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昭第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西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依据及策略思考
郭昭第
(天水师范学院 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西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须以国家和省市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及三螺旋理论、文化分类三概念理论和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为依据,立足市场需求,建构大学、产业、政府协同创新机制,着力打造以道观庙宇为载体的智慧旅游产业集群、以地方典籍和民间曲艺为载体的出版演艺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民俗风情休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将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精准扶贫促使西和摆脱国家级贫困县的行为真正落到实处。
西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策略;思考建议
西和是甘肃人口较为密集、土地及工农业生产资源相对贫乏,劳动成本大,生产效率低,发展相对滞后,脱贫致富压力大的国家级贫困县,同时也是甘肃地域文化积淀较深厚、特色文化资源较丰富,民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前景较大的地区。要真正精准扶贫,彻底改变西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甚或滞后的局面,必须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主要支柱产业。这一点已引起了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高度关注,但真正科学合理的集群发展顶层设计尚不清晰,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思路尚未确立,全面系统的市场需求调研和强而有力的发展策略尚未形成,使这里的文化创意产业基本停留于各自为阵、散兵游勇甚或纸上谈兵的层次。
西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目前面临良好政策叠加优势,如果能充分利用相关多重相加的政策优势,充分借鉴三螺旋理论和文化分类理论,必然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呈现出良好良好发展态势,为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致富创造示范性经验。
(一)西和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政策依据
《光明日报》2016年3月18日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深入实施旅游业提质增效工程”,“支持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山地旅游等”战略;特别强调“培育发展充满活力、特色化、专业化县域经济,提升城市功能转移和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能力”;强调“开展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田园牧歌、秀山丽水、和谐幸福的美丽宜居乡村”。
一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自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一系列务实合作结出了早期的果实。2015年4月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重申一带一路建设。甘肃也于2014年5月出台《“丝绸之路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提出13685发展战略。
二是国家文化产业政策。中新网2016年3月9日电,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消息,发改委今日表示,2016年发改委将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持续推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工作,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一步对外开放,产业做大做强。继2009年9月国家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大批文化领域重大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事业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申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设立一批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产业集群”思路,特别提出:“加快发展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业态创新,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加快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智能化建设。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甘肃省也将文化产业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三是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战略。2013年2月甘肃省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明确列入国家“文化重大工程”。
(二)西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系统理论依据
为了尽可能减少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决策的随意性、盲目性,切实改变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本身的零散性、低效性,最大程度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投资风险,必须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理论作为支撑,全面做好市场风险调查与评估,建构相应协同创新模式,走卓有成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道路。
