~65 mm的较大成体。南极磷虾是南极海域磷虾类中数量最多,个体最大种类,是渔业的捕捞对象,最大密度分布在大西洋区。

南极磷虾;种群生物学;年龄;生长;死亡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5): 862-868

入选年份:2014

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MIH基因mRNA水平与蜕皮激素浓度变化

汪春建,朱冬发,亓一舟,等

甲壳动物的蜕皮过程被认为是由位于眼柄的 X器-窦腺复合体(XO-SG)分泌蜕皮抑制激素(MIH)通过调节Y器(YO)合成蜕皮激素而调控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发现MI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眼柄X器-窦腺复合体中表达最强。采用qRT-PCR分析了MIH基因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期为(0.42±0.08)倍,B期为(1.09±0.09)倍,C期为(1.35±0.16)倍,D0亚期为(1.00±0.10)倍,D1亚期(0.78±0.07)倍,D2亚期为(0.27±0.08)倍,D3/4亚期为(0.20±0.04)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LC-MS/MS)法完成了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蜕皮激素(20E)浓度变化的测定。A/B期蜕皮激素的浓度较低,低于仪器检测限0.33 pg,C期为(1.666±0.762)ng/mL,D0亚期为(4.047±1.5133)ng/mL,D1亚期为(6.756±4.928)ng/mL,D2亚期为(8.609±3.827)ng/mL,D3亚期为(19.534±4.799)ng/mL,D4亚期为 11.616 ng/mL。在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中,MIH基因表达量与血淋巴中蜕皮激素浓度呈现一定拮抗性,揭示MIH抑制Y器合成蜕皮激素而调控着三疣梭子蟹蜕皮的发生和进行。

三疣梭子蟹;蜕皮周期;蜕皮抑制激素;实时荧光定量PCR;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3, 37(1): 22-28

入选年份:2014

细胞自噬的研究方法

马泰,孙国平,李家斌

细胞自噬的研究是目前生物医学领域热点之一,广泛参与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目前普遍采用的自噬检测方法包括电镜、免疫荧光、蛋白质印迹等方法检测自噬体及其标志蛋白。研究的深入对自噬的检测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噬功能障碍包括自噬体形成和降解障碍,因此,准确全面地评估自噬不仅包括自噬体的检测,还包括动态观察整个自噬性降解的过程是否顺畅(即自噬潮分析)。另外,通过药物或基因干预技术来人为地调控自噬以观察其在体内体外模型中的作用也是自噬分析的重要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方法单独应用均不能作为自噬的依据,对任何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解释时必须慎重,特别是不能将自噬体的增多减少或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高低等同于自噬的增强或减弱。

细胞自噬;自噬体;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自噬潮;检测方法

来源出版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2, 39(3): 204-209

入选年份:2014

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特点

李林,张兰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的复杂性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仅针对单靶点或单致病途径的药物不易取得好的疗效。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预时机太晚,当诊断出痴呆时患者脑内已有大量神经元死亡。因此,应当针对多靶点、多途径治疗,同时将治疗时机提前到痴呆发生前,才有可能在AD的药物干预领域实现新的突破。本文综述了作者近十多年来在中药治疗AD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中药新复方参乌胶囊、中药提取物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山茱萸环烯醚萜苷、淫羊藿黄酮和淫羊藿苷对多种拟AD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这些中药的特点是作用在AD复杂发病机制的多靶点和多途径,尤其是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再生作用,且对线粒体和突触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望用于AD的早期干预或轻度认知障碍期(MCD的治疗,从而阻止或延缓痴呆的发生与进程。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药;参乌胶囊;何首乌二苯乙烯苷;山茱萸环烯醚萜苷;淫羊藿黄酮;淫羊藿苷;动物模型;细胞模型

