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虚华浮云梦,只怨生却百姓家——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虚与实

2016-02-13 18:04:56张晓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王琦瑶长恨歌王安忆

张晓霞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 银川 750105)

沉醉虚华浮云梦,只怨生却百姓家——论王安忆《长恨歌》中的虚与实

张晓霞

(银川能源学院,宁夏 银川 750105)

王安忆的《长恨歌》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她用平淡、冷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20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人和城市的变迁。虽然故事的主人公只有一个王琦瑶,但是我们透过她的故事,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影子。城市,不再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它有着自己的独立性。在这部小说中,城即是人,人即是城。作者通过人物、空间和时间的虚实交融,构建了一个心灵世界。

《长恨歌》;王琦瑶;上海;虚与实

《长恨歌》是王安忆目前为止最好的小说。这部作品创作于1995年,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对于这部小说,李欧梵先生曾说:“王安忆的《长恨歌》描写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将这座城市写成一个在历史研究或个人经验上很难感受到的一种视野。这样的大手笔,在目前小说界是非常罕见的,它可说是一部史诗。”人即是城,城即是人。王安忆用细腻冷峻的笔触,通过人物、空间和时间的虚实交融,在生活细节中为我们展现了20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人和城市的变迁。

一、人物的虚与实:三小姐与王琦瑶

本是小户人家女儿的王琦瑶,在上海小姐的选拔中被评为“三小姐”。她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为人内敛,如果按照真实的发展轨迹,她是不会虚化为三小姐的。王琦瑶的梦起因于她的美,早在初中时候,她就懂得自己的美,穿着得体的衣服,这足以让她在同龄中表现出谦逊却有优势的美。每天早上,提着花书包上学,哼唱“四季调”,结伴看费雯丽电影,这些是王琦瑶们做的事。在小说开篇,王琦瑶就已不是个例,她被作者符号化。这些女孩们身上有着极为相通的特点与气质,此时的王琦瑶便被赋予了很大的象征意义。她代表着一个群体,也反映着一种共通性的心理。

吴佩珍是王琦瑶非常要好的朋友,她把去片厂之事当做礼物送给王琦瑶。似乎对于一个普通女孩来讲,这样的开头已经预示了虚无的结局。当王琦瑶看到一个演员扮演死去的女人的场景时,感到起腻的熟,这一片段也暗示了她的终结。王琦瑶想要成名的欲望随着去片厂次数增多而一点点燃烧起来,终有一天,她也被导演选中试镜却失误。导演意识到,王琦瑶的美是家常的。为了补偿,导演请摄影师给王琦瑶拍了一些生活照,其中一张用在《上海生活》的封面上,题名“沪上淑媛”。

为王琦瑶拍照的程先生发现了她的美,建议她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这个建议触动了她那颗想成名的心,蒋丽莉母女也全力帮助。起初,她并没有真的用心参加选举。进了复赛,她算是没辜负大家的期望与努力。但是,在报纸上看到自己的特写,旁边是上海小姐的配文时,她感觉到事情进展得顺利,也真的对于竞选有了奢望。王琦瑶虽然心很高,但她是个聪明人,即便有着不切实际的联想,却也明白要把握住眼前的一点。在导演来劝她不要参加上海小姐复选时,他的意见却如风过耳。虽说王琦瑶自己说不是有心去争,可是从参赛那天起,并没有谁强迫她的,她内心里还是很愿意的。王琦瑶在决赛这天,过足了时尚的瘾,最终获得第三名,俗称三小姐。这个称号有着象征意蕴,它将外面的风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正如杰姆逊所说的:“形象具有象征性,并不完全等于物质意义上的形象。”至此,真实的王琦瑶消失了,生活着的是有着神秘光环的三小姐。她生来并不具有三小姐的妩媚与风情,这些也不是她从学校里学来的,现有的这些全都来自于她对三小姐的身份认同。

