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徐丽,邵祝军,高源,等
生物医学工程学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监测
徐丽,邵祝军,高源,等
目的:对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4—2005年度(2004年10月—2005年9月)、2005—2006年度(2005年10月—2006年9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原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血清群分布及变迁趋势,C群Nm菌株的分布特征和Nm菌株的耐药性。方法:2004—2005、2005—2006年度共收集送检菌株1125株,均进行复核鉴定、血清分群和药物敏感性检测。结果:1125株送检菌株中,经鉴定Nm菌株为892株,菌株送检有效存活率为79.29%。2004—2005年度有效存活572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26.0%,B群28.6%,C群14.9%,其它血清群11.0%;2005—2006年度有效存活325株的血清群构成为:A群33.1%,B群14.3%,C群26.3%,其它群4.8%。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分离到C群Nm菌株,其中15个省发现C群流脑病例。A群和C群Nm菌株表现出不同的抗生素敏感性。结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工作,提高Nm监测中有效菌株的数量,密切关注C群流脑扩散趋势,及时监测Nm菌株的耐药性特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原学;血清群;监测
来源出版物: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3): 197-199
入选年份:2012
中国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李艺星,尹遵栋,李军宏,等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4—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 2004—2006年乙脑网络直报疫情信息。结果:2006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有所上升,略高于2004年、2005年,三年乙脑病例主要分布在贵州、四川、河南、云南、重庆等省(直辖市);主要集中于<15岁儿童,但≥40岁病例所占比例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出现发病年龄后移的趋势,≥40岁病例构成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与2004年、2005年相比,各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均有所上升,但仍以小年龄组增加幅度较大。2006年≥40岁病例占总死亡病例构成和病死率明显高于 2004、2005年。结论:乙脑的预防控制策略是采取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措施,从而降低发病率,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开展乙脑流行病学与病原学监测和相关生态学研究,探讨乙脑发病年龄变化、病死率增高等的原因。
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
来源出版物: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6): 528-532
入选年份:2012
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现场流行病学保护效果研究(Ⅱ)
宋立志,陈海平,沈心亮,等
目的:评价长春祈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cella Attenuated Live Vaccine,Freeze-dried;VarV-Fd)的安全性及流行病学效果。方法:选择未患过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无接种禁忌证,过去未接种过水痘、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且近一个月内未接种过其他预防性生物制品,年龄在3~6岁的托幼机构儿童和年龄在7~9岁在校小学生5192人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原则,将入选的观察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2593人接种VarV-Fd,对照组2599人接种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结果:经追踪随访,试验组水痘发病率为 2.70‰,对照组为 14.24‰,经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rV-Fd的保护率为 81.04%,95%可信区间为65.75%~96.33%。结论:长春祈健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VarV-Fd具有良好流行病学保护效果。
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疫苗效果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 17(1): 7-9
入选年份:2013
全国2005—200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分析
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5—2009年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MV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国截至2009年3月15日报告的2005—2009年MV 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5—2009年MV AEFI报告发生率为20.11/100万,其中男性11.13/100万,女性8.97/100万;MV AEFI主要发生在<1岁婴儿,报告发生率为8.50/100万。MV不良反应中,一般反应报告发生率为12.28/100万,异常反应报告发生率为5.93/100万;主要临床损害分别为中度发热(腋温37.6~38.5℃,4.98/100万)、重度发热(腋温≥38.6℃,4.11/100万)、过敏性皮疹(4.60/100万)及过敏性紫癜(0.39/100万)。MV不良反应主要集中在第一剂次和接种后≤1 d,部分MV批号存在聚集性反应,主要是发热和过敏性皮疹。结论:MV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和聚集性反应以发热和过敏反应为主;需进一步加强MV,尤其是强化免疫期间AEFI监测。
麻疹减毒活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0, 16(4): 310-316,339
入选年份:2013
全国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武文娣,刘大卫,李克莉,等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9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预防接种安全性。方法:通过全国AEFI监测系统,收集全国截至2010年3月15日报告的2009年AEFI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 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年全国 AEFI监测系统共收到42855例个案,其中≤1岁占62.73%,男女性别比为1.27∶1,集中在3~6月份和11~12月份。AEFI以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疫苗和第1剂接种为主;一般反应占80.77%,其中78.64%发生在接种后≤1 d;异常反应占13.53%,以过敏反应和无菌性脓肿为主,59.17%发生在接种后≤1 d。估算全国NIP疫苗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为0.02/100万~27.55/100万。41936例(97.86%)病例治愈或好转;88例(0.21%)死亡,其中异常反应11例(12.50%);40例(0.09%)有后遗症,其中异常反应19例(47.50%)。全国1678个县(区、市、旗)有AEFI数据报告,48 h内报告率为90.98%,48 h 内调查率为98.57%。结论:全国AEFI监测的敏感性尚需提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差异较大。AEFI常发生在小年龄儿童、NIP疫苗、第1剂次、接种后2 d内,为监测重点;NIP疫苗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均在预期发生范围内。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1, 17(2): 99-108