来源出版物: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2, 39(8): 816-828

入选年份:2014

长链非编码RNA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方法

夏天,肖丙秀,郭俊明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生物学功能,这些机制包括基因印记、染色质重塑、细胞周期调控、剪接调控、mRNA降解和翻译调控等。lncRNA通过这些作用机制在不同水平进行基因表达调控。在研究lncRNA功能的过程中,研究方法的建立和应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用于lncRNA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微阵列、转录组测序、Northern印迹、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原位杂交、RNA干扰和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等。文章着重介绍了3种前沿方法,即:在线快速预测R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catRAPID、RNA纯化的染色质分离(Chromatin isolation by RNA purification,ChIRP)以及非编码 RNA沉默与定位分析技术(Combined knockdown and localization analysis of non-coding RNAs,c-KLAN)。

长链非编码RNA;作用机制;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法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3, 35(3): 269-280

入选年份:2014

植物miRNA的进化

魏强,梁永宏,李广林

鉴于miRNA在植物基因表达调控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已经开展对植物miRNA的预测、鉴定、功能和进化等方面的研究。随着许多模式植物基因组测序的完成,miRNA的基因组学和进化信息的整合为miRNA的起源和进化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和假说,然而尚未见关于植物 miRNA进化方面的系统报道。文章从miRNA的起源以及相应的几种假说、miRNA的产生和消亡、miRNA的功能进化等几方面来分析和综述植物miRNA进化的研究进展。

miRNA;进化;产生和消亡;起源假说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3, 35(3): 315-323

入选年份:2014

对家蚕第18连锁群隐性基因elp、ch-2和mln测交系的分子定位分析

刘先方,马晓,侯成香,等

家蚕长形卵(elp)、第二隐性赤蚁(ch-2)、暗化型(mln)均为第18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在经典连锁图谱上的顺序和遗传距离已经排定。文章采用正常卵、正常黑蚁及正常白蛾品种P50与包含此3个隐性突变的三隐性测交系W18组配正反交群体,F1回交W18后获得回交群体(P50×W18)♀×W18♂和W18♀×(P50×W18)♂,分别记作 BC1F和 BC1M,利用已构建的家蚕SSR分子连锁图谱和根据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设计的 STS标记,对这3个突变基因elp、ch-2、mln进行了分子定位研究,并根据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将第18连锁群的经典遗传图、分子连锁图和基因组物理图进行了对应。整合后的图谱遗传距离为 94.2 cm,突变基因和分子标记的排列顺序分别与形态标记连锁图和基因组精细图相一致,研究结果对家蚕第18染色体上其他突变的定位与克隆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家蚕;第 18连锁群;突变;分子标记;基因定位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3, 35(3): 373-378

入选年份:2014

山羊GOLA-DQA2基因多态性与血液免疫性状的相关分析

邢凤,秦孜娟,王桂芝,等

文章采用PCR-RFLP技术对莱芜黑山羊、波尔山羊、鲁波山羊3个山羊种群的GOLA-DQA2基因外显子2进行遗传多态性研究,并对其血液免疫指标的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山羊种群共检测到4种基因型,由3个等位基因控制;GOLA-DQA2基因外显子2的第77、79、80和169位的碱基表现出多态性;多数血液免疫指标品种效应是主要效应;鲁波山羊中,AB基因型的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分别显著高于BB基因型、BC基因型(P<0.05);AB基因型的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BB、BC基因型(P<0.05);BC基因型的噬中性粒细胞比率显著高于 BB基因型(P<0.05);波尔山羊和莱芜黑山羊中,基因型与血液免疫指标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由上述结果初步推测,在鲁波山羊中,AB、BC基因型是影响红细胞计数、白细胞总数、噬中性粒细胞比率等血液免疫指标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GOLA-DQA2基因与血液免疫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山羊的抗病育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山羊;MHC-DQA2;PCR-RFLP;多态性;免疫性状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3, 35(2): 185-191