二、空间的虚与实:繁华世界与现实生活

在小说的主人公王琦瑶出场之前,王安忆不惜笔墨,用四节的篇幅来写上海——这个虚与实的空间维度。文学家在寻找城市的心理表达式,在这部小说中,人即是城,城即是人。一旦城市被定义,城市人同时也就被分裂成了两部分。世俗部分生活在物质城市中,享受着城市所提供的种种便利;精神部分则生活在城市镜像里,并通过镜像寻找可能并不存在的自我。物质城市消失在欲望的海洋里,城市镜像则生存在视觉与心理共同构成的虚拟世界中。人们所沉醉的繁华上海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影子,这座城市的镜像是构建在人们心理的世界。上海三小姐甘心做李主任的“金丝雀”,住进闹中取静的爱丽丝公寓。王琦瑶热爱上海这座城市,可她爱的是让她出名的繁华,并非真正的上海。“上海这座城市的繁华起码有一半是靠了她们的名利心。”王安忆曾说过:“要写上海,最好的代表是女性,不管有多么大的委屈,上海也给了她们好舞台,让她们伸展身手。”王琦瑶享受着现实生活带给她的物质好处,迷恋着让她由弄堂女儿一夜成名的繁华上海。爱丽丝公寓里度过的时光,是王琦瑶女人生涯中短暂虚幻的物质巅峰。

在李主任遇难后,王琦瑶回到邬桥外婆家,这是整部小说故事情节唯一没有发生在上海的一段。在邬桥这样的水乡里,王琦瑶却找不到自己,“上海真是不可思议,它的辉煌叫人一生难忘,什么都过去了,化泥化灰,化成爬墙虎,那辉煌的光却在照耀。这照耀辐射广大,穿透一切。从来没有它,倒也无所谓,曾经有过,便再也放不下了。”王琦瑶怀念和喜爱的终究是上海的虚幻景象,曾经沧海的她还是回到了上海,住进平安里,却成了异类的存在,活在以前年代里的上海,与现实隔绝。作者虽在上海这座城市的变迁过程中,没有提及重大的历史事件,但是在王琦瑶这个小人物的人生经历中,却时时刻刻影射着历史背景。现实的上海并不是王琦瑶喜欢的,她爱的依然是那个给她三小姐光环的繁华世界。

三、时间的虚与实:风艳传奇与历史本真

王琦瑶将真实褪去,虽然后来住在平安里靠给别人打针为生,但她依然戴着上海三小姐的光环,活在旧上海这个幻城中。她的一举一动已经成了旧上海的一种活的标志,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昔日的繁华。时间流逝,那段过往经过反反复复的回忆变成了一段风艳传奇,与历史本真慢慢偏离。在得知王琦瑶住进爱丽丝公寓后,蒋丽莉母亲曾说过:“这样出身的女孩子,不见世面还好;见过世面的就只有走这条路了。”这话说得虽有成见,但也不无道理。昔日的辉煌一直笼罩着她,让她辨不清方向。斯图亚特·霍尔曾说过:“过去不仅仅是我们发言的位置,也是我们赖以说话不可或缺的凭借。”在历史动荡的年代,王琦瑶和康明逊这样的人,要想取得发言权,就得怀旧。然而,过去经过一次次回忆,也已失去其本真面目。康明逊生长于一个旧式家庭夹缝中,自己的生活尚且身不由已,他和严师母就像前朝遗老一样,这正符合了王琦瑶怀旧的心理。她在康明逊眼中始终罩着上海三小姐的光环。王琦瑶明知与生在正宗家庭的康明逊没有未来,还要与他藏猫猫似的恋爱。

薇薇的女朋友张永红也是一个怀旧派,在她身上王琦瑶仿佛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张永红十分羡慕当年王琦瑶的辉煌,她能欣赏王琦瑶的美,两人就像知己一样,王琦瑶与张永红的忘年交是建立在对时尚的热衷基础上的。王琦瑶在舞会中最奈得住寂寞,也是以她曾经的辉煌为基础的。