入选年份:2013
全国2007—2008年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分析
武文娣,刘大卫,吴冰冰,等
目的:分析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的发生特征,评价 AEFI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国家免疫规划(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疫苗的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方法:通过中国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和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国截止2009年3月25日报告的2007—2008年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7—2008年报告AEFI 32120例,其中95.02%来自10个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32120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41∶1,≤1岁儿童占77.53%,集中发生在4~10月。发生AEFI前三位的疫苗为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第1~2剂次发生的占65.86%,接种≤1 d发生的占75.05%。10个试点省 NIP疫苗估算报告发生率在7.99/100~322.77/100万剂。AEFI分类诊断中,一般反应占79.93%,异常反应占14.65%,其他<5%。临床损害前三位为过敏反应、无菌性脓肿、BCG接种异常反应。91.2%的病例治愈或好转,仅 1.93%的人住院,2/3的人住院时间≤10 d。结论:总体上,全国AEFI监测的完整性和敏感性比 2005—2006年有所提高,但仍需提高监测质量。AEFI主要发生的疫苗为NIP疫苗,尤其是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新增疫苗;AEFI集中在小年龄组、首剂接种以及接种早期。试点监测显示,NIP疫苗安全性和预防接种服务质量良好。
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9, 15(6): 481-490
入选年份:2013
肠道病毒71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现况
檀晓娟,许文波
目的:肠道病毒71(Enterovirus 71,EV71)是导致婴幼儿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可引起多种疾病,具有较广的疾病谱。EV71可引起大规模的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爆发,也可引起脑干脑炎等神经系统感染,导致死亡。现对 EV71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和分析了EV71各种基因型/亚型毒株的进化史及进化地位,对国际上EV71各种基因型/亚型的流行现况进行了概括总结。
肠道病毒71型;分子流行病学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4): 361-367
入选年份:2013
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朱青,童亦兵,张大勇,等
目的:分析贵州省麻疹减毒活疫苗(MV)强化免疫效果,探讨加速控制麻疹策略。方法:综合分析强化免疫接种率、人群抗体水平和麻疹监测系统资料。结果:MV强化免疫共接种目标儿童8611528人,报告接种率和快速评估接种率均>95%,免疫后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几何平均滴度显著升高,麻疹发病率较强化免疫前下降98%。<5岁和<1岁病例构成比相对增加,2006年占总病例数的80.8%、37.0%,病例中81.9%无MV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报告病例中约1/3是风疹。结论:贵州省MV强化免疫效果显著,高质量强化免疫是迅速控制麻疹流行、降低麻疹发病率的重要措施。为保持MV强化免疫取得的成果,必须提高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使漏种儿童得到补种,同时在强化免疫后3~4年考虑开展MV后续免疫。
麻疹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1): 23-26
入选年份:2013
中国2005—2007年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分析
崔富强,王富珍,郑徽,等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报告发病持续上升的原因,提出控制建议。方法:对中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乙肝病例、乙肝病例报告质量调查、乙肝监测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中国乙肝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 2005—2007年报告乙肝病例中以慢性乙肝(占 35.75%~46.73%)和未分类(占54.29%~44.57%)为主,急性乙肝占报告乙肝病例的9.96%~8.70%,发病率未见上升(7.52/10万~7.74/10万)。基层单位乙肝实验室诊断能力不足,医务人员对报告标准掌握不一。结论:中国乙肝报告发病率高的原因与乙肝病例诊断,急、慢性乙肝合并报告和慢性病例重复报告有关。对急性病毒性肝炎开展实验室诊断非常必要。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5): 413-417
入选年份:2013
中国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消除麻疹措施分析
马超,罗会明,安志杰,等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2006—2007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控制措施,为消除麻疹采取针对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麻疹发病及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在 2005年全国麻疹发病大幅回升后,2006年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07年报告发病率为8.29/10万,较2006年有所上升。部分西部省采取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vaccine,Live;MV)强化免疫和加强常规免疫接种管理,麻疹发病有所减少,其中部分省 2007年底疫情有所反弹,而西南地区和流动人口较多的东部地区发病有所增多或持续居高不下。总体仍呈以小年龄组人群发病为主的模式,<15岁病例分别占2006、2007年总病例数的69.92%、73.69%,<1岁病例分别占26.22%、24.70%;流动人口发病均占30%左右。结论:MV常规免疫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不高,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提高易感人群MV免疫覆盖率,加强麻疹监测,控制医院内感染,适时开展高质量的MV强化免疫,是控制、消除麻疹的有效手段。
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消除;措施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3): 208-213
入选年份:2013
山东省2007年肠道病毒71型基因特征分析
檀晓娟,李崇山,纪峰,等
目的:阐明引起山东省2007年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 71型(Enterovirus 71,EV71)基因特征。方法:对从山东省2007年HFMD患者分离到的EV71,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进行VP1编码区基因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从山东省 2007年HFMD患者标本中共分离到50株E71。根据VP1部分基因核苷酸序列与 EV71其它基因型和亚型参考株建立亲缘性关系树,50株病毒与C4亚型代表株聚为一簇。对其中的 17个代表株进行VP1编码基因全序列测定,根据 VP1全基因序列构建亲缘性关系树,17个代表株与C4亚型仍然聚为一簇,与 C4亚型代表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3%~93.8%。结论:引起山东省2007年HFMD的EV71均为C4亚型,但与中国大陆以往分离的C4亚型毒株有较大差异,提示C4亚型毒株在中国大陆传播了较长时间,有多个不同分支的C4亚型毒株曾在中国大陆流行。应加强对引起HFMD的EV71作分子流行病学监测,阐明现阶段流行的EV71基因型别和基因特征。
肠道病毒71型;基因型;分子流行病学
来源出版物:中国疫苗和免疫, 2008, 14(2): 112-117
入选年份: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