入选年份:2014

Beta多样性研究进展

陈圣宾,欧阳志云,徐卫华,等

Beta多样性度量时空尺度上物种组成的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许多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问题密切相关,并且其信息可用于保护区选址和布局规划,因此在最近10 a间成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多年来,学者们利用各种度量方式和分析方法,在不同地理区域,对许多生物类群beta多样性的时空格局和形成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从beta多样性的度量方法、时空格局、形成机制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最近 10 a来相关研究的进展。Whittaker(1960)最初提出beta多样性概念时就缺乏严格的定义,随着概念的不断演化,度量方法也同样呈现出多样化,而度量手段的多样化非常不利于不同研究之间的比较。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度量方法是采用相似性指数,如Jaccard和Sorensen指数。最近几年,新的度量方法还在不断出现。其中一些方法非常值得注意。Beta多样性具有时空尺度和分类尺度依赖性,一般随分析粒度(grain)的增加而降低。虽然有些研究表明beta多样性随纬度增加而降低,但学者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山区和生物地理区的交界处beta多样性都比较高,因而需要在这些地区增加保护区的面积或者数量以囊括物种变化梯度。对时间尺度上beta多样性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确实导致了物种组成在时间上的变化,并且物种在不同大陆和地区间的迁移导致了生物同质化。扩散过程和生态位过程共同决定了beta多样性,只是这两个过程的相对重要性依尺度、地理区域和物种类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来beta多样性研究的热点问题是:1)不同生物类群的进化历史和生物学特征对 beta多样性的影响;2)不同的时空尺度对 beta多样性及其维持机制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beta多样性的影响。

beta多样性;扩散限制;生态位限制;时空格局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0, 18(4): 323-335

入选年份:2014

植物DNA条形码促进系统发育群落生态学发展

裴男才,张金龙,米湘成,等

系统发育群落生态学是近年兴起的一个重要牛态学研究分支,它以群落生态学为基础并引入了系统发育的分析方法,全面动态地反映了群落中物种内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揭示了群落格局形成的生态学过程,研究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及维持机制。巴拿马 BCI(Barro Colorado Island)样地的成功例子说明,在固定样地进行长期的群落生态与系统发育研究切实可行且极具意义;DNA条形码的快速兴起对这一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先列举了群落生态与系统发育综合分析能解决的群落系统发育结构、群落生态位结构、生物地理学和性状进化等生态学问题;接着介绍了标准植物DNA条形码以及利用片段组合(rbcL+matK+trnH-psbA)进行快速物种识别和近缘种区分、精确群落系统发育关系的构建以及群落生态学研究;随后提出DNA条形码研究在类群水平上需注意两片段的条形码组合(matK+rbcL)在同属种鉴别能力上的不足,而在较大尺度群落水平上需对实验设计进行优化。DNA条形码将为探讨物种多样性及其维持机理、系统发育beta多样性以及群落水平上功能性状进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群落系统发育重建;群落生态学;rbcL,matK,trnH-psbA;大型固定样地;APG分类系统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1, 19(3): 284-294

入选年份:2014

《名古屋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及其潜在影响

薛达元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0次缔约方大会(2010年10月,日本名古屋)通过了《名古屋议定书》,这为全面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三大目标,特别是第三项目标(公平公正地分享因利用遗传资源所产生的惠益)迈出了关键一步。建立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ABS)国际制度是《生物多样性公约》过去10年来的一项主要任务,《公约》缔约方大会于2000年专门建立了“ABS工作组”,致力于该ABS国际制度的谈判。自2001年在德国波恩召开ABS工作组第1次会议到《名古屋议定书》达成,一共召开了9次工作组会议,其中第9次工作组会议召开了3次续会。《名古屋议定书》的主要内容包括:议定书目标;适用范围;获取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要求(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共同商定条件”下公平分享因利用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确保遵约的措施,包括披露遗传资源来源与原产地,遗传资源合法来源证书和监测遵约的检查点;能力建设等。谈判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遗传资源的定义是否包括衍生物,以及采取何种措施监测遗传资源的利用。因分歧太大,议定书文本未能规定在申请专利时强制性披露遗传资源来源及原产地,对建立遵约的监测检查点也未严格要求,在处理收集保存库中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方面也不太明确。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是遗传资源重要提供国。《名古屋议定书》的通过和实施将对加强中国生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及促进其公平惠益分享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需要加强国家层次的立法,以配合议定书的实施。

