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 苏州 215006)
关注转型变革中的热点和亮点
——《苏州日报》对新常态下“三农”题材的挖掘
□王莉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江苏苏州215006)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一直是农村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昔日的农业、农村、农民已发生了变化,经济发达的苏州,农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种巨变不仅是地形地貌等客观环境的翻天覆地,更包含了农民从生产、生活方式到思想精神的转型变革。
每一次社会经济的转型变革也是一次新闻的大喷发。《苏州日报》关注新常态下苏州农村的这次转型变革,“三农”报道跳出了种植、养殖多了还是少了的传统题材,把视角转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苏州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农村居住方式的变化、农村文化传承的变化、农村生态环境的变化等“三农”题材中的新热点、新亮点,反映苏州农村现代化的主导趋势,同时,理性关注转型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矛盾,并提出警示。
苏州农村的变迁,是一条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之路。这样的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苏州日报》追踪改革创新的步伐,捕捉在创新变革中出现的新鲜事,尤其关注农民增收这个时代命题。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是苏州农村的一个创新之举。2001年,苏州尝试成立了首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这种以集体土地、集体资产为纽带的农民经济联合体,实现了土地、资产等集体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如今苏州九成以上的农民都成了股民,家家有股份,户户成股东,年年有分红,股份合作经济成了农民特别是进城农民的“贴肉布衫”、强大后盾。《苏州日报》长期关注这一变革和创新,对热点新闻进行跟踪报道,例如,消息《三大合作社去年分红4500万》、通讯《“城关镇”如何“再城市化”?》、言论《农民钱袋子鼓起来,村级集体经济是块“压舱石”》,这些新闻由点到面,全方位、多角度开掘和剖析了股份合作经济的做法和效果。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成为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中引人注目的“苏州模式”。
农村股份合作经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初创时期,苏州农村股份合作经济这种模式收入基本来自于物业租赁,发展方式比较单一,如何解决“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问题?2016年2月19日《苏州日报》A1版刊登了消息《进城掘金10年,资产扩张26倍》,“苏州元联置业有限公司创办十年,4万多失地农民抱团进城掘金,业务涵盖专业市场、绿化工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十年间资产扩张了26.7倍。41945名失地农民喜获1.47亿元分红的同时,手中的股本金增长了5倍,还贡献了2亿多元税收……”合作经济组织联合发展、抱团发展、走出去发展,苏州农村集体经济迎来了转型、发展的新契机,集体资产实现了新扩张,农民收入有了新的增长点,新闻再次让关注“三农”的人们眼睛一亮,看到了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的巨大潜力。
过去,年轻人纷纷逃离农村到城里打工“淘金”,苏州农村因此出现过“空心村”现象,而今这种现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2015年8月18日《苏州日报》A3版刊发了通讯《汪江银:跟着老婆回村做电商》,讲的是一对在城里工作的“80后”小夫妻,放弃城市生活,回到老家太湖西山岛开网店,通过互联网销售当地的茶叶、枇杷、杨梅、白果、栗子等农副产品,不仅实现了农副产品的自产自销,还帮助了村民销售。
近年,像汪江银夫妇一样放弃城市生活,重回“农门”的年轻人在苏州农村越来越多,他们利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理念、新的营销方式、新的社会资本,对“三农”介入和渗透,不仅解决了农副产品卖难问题,还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带动并辐射了当地的农民增收。
休闲农业、职业农民、互联网+农业,都是伴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涌现出来的新鲜事,也是近年《苏州日报》“三农”报道关注的重点,张家港的吴健,感到“农业的空间很大”,创办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依托农机玩转种田全产业链;高新区通安的朱小男、朱小东父子,开办家庭农场,在浓浓亲情中传承种田事业;昆山公务员顾炎辞职做互联网“农人”,看准的是农业发展的远大前途……2015年夏天《苏州日报》的系列报道“对话苏州新农民”,聚焦了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这些新农民的创业故事,反映了身处变革中苏州农村正在发生的新变化、新现象,而其蕴藏的新闻价值是,人们从这些新农民身上,看到了苏州农村正在崛起的新生力量,折射出的是苏州未来农业的魅力和发展趋势。报道获得了2015年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二等奖。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苏州“三农”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和经验,但在不断的创新与变革中,也曝露出了一些新问题,面临一些新挑战。在这种时候,媒体除了要发现热点和亮点,也要直面矛盾,理性分析,挖掘破解问题的良策。作为地方主流媒体,《苏州日报》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目前“三农”面临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剖析,理性思考。
城乡发展一体化,农村的物质进步固然巨大,而社会关系的变化则更为深刻。为了用新闻作品来反映这一社会变化,2012年7月26日《苏州日报》刊发的《行走村落归来的思考》,对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农村从自然村落到集居社区后进行思考,提出了城乡发展一体化中面临的问题:“从农民变市民,是农村巨变的一个显要标志,而农民进城背后,则是社会管理方式面临的全新考验。”该新闻获得了当年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
年轻人开始重回“农门”,但有一个现象不能忽视,农业的人工成本、生产成本的上升,直接挤压农业效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田的积极性,这也是目前农业难以吸引更多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原因。2015年8月31日A1版《苏州日报》刊发《新农民新力量新希望》,文中提出了目前“三农”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农业兼业化现象凸现,谁来种田、如何种田、农业现代化依靠谁?”“农业生产中的肥药、农机费、油费等物化成本都在涨价,农业效益的增长比不上生产成本的上涨速度,”“一些专业合作社、合作农场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融资是放在面前的拦路虎,如何突破融资瓶颈?”这些既是种田人的忧患,也有“三农”从业人员的思考,是制约“三农”健康发展的瓶颈,报道见报后引起了各界高度关注,时任市委副书记专门到《苏州日报》进行专题调研,听取相关汇报,希望党报继续为“三农”健康发展鼓与呼,为苏州农村改革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