老克腊,这个20世纪80年代的摩登青年,固守上海旧时尚。老克腊爱的是上海三小姐,爱的是那个年代的繁华,而王琦瑶正是在他面前的反映昔日上海光辉的活的标志物。老克腊与王琦瑶谈了一场忘年恋,过去不断地被回忆,已经发生变形,老克腊眼前的也只是上海三小姐。但是,当王琦瑶和他真正开始恋爱时,她把自己的事情一件件讲给他听,他就感到莫名的恐惧。直到王琦瑶把一盒金条拿给他,要他多陪自己几年时,老克腊终于看清了真实的情况。“没赶上那如锦如绣的高潮,却赶上了一个结局。”平时怀念旧时光,可当这旧的一切真的来了的时候,他看清了现实,却感到了可怕。

长脚不同于这些怀旧的人,他一切向前看,觉得只有前面的东西最好。长脚亲手扼杀了这个旧时代的代表,结束了这一时代,他走这条路,是为了混得更好。长脚是个现实的人,他清醒地看到现实的一切。

王安忆运用全知叙事视角,冷静地写出王琦瑶在上海度过的一生。作者用虚实交融的手法,在现实中表达虚构,从而构建一个心灵世界。正如王安忆自己所说的:“小说的目的是要以语言为材料去建设一个心灵世界,这个世界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世界不同,它有着自己独立的逻辑、原则、源头和归宿,它的一切都是非现实性的,却又是合理的。”

[1]李欧梵.上海摩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安忆.长恨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杨小彦.城市镜像:一种物质·视觉·心理相互置换的过程[J].博览群书,2005(3).

[5]王安忆.《人世的沉浮》跋[M].上海: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

[6]李有成.《唐老亚》中的记忆政治[A].单德兴,何文敬编.文化属性与华裔美国文学[M].台北: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4.

[7]王安忆.重建象牙塔[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

[8]周明鹃.都市女性的镜像式生存——王安忆《长恨歌》的别一种解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9]刘阳扬.上海往事与当代寓言——《长恨歌》中的现实与虚构[J].扬子江评论,2011(1).

[10]朱晓婵.《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解析[J].文学教育(上半月),2007(9).

[11]马超.都市里的民间形态——王安忆《长恨歌》漫议[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1).

[12]邱兴宇.繁华而虚幻的梦的破灭——王安忆《长恨歌》的主题内涵[J].山花,2012(6).

[13]王雅静.解读《长恨歌》中上海文化的世俗性与阴柔性[J].神州,2012(25).

[14]刘福珍.《长恨歌》的精神分析式解读[J].世界家苑,2011(3).

[15]杜学霞.论王安忆《长恨歌》的艺术表现[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16]张淑云.凄婉缠绵长恨歌——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三种解读[J].柳州师专学报,2005(4).

[17]肖俊敏.从《长恨歌》看王安忆笔下的人与城[J].文学教育,2011(9).

[18]毛文涛.王安忆《长恨歌》中王琦瑶形象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9]赖雅琴.消费主义的造化——《长恨歌》中叹王琦瑶[J].群文天地,2012(3).

[20]崔志远.寻找上海——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21]罗岗.寻找消失的记忆——对王安忆《长恨歌》的一种疏解[J].当代作家评论,1996(5).

[22]郎晓琳.一个女人,一座城市——解读王安忆的《长恨歌》[J].青年文学家,2011(10).

[23]章凡.长恨城池——浅析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双重”城市意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2(3).

I206

A

1673-0046(2016)8-0193-02

猜你喜欢
王琦瑶长恨歌王安忆
中秋
以悲喜剧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悲剧诗《长恨歌》与喜剧《无事生非》的对比分析
长恨歌
——笔画设计
悲剧与救赎——谈王安忆“三恋”中的女性救赎之路
此恨绵绵无绝期
沪上淑媛
速读·中旬(2019年5期)2019-06-03 04:15:17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王安忆小说病象报告
文学自由谈(2016年3期)2016-06-15 13:00:50
说不尽的王安忆
小说月刊(2015年5期)2015-04-19 07:29:19
兰峪水,长恨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