生物多样性公约;获取与惠益分享;遗传资源;传统知识;潜在影响;ABS;CBD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1, 19(1): 113-119

入选年份:2014

马鞍列岛岩礁生境鱼类群落生态学.Ⅰ.种类组成和多样性

汪振华,章守宇,陈清满,等

为了解潮下带岩礁生境的鱼类区系特征,于2009年对马鞍列岛岩礁生境进行了12个月的多网目组合刺网采样,从分类学和生态型组成等方面,结合多样性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对该生境的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全年共采集鱼类87种,隶属2纲14目50科73属。其中鲈形目鱼类51种,占58.6%;趋礁性鱼类49种,占56.3%;放流鱼类7种,占8%。所有鱼类个体中,幼鱼的总比例为67.4%。暖水种、暖温种和冷温种分别为50、36和1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各为 19、46和 22种,其中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黄姑鱼(Nibea albitflora)和赤鼻棱鲲(Thryssa kammalensis)分别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定居种、季节性洄游种和偶见种各为32、55和11种。岩礁生境鱼类多样性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月份最低,9月份最高。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列岛岩礁生境是以趋礁鱼类为特征群体、暖水性和暖温性鱼类共同主导、各个类型的幼鱼在夏秋季集群出现、同时也分布了一定量放流种的高鱼类多样性栖息地,它为各种鱼类提供了优良的摄食、避敌和繁殖场所,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中相当重要的生境。然而相比过去,该生境的鱼类多样性已经大大降低,因此需对其保护工作予以更多关注。

岩礁生境;鱼类群落;放流种;生态类型;马鞍列岛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2, 20(1): 41-50

入选年份:2014

DNA条形码技术在青海海东地区小型兽类鉴定中的应用

马英,李海龙,鲁亮,等

为弥补传统形态分类方法的不足,探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可行性,本研究用DNA条形码技术检测了青海省海东地区3目6科14属18种110只小型兽类的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所测COI基因序列可知:种内遗传距离≤3%,种间遗传距离5%~10%,属间遗传距离12%~19%,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NJ树显示同种个体聚为有很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有6个个体(4只黄胸鼠、2只小家鼠)在现场鉴定中被误定为其他种类。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条形码技术能纠正形态学鉴定中的错误,也说明动物线粒体COI基因是一个有效的DNA条形码标准基因。

DNA条形码;小兽;COI基因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2, 20(2): 193-198

入选年份:2014

近十年中国生物入侵研究进展

鞠瑞亭,李慧,石正人,等

生物入侵已对入侵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成为了21世纪5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2000年以来,中国生物入侵研究领域尤其是入侵种的多样性与格局、入侵机制及生态学效应、管理与控制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了需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领域,以期为进一步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我国的生物入侵预警预防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据初步研究,中国的入侵种数量已达529种,其中陆生植物、陆生无脊椎动物和微生物为主要入侵类群;原产地以北美洲和南美洲为主;经济发达和气候温暖湿润的东部和南部省份入侵态势明显较西部和北部省份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生物入侵问题将可能更加严峻。外来种的成功入侵是其内禀优势、资源机遇和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表型可塑性、适应性进化、天敌释放、种间互利或偏利共生和新化感作用等因素对入侵起到了关键作用。生物入侵已对中国土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固有平衡,危害或威胁到中国的农林牧渔业生产、交通航运、环境、人类健康和公共设施安全。针对生物入侵的管理与控制,中国加强了包括检测监测、风险分析、生物防治、扩散阻断、根治灭除和生态恢复等技术体系的研究和实施,并初步控制了一些重要入侵种的扩张。中国生物入侵需要在全境性科学考察、生物入侵的遗传学、基因组学、生态系统影响、全球变化和管理与控制技术创新等领域进一步加强跨领域的交叉合作和系统研究。

