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勇,陈富奋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运用社交媒体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研究
陈志勇,陈富奋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社交媒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具有传送迅捷、交互平等、嵌入多元、内容渗透的等思想政治教育特性。通过分析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技术运用较为被动、教导方式较为生硬、文化产品质量不高、资源整合有待提升等问题,提出“完善育人平台,清朗网络空间”、“坚持以生为本,创新育人模式”、“确保内容制胜,优化文化产品”、“注重资源整合,加强队伍建设”的思政育人路径。
社交媒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互联网的诞生和不断革新建构起了一个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网络空间,使活跃于此的研究生有了更多的文化选择,产生了不同的价值偏好。研究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又处在价值观逐步塑造定型的关键阶段,这使其成为当前国际文化竞争中“价值观渗透与反渗透”的主要争取和影响对象。要应对由网络技术革新和外部价值渗透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新变化、新技术有新认知和新应用。当前,社交媒体已成为网络信息的重要载体和传播通道,高校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其在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的积极作用。
社交媒体是互联网上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经验和观点的内容产生和交换平台,现阶段的形态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QQ等。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特性既体现在作为信息载体和传播通道的工具特性上,也体现在能呈现和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应用特性上。技术服务于价值,价值也可以引导技术,两者统一于彼此良性发展的需求之中,既可以利用技术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导向修正技术使用的方向。因此,社交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耦合递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社交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特性和应用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传送迅捷。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谁先占据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谁就获得了思想价值观念传递的优势。社交媒体上,即时讯息的传递是一点即达,依托移动终端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信息全覆盖,蕴含其中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得以迅捷传播。因此,依托社交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第一时间把握引导舆论和思潮的主动权。
二是交互平等。社交媒体具有“去中心化、平等化”等特点,用户使用门槛低。在社交平台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信息传播和发声的主体,在许多热点议题上,用户具有极大的参与热情。社交媒体平等互动的特性,有利于用户消除成见、敞开心胸,在参与互动和意见碰撞中激荡共鸣,最终得到对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认同,取得春风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是嵌入多元。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依托教师讲解和文字呈现,突出内容的理论性和纲要性,直白却缺少活力,生硬而不具魅力。而社交媒体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更加多样,内容也往往更具有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可以嵌入、加工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漫画、视频等形式,推送到社交媒体上,实现有效传播。
四是内容渗透。社交媒体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蕴其中、能够引人深思的。在热点呈现、问题聚焦、舆论争执上,社交媒体能以直观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引起关注、引发讨论,实现舆论引导和主流价值渗透,使受众在参与互动中接受熏陶和教育,认同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乘的宣传看起来要像从未进行过一样,最好的宣传要让被宣传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走,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
当前,运用社交媒体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在社交媒体运用上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乱象充斥空间,技术运用较为被动
当前,网络空间并不清朗,琐碎化、庸俗化、泛娱乐化信息随处可见,一些网络舆论甚至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嘲讽对象,编辑“段子”,一些草根微博和论坛左右校园事件的舆论动态。部分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参与信谣传谣,甚至主动造谣以博取眼球和增加“粉丝”。在技术运用方面,多数社交媒体是由第三方开发的应用软件,高校缺失数据监控的主动权,存在舆情监控、舆论引导的技术屏障。在社交媒体的平台运营方面,存在引导、规范不到位,布局、管理不科学的问题,有些官方账号运营不成体系,作用不明显。社交媒体平台的作用仍未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
(二)教导方式较为生硬,育人模式固化单一
一是宣导的政治性过于明显,在现有的运用社交媒体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高校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已遍地开花,并开辟了理论学习公众号,推送了大量相关理论学习文章,但仍然过于强调政治性,不够接地气,没有彻底摆脱教条式、样板式的传统灌输观念。二是教育的规律性把握不足,没有充分利用好心理学、教育学和传播学的理论作为宣导与教育的支撑,没有充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三是缺乏人文性,没有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生的认知效果,忽视人文关怀。
(三)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内容设计不够到位
当前,由高校制作的网络文化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占优势,一些网络文化产品的制作并没有充分考虑研究生的实际需求,时尚感不强,传播设计单一等无法吸引青年学生的眼球。部分高校缺少独立的文化特色,其社交媒体缺乏公信力,吸引力不够,服务性不强。一些社交媒体对热点把握不准,内容更新缓慢,当直面全社会文案创意的企业和个人时,高校在传播“好声音”、“正能量”方面发声往往难以与其竞争。
(四)队伍建设有待加强,资源整合有待提升
一是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当前高校在运用社交媒体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专业网络传媒队伍缺乏等问题。二是资源整合有待提升,没有充分利用、整合好高校的人才资源,一些高校单纯鼓励思政教师开展网络德育,或是借力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研究生会等宣传造势,合力不足,效果不佳。三是制度保障有待提高,部分高校没有将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纳入治校规划和议题设置中,缺少专项激励、扶持政策,在网络舆论焦点、宣传造势等方面的研究和投入不足。
当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工作,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完善育人平台,清朗网络空间
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既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情感交流的有效工具,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研究生的聚集所在就是高校的工作所向,随着社交媒体等网络工具的迅猛发展,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网络化转型迫在眉睫,高校要根据网络新媒体的代际递变规律,牢固树立网络育人的“互联网转型”意识,统筹完善研究生院或研究生工作部的官方网站建设,联动微博、微信、qq空间等社交媒体,协同做好研究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对错误思想要敢于发声、即时发声,确保广大研究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研究生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学会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巧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漫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此外,辅导员既要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也要不断提高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加强对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成为民族精神的捍卫者、网络文明的弘扬者,携手共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二)坚持以生为本,创新育人模式
研究生辅导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学会通过社交媒体走学生路线,经常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关注、了解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向上向善。要牢牢把控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制高点,积极联动网上网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要注重偏平、柔性教育,改变以往直接说教的模式,结合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警示事件、科研先进典型等,分享一些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职业成长、科学研究等方面有直接影响的内容。要善于运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学生的“疑难杂症”。
(三)确保内容制胜,优化文化产品
面对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研究生,要坚持内容为王,不断创新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要充分调动研究生参与网络文化产品设计的积极性,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针对研究生在学习、科研、论文撰写和发表、创业就业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出更多既有时效性也有针对性,既有意义也有意思的产品,提高研究生的用户黏性。辅导员要坚持分众推送的信息传递原则,针对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农科和术科等研究生的不同需求,根据本学院或本专业的实际,推送不同的网络文化产品。网络文化产品的设计要兼具实用性和思想性,既能够服务研究生的科研成长,也能够丰富研究生的业余生活,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四)注重资源整合,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研究生导师、辅导员、高校政工干部、专家学者等的人才优势,发挥广大教师参与网络育人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言传身教,既要做好科学研究,也要做一名文明合格的网民。还可以聘请新媒体领域的专业、权威人士为广大研究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要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时尚优势,调动各专业学生的参与热情,鼓励他们设计更多充满时尚性的,且有个性、有品位、有思想的网络文化产品。高校辅导员要将各个思政育人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发挥最大的集群效应,积极探究网络思政育人规律,提高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2]卢新宁.我们离“看不见的宣传”有多远[J].采写编,2014(4):1.
G641
A
1673-0046(2016)8-0052-02
本文为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运用新媒体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项目编号:MSY201402)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