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稆
(文山日报社,云南 文山 663000)
思想有高度作品有温度
——对做好“三农”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曾稆
(文山日报社,云南文山663000)
中央自2004年至今连续13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农民发展为主题的一号文件,表明了“三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党和政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进入“十三五”,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三农”工作显得越发重要。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党报肩负着挖掘报道典型、营造良好舆论,促进“三农”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使命。结合自己所处的边疆民族地区实际以及采访报道经历,下面笔者就如何做好“三农”新闻报道工作谈一点体会及认识。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土地承包以来,我国农村与各行各业一样,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经历了许多变化。也正因为变化发展如此激烈,中央才连续十多年发布一号文件,对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建设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等工作及时进行指导引领。与此相呼应,从省级到市级到县级,全国各地也出台了许多相配套的政策,对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推动“三农”发展进行安排部署。作为负责“三农”工作宣传报道的记者,必须及时学习掌握这些文件政策,心中有数,才能找准“三农”工作宣传报道的主题。思想有高度,才能写出有温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
近几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加大石漠化地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推进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重大主题,笔者一方面注意加强相关政策学习,一方面努力收集掌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相关情况。在得知文山州遭遇百年大旱,许多地区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但西畴县通过多年来实施“生态西畴”建设,全县植被得以恢复,地表水量蒸发减少,各地下水源点的水量保持稳定,有的甚至有了增加,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得以保障这一信息后,笔者及时与西畴县委宣传部联系,并深入该县进行了实地采访,写出了《让树扎根石头旮旯 让水深蕴石漠山地——西畴抓生态建设涵养水源抵御旱灾采访见闻》一稿。稿件主题重大,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见报后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2011年度文山日报社好新闻一等奖、云南报协好新闻二等奖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深入“三农”一线捧出带露鲜花
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施产权抵押、发展农业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帮扶农民奔小康。近些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实实在在地加大了“三农”工作的力度。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各地农村均结合实际,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抓经济发展、促增收致富、全面脱贫奔小康等活动。可以说,时下的“三农”工作是火热的,从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例及典型人物,也是实在具体的。记者只有真正做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努力深入“三农”工作的火热一线,切身感受农业、农村、农民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才能从中发现新闻、写好新闻,把带露的鲜花呈现给读者。
2012年初,笔者所在的文山州结合州情实际,组织实施了“三农”发展大规划工作。州委、州政府举全州之力,在对文山“三农”基础情况进行仔细全面的调查摸底基础上,提出了规划到县到乡、到村到户的“三农”工作方案。一年多过去,全州“三农”发展大规划实施得怎么样?做了哪些工作?有没有什么效果?笔者为此深入麻栗坡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采访。在采访中,笔者到部门、下乡镇、进农家、看基地,采访了代理县长、农科局长、富裕农民、贫困农户、农业龙头企业主等众多对象,实地采访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流转土地、“三权三证”质押融资等,最终写成了《山间沟壑绘蓝图、用心用情富农民——麻栗坡县“三农”发展大规划工作扫描》系列报道。由于采访深入、表述细腻、内容客观真实并富有感染力,解开了部分干部群众对实施“三农”发展大规划的疑虑,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化,同样赋予了“三农”工作许多的新闻兴奋点。在学习掌握“三农”发展政策、深入基层采访工作中,如果我们能时时留意、处处用心,就能发现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闻兴奋点,讲好“三农”发展的精彩故事,提升新闻报道的温度和品质,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
在2011年到西畴县采访该县抓生态建设涵养水源抵御旱灾过程中,记者在西畴县的村级公路上来来回回,发现该县的村级公路大都修成了弹石路、水泥路,与文山州其他县市相比,农村群众出行便利。作为文山州一个石漠化较严重、经济发展条件相对较差的县,为什么农村通行条件反而比其他县市要好?有比较、有疑问就有新闻线索,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驱车跑了蚌谷乡干海子、海子坝、白石岩等几个村的村级公路,并采访了乡村干部与农民群众,写下了《畴阳深入幸福路》的新闻报道。由于新闻抓得准,手法新颖、报道鲜活,该作品获得了文山日报社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和云南新闻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