生物入侵;中国;管理与控制;多样性;生态学效应;入侵机制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81-611

入选年份:2014

中国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进展

郭良栋

微生物是分布最为广泛的生命形式,几乎分布到地球上的所有生境,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我国地域辽阔,跨越热带至寒温带,气候条件多样,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类型复杂,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已开展了大量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并证实我国多样的生境蕴藏着丰富的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目前我国已报道真核微生物(菌物)约14700种,其中包括真菌约14060种、卵菌约300种、黏菌约340种,而真菌中有药用菌473种、食用菌966个分类单元。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免培养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现我国存在丰富的原核微生物多样性。本文概述了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我国原核微生物(古菌、细菌)和真核微生物(真菌、卵菌、黏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最新进展。

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培养方法;分子技术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2, 20(5): 572-580

入选年份:2014

REDD+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潜在影响

雪明,安丽丹,武曙红,等

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对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碳排放活动类型(REDD+)的规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对生物多样性保障措施的要求,分析了避免毁林和森林退化、可持续森林管理、森林保护以及造林等减少森林碳排放和增加森林碳储量的 REDD+活动类型对生物多样性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就确保 REDD+各种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发挥积极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和措施。REDD+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将取决于REDD+活动的规模、类型以及生物多样性安全保障措施的实施。设计 REDD+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其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他多重效益的利弊,执行 REDD+活动时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国家政府和当地社区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和进行密切的合作是确保 REDD+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为确保我国将来可能实施的 REDD+活动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国家在构建国家方案、政策措施、机构设置和监测体系时,应从保护目标、机构责任、利益相关群体、实施方案和监测计划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

REDD;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障措施;国际公约

来源出版物:生物多样性, 2013, 21(2): 238-244

入选年份:2014

利用TALENs和手工克隆技术高效获得GHR基因敲除巴马猪

李飞达,李勇,刘欢,等

DNA编辑技术是基因靶向修饰技术的研究热点,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和农业研究。然而,传统基因打靶技术存在效率低、成本高、工作量大等缺点,其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文章利用最近发展起来的新型人工核酸酶-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 effector nuclease,TALENs)介导的基因组定点修饰技术,通过构建特异识别猪生长激素受体(GHR)基因的TALENs表达载体,共转染巴马胎猪成纤维细胞系,酶切鉴定G418抗性克隆细胞株的基因修饰效率为46.2%,其中2个为双等位基因敲除的克隆细胞株。以双等位基因敲除的克隆细胞株为核供体,利用手工克隆技术制备GHR-KO巴马猪克隆胚,第6 d囊胚率为43.5%,654枚体外发育的囊胚移植6头受体母猪,共获得10头存活的GHR-KO巴马仔猪,其中7头为双等位基因敲除。体重检测结果显示,第 20周龄的GHR-KO巴马猪体重仅为对照巴马猪的50%。研究结果表明,TALENs和手工克隆技术能够高效制备出基因敲除大动物。GHR-KO巴马猪的成功制备为研究猪 GHR基因生理功能以及人类侏儒症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模型,也证明该技术比传统基因打靶和克隆技术具备更简捷、快速、高效,更易于在生物医学和农业基因靶向修饰研究中推广。

基因敲除;TALENs;手工克隆;GHR-KO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4, 36(9): 903-911