一是基于威廉斯文化分类理论依据。要做好陇东南民歌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工作,必须弄清楚文化的概念及分类。比较而言,对文化的概念以威廉斯的分类梳理最有影响。在威廉斯看来,关于文化的定义大概有三种分类:第一种是理想的文化,是人类根据某些绝对或普遍的价值而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第二种是文献的文化,是借助思想性或想象性作品记录下来的人类思想和经验;第三种是社会的,是包含在艺术、学识、制度和日常行为乃至特殊生活方式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1]虽然威廉斯是对文化的定义进行梳理,但这一梳理也准确阐述了文化的三个层面。第一层面作为理想的文化,是渗透于某一民族甚或地域人们集体无意识中的文化,这种文化常常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文化,是任何一种文化之最原始、最持久、最精妙、最核心的部分,是不能用语言文字记载却常常作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而得以传承和绵延的文化。第二层面作为文献的文化,是能够用语言文字记载且已经用语言文字记载了的文化,是人们能借助文化典籍加以系统学习和掌握的文化。第三层面作为社会的文化,是存在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文化,是能用语言文字记载但尚未用语言文字记载的文化,是每一历史阶段的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和体验的文化,但由于尚未用语言文字加以记载所以常常被动遗忘甚或失传的文化。
二是基于三螺旋创新模式理论。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 model,TH模型)的概念由埃茨科瓦茨(Etzkowitz)在l997年首次提出,并用以解释大学、商业和政府三者间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关系。他指出:“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中,大学——产业——政府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改善创新条件的关键。产业、政府、大学是三螺旋最基本最重要的成员:产业为进行生产的场所,为社会提供金融、物质产品及各种服务;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产业与大学机构范畴之间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流;大学则作为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主要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当这三个机构范畴”起到其他机构范畴的作用“但同时保留着自己的独特身份时,每个机构的功能被放大了。”[2]雷德斯道(Leydesdof)对此概念进行了发展并提供该模型理论系统。认为支持区域创新系统必须形成由行政链、生产链、科学链所构成的螺旋状联系模式。其中行政链由地方或区域政府及下属机构组成,生产链由垂直和水平联系的公司构成,科学链由研究和学术制度组成。产业作为进行生产的场所,承担着最终产品问世的重任;政府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稳定的相互作用与交换;大学作为新知识、新技能的来源,是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三者在保留自身原有作用和独特身份的同时,又具有另外两个机构的一些功能,相互交叉结合,角色多样互换,多边和双边沟通,形成持续的创新流。
三是基于创意经济学理论。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指出,创意性产品的特性、基调、风格独立于购买者对产品质量评估之外,当存在横向区别的产品以同样价格出售时,人们偏爱程度有所不同,在人均3000美元收入临界点之后,不再以效率为依据,转以异质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个性这些反效率的尺度为标准,这种反效率的尺度,是创意产品的“质量控制标准”。创意产业人员并不关注利益最大化问题。消费者更偏好使用多种技能全面发展的熟练人员,并不看好只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消费者要求创意者具有多种技能,这是针对价值而非效用。因为分工专业化,虽涉及效率领域相对优势,但在创意要求的价值整合方面并无所长。
与全国及邻近省份县域相比,西和文化创意产业虽然近年来获得了空前发展,但由于对市场需求调研不够,未能形成相应协同创新模式,缺乏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顶层设计等原因,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仍然显得效率不高。
一是西和地处山区,交通相对闭塞,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分散,产品规模不大品位不高,文化业态创新程度低,加上一些政府人员缺乏相应宏大产业视域、较高理论高度,以及切实可行的顶层设计,个别基层官员的懒政庸政怠政现象,使得西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整体规划和设计至今尚未形成。严格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更谈不上与科技、信息、旅游、体育、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至于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发展水平更低,加上网络等媒体宣传推介力度仍嫌不够等原因,使得原本有着明显不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为滞后,暴露出碎片化、片面化、低效化等缺陷。
二是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尚未形成。地方高校存在思想观念方面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专业修养方面重理论轻实践、占有资源方面重图书资料轻田野调查等缺憾,不同程度存在眼高手低,科研成果产出水平较低,服务地方贡献地方能力较差,师生作品产品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地方高校之间协同创新局面尚未形式等缺憾;企业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对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产品开发的市场调研和定位不明晰,创新主题和特色不鲜明,以致文化创意产品产出率较低,品位不高、市场占有率更低,真正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并未真正形成,也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地方政府虽然想方设法寻求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路径,但不同程度存在急于求成,对市场导向、独特性、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等原则落实不够,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论证和顶层设计,对文化创意产业品牌建设缺乏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的问题。高校教学脱离实际,“校企”缺少沟通等短板,企业研发能力薄弱,“产学”严重脱节,政府策划和资助与教学、企业衔接不够的现状确实有待改变。
