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仓龙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关键途径探讨——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赵仓龙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之间存在诸多方面的联系、融合,为实现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建设与航运企业文化建设融合提供了理论和实际工作的依据。同时,高职航海类专业教育必须贴近企业、贴近社会,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本文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为例,分析我院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途径中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做法——“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高职航海类;文化;双向四段;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航海技术专业3年教育是海员就业预备期教育。这种海员精准就业定位要求航海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航海教育要更贴近航运实际、贴近航运企业要求,能够迅速精准地适应航运企业的管理需求,即高职航海类毕业生能够实现零距离就业。这是航运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普遍要求,也符合企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一般要求。但事实上,大多数高职航海类毕业生在刚工作后,便表现出很不适应航运企业管理制度甚至被高要求的大型航运企业所淘汰。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是高职航海类院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进而将航运企业中的优秀文化等元素融合到高职航海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作为历史悠久的高职航海类院校,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也在努力寻找航运校企文化对接点,力求将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完美地有机融合到一起,进而建设具有面向企业、特色鲜明的航海校园文化,为培养具有高素质全球性的航海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航海环境,为实现航海类学生具有“零距离”上船就业做好充分岗前文化储备。
按照航海技术专业要求高的特点来探索真正符合国际海运业发展要求的高技术航海人才,航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目前各航海院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都在积极探索调整、创新航海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将航运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让学生感受到航运企业文化的特点,待毕业生工作之后进入航运公司能够“零距离”上岗。本文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航海类专业为例,分析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途径中最重要、最实用且非常成功的做法——高职航海类专业“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双向四段”工学结合模式针对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这样一所高职航海院校对航海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它是一种创新模式,即“南通航院←→船舶”之间双向交互实施四个阶段的课程教学。
第一阶段:航海专业学生入校后,首先在校内进行大学基本课程及航海专业部分课程(如航海学、航海气象、航海英语阅读等)的学习,培养学生基本的航海素质;并进行基本安全专项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获取国际海事组织(IMO)认可的《基本安全培训合格证书》,使学生具备上船学习与工作的资格。
第二阶段:基于“海上教学工厂”——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实习船平台,由学院具有海上大副或船长资历的老师带队指导,到教学实习船上进行航海专业课程理论与航海实践之间的比较学习,便于理解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海上教学工厂船舶实际航行操纵环境下的现场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现场环境下学习航海理论知识,在航海实践中掌握航海专业技能,进而能够初步掌握船舶操纵及船舶营运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第三阶段:海上实习的学生回到学校继续航海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学院配备了全任务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该模拟器具有动态声像功能的270°三维视景空间,使操船者具有身临其境的船舶操纵环境。学生在我院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进行模拟航行训练,因此,该模拟器的配备对我院在培养符合STCW78/10公约要求的高素质的航海人才和模拟仿真研究方面起了重大作用。该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操作能力以及需要通过国家海事局所组织的海船船员适任证书评估及考试为目标的教学任务。当学生获取了海船船员适任证书后,可以在学院每年举行的就业“双选会”结束后,按照有关航运企业的需求,定制体现个性化的课程,开展差异训练。
第四阶段:学生到签约的航运企业单位开始带薪顶岗实习,暂时未能签约的学生可以到学院的生产性教学船上顶岗实习。顶岗实习阶段需要完成毕业设计,交由专业老师评审合格后发放毕业证书。
“双向四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通过工学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从“以用促学”到“学以致用”的升华,与国内高职教育及学生培养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职业本位特征
该培养模式体现了为航运业输送合格的海船驾驶员的“职业本位”的特征,并兼顾了航海类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以专业职能的培养为支撑点,将专业知识模块化、专业技能模块化、业务训练情境化,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加强学生航海技能的培养。
(二)构建了“课程融通”的模块化渗透性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构建了“课程融通”的模块化渗透性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以海洋船舶操作驾驶员所需完成航行、货物装卸与积载、船舶安全操纵、船舶无线电通讯及职业安全、应急、保安、医护等基本职能模块化课程。同时以海船船员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递进性(海船船员基本技能→海船船员高级技能→适任驾驶员岗位技能→驾驶员适任岗位综合能力)优化模块化课程,形成了“课程融通”的模块化渗透性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各课程的独特作用,又特别注意与各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的交融与递进,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为航海类学生架构了一个独特的课程体系,满足航海类人才培养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构建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STCW78/10公约与规则及我国海事主管机关对海船船员具备专项技能的要求,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性教学实习船和顶岗实习船,确立了航海类专业人才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了专项实训、综合实训和航行实习等模块,形成了由实训、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不同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对课内实训、专项实训、课程设计、校外实习采取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学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机制和保障机制
1.形成了航海类专业突出的能力培养机制
我们构建的“课程融通”的模块化渗透性课程体系的每一个模块都对应一个或几个表明船员合格和适任的专业技能,把培养学生适于岗位的专业技能渗透到各个模块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海专业突出的能力培养机制。通过观察与访谈,实施该模块后学生的专业技能显著增强,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更好。
2.建立了航海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我们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培养的递进过程构建的“课程融通”的模块化渗透性课程体系,涵盖了从基本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渡,形成了航海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3.建立了航海专业人才实践能力资源保障机制
按照STCW78/10公约与规则及我国海事主管机关对海洋船舶驾驶员的适任要求,通过加强学院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海上教学工厂”的建设,目前我院配备的海上教学实习船舶共有3艘,船名分别为长阳门、长春门及海澜之舟,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学院航海类教师有了在教学期间到船上提高实践技能和锻炼的平台,为培养高职航海类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
(一)对照《STCW78/10公约》功能模块的要求,依据海洋船舶驾驶员特有的职业技能和国际化的人才素质要求,坚持以培养胜任职业岗位能力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学生进校对航海基础知识的学习、到海上教学船舶进行见习、回校后继续学习航海理论知识后进行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的考试、签订船舶公司上船定岗工作协议这四个阶段进行设置科学的模块化航海课程。
(二)进一步完善海上教学工厂——生产性教学船教学保障体系。建立一支基于海上教学工厂的教学与管理团队;设置与岸上理论学习相匹配的船上学习“模块化”课程,建立相应的教学模式;构建船上教学评价体系;协助建立船上学习的安全管理体系。
(三)建设基于生产性船舶的“课证融通”的模块化渗透型课程。真正做到融“证”入课、“课证融通”的模块化渗透型课程体系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完全融合。在生产性教学船实践学习后,航海类专业教学环境的职场化程度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以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下实施教学,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航海职业素养。
学院航海类专业在“双向四段”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指导下,航海类98%以上的毕业生获得三副适任证书和船舶无线电通用操作员证书,100%的毕业生获得值班水手适任证书。毕业生首次对口就业率在9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率95%以上。
[1]申高峰.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的融合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8):124-125.
[2]马云芹,滕雪松.航运企业文化与航海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J].航海教育研究,2013(1):100-102.
G718.5
A
1673-0046(2016)8-0124-02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高职航海类专业校园文化与航运企业文化融合途径研究》(编号:2015SJD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