入选年份:2014

马铃薯Y病毒福建分离物P1基因的分子变异和结构特征

史凤阳,高芳銮,沈建国,等

为揭示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P1基因的分子变异及结构特征,并查明福建分离物 P1基因的变异来源。文章设计一对简并引物从感染 PVY的马铃薯病叶扩增、克隆获得福建分离物P1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特征,并采用贝叶斯法重建P1基因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12个福建分离物均成功扩增出预期大小(约915 bp)的特异性片段,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已报道的 PVY不同株系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73%~99%;QK44,XT02,XT08,LH05分离物的309 nt位置均检测到一个强烈的重组信号。12个PVY分离物中,P1蛋白有85个变异的氨基酸位点,表明其高度变异;P1蛋白的第41~275位是一个高度保守的结构功能域,含有3个保守的活性位点(H192、D201、V235);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福建分离物形聚为 3种不同的簇,其对应的卷曲结构(Coiled-coil domain)和空间结构也不相同,表明不同株系型的 P1基因在系统发育关系上分化较大。该研究结果表明PVY P1基因在核苷酸序列、氨基酸序列以及空间结构具有高度变异性,但行使 P1蛋白功能的活性位点所在的氨基酸(H192、D201和V235)均高度保守;福建分离物 P1基因的变异源主要来自碱基突变和基因重组。

马铃薯Y病毒;P1基因;变异;重组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4, 36(7): 713-722

入选年份:2014

用于目标序列染色体定位的镜鲤BAC-FISH体系构建

邓海霞,赵紫霞,徐鹏,等

为了构建用于镜鲤(Cyprinus carpio var. specularis)特定基因组序列染色体定位的实验体系,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文库筛选池中对已知短序列基因组片段进行PCR扩增,筛选出包含目标序列的BAC克隆,提取BAC质粒进行缺刻平移标记制备探针,开展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实验。通过对染色体片前处理、BAC质粒探针制备、C0t-1 DNA封闭基因组重复序列、预杂交、荧光染料选择、信号放大等一系列实验条件和方法的探索优化,成功实现了目标序列在镜鲤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上的定位。定位对象既包括在染色体上有单一位点的序列,如斑马鱼微卫星标记Z6884和Z4268,也包括在染色体上有多个位点的重复序列,如黄河鲤性别相关标记 CCmf1。来自斑马鱼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微卫星标记被分别定位于镜鲤不同染色体上,为鲤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进化假设提供了一项直接实验证据,同时将现有遗传连锁图谱与染色体对应起来,可作为染色体识别和细胞遗传学图谱构建的依据。黄河鲤性别相关重复序列被定位于不少于四条染色体上,为性别决定相关基因的筛查提供了研究线索。这一 BAC-FISH实验体系将成为鲤细胞遗传学图谱构建、基因组进化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工具。

镜鲤;细菌人工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定位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3, 37(3): 467-472

入选年份:2013

拟南芥YUAN1基因调控器官形状和大小

张海瑞,徐冉,高玉梅,等

器官形状和大小的控制是一个基本的发育生物学过程,受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展的影响。到目前为止,人们对植物器官形状和大小的调控机制知之甚少。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了一个种子和器官大小的调控基因DA1,其编码一个泛素受体。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DA1通过抑制细胞的分裂来限制种子和器官的大小。本研究通过激活标签的方法在da1-1突变体背景下筛选到一个叶子形状发生改变的半显性突变体(yuan1-1D)。yuan1-1D形成短而圆的叶片和短的叶柄,细胞学分析显示,叶片和叶柄变短的主要原因是细胞的长向扩展降低导致的。YUAN1编码一个含有PHD锌指结构域的蛋白。GFP-YUAN1融合蛋白定位在细胞核内。过量表达 YUAN1基因导致叶片和叶柄变短。遗传学分析显示,YUAN1和DA1、ROT3以及ROT4在控制叶片形状和大小方面作用于不同的遗传途径中。因此,本研究鉴定了一个新的控制器官形状和大小的基因YUAN1,为阐明植物器官形状和大小调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YUAN1;PHD锌指结构域;器官形状和大小;细胞伸长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3, 35(9): 1106―1116