三是未能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市场需求,以及难以预测和调控的经济下行压力,导致了政府缺乏必要信心,企业缺乏必须的胜算,大学缺失经济学考量等,无疑不同程度加大了投资风险,当地民众生活基本上处于相对贫困境地,对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必要的认同感,甚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抵触情绪。
也许正是由于西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低,利益固化的局面尚未真正形成,可能最有利进行全面深入论证,形成立足市场需求,以来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的优势。为此必须在吃透国家和省市相应政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着力做好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有成效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顶层设计,才显得十分必要。
(一)立足威廉斯《漫长的革命》文化定义三类型,着力打造富有西和地域特色的三大文化产业集群
一是以理想为核心,以道观寺院为载体,打造儒释道民间信仰及智慧旅游产业。西和作为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基于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精神向往,以及历史悠久的民间信仰和崇拜,形成南北互动、中部崛起的儒释道智慧旅游战略。位于西和南部的仇池山伏羲崖作为传说中的伏羲出生地,也确实符合人类由高山地区要平原地带迁徙的历史规律,是打造以伏羲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智慧旅游的圣地,加上不远处八峰崖佛道合一的寺院、及西和礼县交界处香山妙善菩萨寺院,可以打造佛道智慧旅游胜地,从而形成西和南部儒释道智慧旅游集群。北部可以碧流寺玉帝庙、云华山玄武大帝庙、塔子山达摩祖师庙、法镜寺、佛孔寺为基础,构成儒释道智慧旅游产业集群。中部可以县城为中心文庙、岷郡山萨爷殿等基础,打造儒释道智慧旅游产业集群。以南、中、北道观庙宇为儒释道智慧旅游的中心区,加上各村落家神庙、财神庙、土地庙等民间信仰的神灵,可以构成星罗棋布的儒释道智慧旅游产业集群。人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智慧旅游产业视为封建迷信的死灰复燃,甚至诸如此类的民间信仰往往有着抚慰人心,寄托美好希望,甚至有着化解矛盾、平衡心灵、维护稳定的功能。将诉诸民间信仰和崇拜的道观庙宇加以保护性修缮,打造儒释道智慧旅游产业是西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中之重,或者说是西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主心骨和核心力量。为此可以依托保存完好、形成气候的道观寺院古老建筑群,成立诸如羲皇书院、伏羲国学馆之类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机构,依托附近村庄建设国学示范村、数字农家村屋等,打造以传承儒释道等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全民阅读风尚;设计和创新如吉祥物、咒符、挂件、陈列品等富于地域文化特色,与伏羲等儒释道和民间信仰有关的智慧旅游文化产品;借助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出版、手机游戏、手机报纸和数字音乐等新型文化业态,加大儒释道智慧旅游产业集群宣传力度,提升智慧旅游产业层次和品位,从根本上解决人们内心焦虑和矛盾、道德意识淡薄等问题,借以形成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有力载体。
二是以文献为核心,以民间曲艺为载体,打造出版演艺文化旅游产业集群。西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戏曲曲艺等民间文学艺术资源,动员和组织当地有文化的学者和专家深入各个村庄,进行西和民间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资源田野调查,以及古籍普查,显得十分必要。在获得原汁原味第一手资料基础上,编辑出版诸如《陇东南民歌集成》、《西和民间故事集成》、《西和皮影戏剧本集成》、《西和民间刺绣作品集成》、《西和民间剪纸作品集成》等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集成;积极进行古籍普查,发掘、整理、出版诸如《西和金石录集成》等西和地方文献;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广泛的历史文化资源考古调查,对仇池山伏羲出生地、塔子山秦始皇祭天坛以及祁山古道、仇池古国遗址进行较大规模遥感考古和实地考察,积极申报相关不同级别的文化遗产;组织专门人员以西和历史遗址、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元素,创作富于地域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或借鉴《香山还愿》等传统秦腔剧目,吸收西和影子腔等地方戏曲曲艺元素,打造颇具西和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戏曲曲艺产业;或借助西和乞巧节民俗,吸收地方民歌元素,以牛郎织女为素材,打造类似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之类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歌舞剧;或以西和山歌、社火曲、春官曲为元素,整理创作类似朱仲禄《下四川》等有全国影响的西和民歌;或立足历史遗址和记载,打造诸如《碧血西城》等富于地域特色的电影电视剧等大型历史剧。总之吸收西和特色地域文化元素,创作具有民歌风味和底蕴的长篇叙事诗、小说、影视剧和网络文学等,打造富有西和地域特色和风格的数字出版产业是十分必要的。甚至可以依托地方高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舞蹈专业、表演专业,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等设置诸如地方舞蹈、戏曲曲艺,及数字媒体创意、网络服务创意等方向,为培养一定数量具有地域文化修养和专业水平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是以社会为核心,以传统村落为载体,打造民俗风情休闲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养育了西和人民,同时也形成了较为独特而丰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方面民俗风情。立足人们休闲娱乐需要,可以传统村落为依托,围绕时令节俗,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重阳节、腊八节等,打造岁时节日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可以西和乞巧节、春官送春演唱、民间祭祀等,打造以诸如乞巧村、春官村、皮影村等民俗村为载体的特色地域习俗文化休闲旅游;可以诸如民间建筑、服饰、饮食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依托,打造融衣食住行为一体的民俗风情文化休闲旅游;可以专门手工制作为依托,打造诸如刺绣村、香包村、剪纸村、草编村等工艺村等民间工艺文化休闲旅游。要打造不同类型系列传统民俗文化村落,必须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各地,做好诸如节日调查,民间建筑、服饰和饮食等日常生活习俗调查,民间工艺调查等,获取第一手资料;也可以借助民俗乃至生活方式和习惯表演,或相关实际行动,让游客学会某种手艺,在劳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打造服务周到完善的传统村落民俗休闲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并将诸如此类休闲旅游与生态文明示范村镇建设行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有机统一起来,加大传统村落和民居、民族特色村镇保护力度,传承乡村文明,建设田园牧歌式美丽宜居乡村和美好家园奠定基础。为此也可在地方高校相关专业设置如乡村美学,以及乡村建筑、乡村饮食、乡村服饰等社会学类专业方向系列课程,加大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力度。