入选年份:2013

1977—2008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的时空变化

郭兆迪,胡会峰,李品,等

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源汇变化对于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有重要意义。利用1977—2008年间6期的森林资源清查资料,通过评估生物量碳库变化来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碳汇大小及其变化。森林按其用途和形态特征,分为林分、经济林和竹林三大类别。采用连续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林分生物量碳库,平均生物量法估算经济林和竹林生物量碳库。结果显示,在1977—2008年间,中国森林生物量碳库累计增加(即生物量碳汇)1896 TgC(1 Tg=1012 g),其中,林分、经济林和竹林分别增加1710、108和78 TgC;年均生物量碳汇为70.2 TgC/a,相当于抵消中国同期化石燃料排放CO2的7.8%。研究还表明,中国人工林的生物量碳库持续增加,生物量碳汇为818 TgC,占林分总碳汇的47.8%;各龄级林分的生物量碳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老龄林、中龄林和幼龄林分别增加 930、391和388 TgC。由于现阶段中国森林具有林龄小、平均碳密度低和人工林面积大的特点,因此未来中国森林生物量增汇潜力巨大。

森林;生物量碳库;碳汇;森林资源清查;中国

来源出版物: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3, 43(5): 421-431

入选年份:2013

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变化

方精云,杨元合,马文红,等

准确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年际变化,对揭示草地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地资源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虽然中国学者在研究草地碳库及其动态变化方面已开展了很多工作,但目前仍缺乏对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的全面认识。通过综述当前中国草地碳循环研究的最新进展,结合本研究组的工作,试图全面评价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植被生物量碳库和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不同研究得到的中国草地生物量碳密度(单位面积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为215.8~348.1 g C/m2,平均值为300.2 g C/m2。同样,对中国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单位面积土壤碳库)的估算也存在显著差异,在8.5~15.1 kg C/m2之间变动,但考虑到 8.5 kg/m2的估算值是基于近千个土壤剖面的实测数据计算得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土壤碳密度一般不会超过此值。因此,若采用目前最广泛使用的草地面积(331×104 km2),那么中国草地生态系统碳库约为29.1 Pg C(1 Pg=1×1015g),其中96.6%的碳储存于土壤有机质中。2)文献报道的近20 a中国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方向和变化量均存在差异。按照最新的估算,中国草地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库在过去20 a里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即中国草地生态系统处于中性碳汇状态。3)中国草地生物量的时空变异与降水量的变化关系密切。土壤有机碳库的空间变异主要受与降水量密切相关的土壤水分的影响,但土壤质地等因素也起一定作用。此外,放牧与围封等人类活动将对草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库及其动态变化产生强烈影响。

温带草地;高寒草地;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库;气候变化;碳汇;土壤质地

来源出版物: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7): 566-576

入选年份:2013

下一代测序技术:技术回顾与展望

周晓光,任鲁风,李运涛,等

在过去的30年中,作为最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手段之一,DNA测序技术的数据产出能力呈指数增长,而且这一技术本身也演变成为一个面向工程学和物理学的新技术领域。本文分析了下一代测序仪的技术特点,并对其未来的发展以及应用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预期在刚刚出现的技术中,有些技术假以时日能够发展成熟,实现1000美元基因组和100美元基因组的目标。同时建议中国科学家在这场对科学研究以及社会医疗保健体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的运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基因组学;DNA测序;下一代测序技术;测序仪

来源出版物: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0, 40(1): 23-37

入选年份:2013

斑点叉尾鮰和杂交鲟幼鱼昼夜摄食节律和胃肠排空时间的研究

董桂芳,杨严鸥,陈路,等

采用一次饱食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作为一个处理组,每天每个处理组饱食投喂一次)和分段式连续投喂(将一昼夜分为8个时间段,每天每个实验缸连续投喂8次)两种方法研究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昼夜摄食节律,同时研究它们在摄食后24 h内胃和全肠的排空时间。结果显示,在两种投喂方式下,斑点叉尾均表现出24 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两个日摄食率高峰值均出现在06︰00和18︰00(P<0.05)。杂交鲟在一次饱食投喂下表现出 24 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05︰00,在分段式连续投喂时表现出48 h一周期的摄食节律,高峰值分别出现在11︰00、17︰00和36︰00。在摄食后1~9 h内,斑点叉尾的胃内含物比率急剧降低(P<0.05),并在24 h时出现极低值(P<0.05),而1~9 h内全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在9 h时达到最大(P<0.05),在24 h出现极低值(P<0.05)。在摄食后1~7 h内,杂交鲟的胃内含物比率迅速下降(P<0.05),在24 h时出现极低值(P<0.05),1~7 h内肠内含物比率迅速升高(P<0.05),24 h时呈现极低值(P<0.05)。结果表明,两种实验鱼表现出不同的昼夜摄食节律,该节律受各自胃肠排空时间的影响,也受投喂时间的影响。研究建议,在斑点叉尾和杂交鲟幼鱼的养殖中宜在光线较弱的清晨(05︰00~06︰00)和黄昏(17︰00~18︰00)进行投喂。

昼夜摄食节律;胃肠排空时间;一次饱食投喂;分段式连续投喂;斑点叉尾;杂交鲟

来源出版物:水生生物学报, 2013, 37(5): 876-884

入选年份:2013

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修复中脑gdnf和nos基因的表达

谢琳,房萍,林金飞,等

成年斑马鱼(Danio rerio)具有很强的脊髓损伤后自主修复的能力,但目前其机制不明。为了研究斑马鱼中脑组织对脊髓再生的影响,文章应用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 PCR方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了斑马鱼脑中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基因在脊髓损伤后4 h、12 h、6 d、11 d的表达情况,展示了这两种基因在斑马鱼脑内不同核团的动态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成年斑马鱼脊髓损伤后,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损伤急性期(4 h、12 h)和神经修复期(6 d、11 d)于斑马鱼脑内呈现显著性升高(P<0.05),而一氧化氮合酶基因nos的表达于损伤急性期显著性升高(P<0.05),随后下降,并在修复期(11 d)显著降低(P<0.05)。这表明,脊髓损伤后,高表达gdnf基因同时低表达nos基因的脑环境给脊髓损伤提供了良好的神经再生微环境,从而可能促进轴突的再生长及运动能力的恢复。

脊髓损伤;神经修复;斑马鱼;gdnf;nos

来源出版物:遗传, 2013, 35(4): 495―501

入选年份:2013

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探寻高原环境对Artemia tibetiana和A. urmiana卤虫种线粒体基因的影响

张航晓,罗奇斌,孙婧,等

卤虫(Artemia)属甲壳纲无背甲目,生活于高盐环境中,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均有分布,在适应不同环境需求的过程中形成了遗传的多样性。为研究卤虫表型的可塑性,本研究对2个来自青藏高原的A. tibetiana和1个来自伊朗乌尔米耶湖的A. urmiana的线粒体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将获得的3个序列信息与另一低海拔平原上的卤虫种A. franciscana进行比较分析。在线粒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序列比对中发现:A. franciscana和 A. tibetiana/A. urmiana组间atp8基因的Ka/Ks值最高,而A. tibetiana和A. urmiana组间,atp6基因的Ka/Ks值最高。鉴于A. tibetiana和A. urmiana遗传距离较近,但分别分布于高海拔和低海拔,环境差异显著,提示在高原环境适应过程中 atp6基因可能受到强的选择压力。在D-loop区鉴别到2个延长终止相关的序列(ETASs)和3个保守序列块(CSBs),猜测D-loop或者呼吸链亚基的序列变化,可单独或共作用促进卤虫适应不同海拔环境。

线粒体基因组;Artemia tibetiana;序列变化;高原物种

来源出版物: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3, 43(4): 319-331

入选年份:2013

猜你喜欢
基因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Frog whisperer
吃多吃少或与基因有关
『南橘北枳』辨基因
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 09:36:20
红的基因 绿的本色
中华诗词(2020年8期)2020-02-06 09:26:54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奥秘(2019年8期)2019-08-28 01:47:05
Genome and healthcare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1
基因事件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