(二)立足埃茨科瓦茨国家创新模式,着力打造富于西和地域特色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及模式
借鉴美国学者亨利·埃茨科威兹等《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理论,加大地方政府与周围地方高校、企业三方联动,加大地方高校与地方国营和民营文化企业尤其重点文化产业的对接,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深入企业、行业承担并完成重大科研课题、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提高应用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参与地方政府文化创意发展规划的论证与制定,促成一批高水平的、能代表西和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成果。天水师范学院文学院目前已做了一些初步工作,基本上与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著名高校,及陇东学院、陇南师专等地方高校达成了深度合作意向,并与天水、庆阳、陇南、平凉、定西等市文化产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签订了一系列协同创新协议,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建成天水师范学院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并将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建设与区域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有机联系起来,为将天水师范学院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和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进一步建成面向市场需求,区域特色鲜明,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创造就业机会,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企业、政府共同参与,融传承、创新、创业为一体的三螺旋协同创新示范基地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立足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理论,着力打造富于持久生命力和长期赢利优势的创意作品
虽然市场需求存在不确定性,没有人能确定消费者如何评价新推出的创意性产品,也无法十分有效地回避投资风险,虽然创意产业人员只关注自己的产品,且创作产品所需要的技能往往多种多样,虽然所有这些都为西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带来了极大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大学、企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模式和机制建构的积极性,但有一个事实几乎无法否认,这就是无论借助道观寺院的智慧旅游产品,还是见诸民间曲艺古籍的出版出版演艺产品,以及诉诸传统村落的民俗风情休闲旅游产品,虽然存在特性、基调和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但无论哪一种产品尤其很多持久性创意产品往往具有长期赢利的性质,如凯夫斯所说,“很多创意性产品都是持久的”,“版权的法定有效期决定了原创作者、表演者可以获得版税的期限,版税就是原创作者的赢利。这种持久性就是艺术的永恒性”。[3]所以借鉴凯夫斯创意经济学理论,大力打造富有永恒生命力的创意产品才是真正获得持久赢利的空间和可能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大众文化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平庸大众往往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完全有权力不问青红皂白,单凭自己喜新厌旧的心理定式和本能践踏甚或摧毁精英文化。如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所说:“我们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平庸的心智尽管知道自己是平庸的,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平庸的权利,并把它强加于自己触角所及的一切地方。”“大众把一切与众不同的、优秀的、个人的、合格的以及精华的事物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任何一个与其他人不相像的人,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考虑问题的人,都面临着被淘汰出局的危险。”[4]所以,单凭借鸡下蛋的方式重金聘用国内外大腕明星创作剧本、导演作品,以打造西和文化创意产品品牌的做法,往往只能满足平庸大众一时的消费心理,并不能持久抓住其消费意愿和欲望,更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抓住其喜新厌旧的心理定式,所以着力培养并不仅仅关注自己的作品,且熟悉特色地域文化、有着富特色地域文化修养及多方面技能的当地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才是促进西和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最明智做法。更为持久而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借助地方高校培养当地土生土长的熟悉西和地域特色文化,真正能创作出更接地气创意作品的专门创意人才,才可能打造出具有持久性生命力和长期赢利优势创意产品,才可能真正促进西和智慧旅游产业、出版演艺文化旅游产业和民俗风情休闲旅游产业集群的持续发展。
[1]雷蒙德·威廉斯.漫长的革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50-51.
[2]亨利·埃茨科瓦茨.国家创新模式[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3-4.
[3]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0.
[4]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33.
〔责任编辑 艾小刚〕
G127
A
1671-1351(2016)03-0058-05
2016-03-17
郭昭第(1966-),甘肃西和人,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