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评价模式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的两难选择和现实对策

2016-02-13 16:14时艳钗吴江洪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丽水学报学术期刊

■时艳钗 吴江洪

《丽水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省丽水市学院路1号 323000

从我国期刊评价发展的历史来看,期刊评价活动的理论和实践均源于西方。引进我国之后,经历了探索期、应用实践期及创新发展期,正逐渐走向成熟。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工作主要有针对学术期刊的“质量评价”以及“影响力大小”的核心期刊评价。前者是对期刊质量最基本的评价,由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后者主要基于文献计量学概念范畴,由各专业评价机构操作,其评出的各种核心期刊已逐渐发展成期刊质量和学术地位的象征[1]。

高校学报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曾指出其是展示高校教学科研成果的窗口,并肯定它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发展、发现和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近年来,地方高校学报的发展广受诟病,批评言辞之犀利可谓前所未有,比如“千刊一面”、“学术垃圾集合地”等。面对压力,地方高校学报并没有坐以待毙,也在努力探索自身的发展之路,依托地方及地方高校的学科资源而进行的特色化建设基本上成为了业内的共识。如《南京大学学报》副主编朱剑指出,对于属于综合性学术期刊的高校学报而言,特色化是在“专业化暂时行不通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2];《苏州大学学报》的康敬奎也指出:“在高校学报向专业性期刊转型还不现实的情况下,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专业化转型条件的学报,继续维持综合性特征,脚踏实地地走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化之路,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路径选择。”[3]但这种特色化的努力和尝试在面对以“影响力”为主的评价时并没有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地方高校学报陷入了发展路径选择的两难境地。学报界的一些研究者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4-5],并对有些地方高校学报一味迎合评价体系的现状表达了担忧[4],还有研究者提出因为高校学报的特殊性,评价时应“分层次、分区域评价,不能用一个标准,应该体现差异性”[6]。但结合现实并围绕地方高校学报在面对当前以“影响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时究竟该何去何从的问题,目前相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多数都属于点到即止,并没有具体有针对性的措施。本文在详细分析地方高校学报面对当前评价体系两难境地的基础上,拟对其发展路径提出建议和具体措施,以推动地方高校学报在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1 地方高校学报对于自身发展之路的探索

2012年7月,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的实施办法》,对于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提出了改革思路,虽然目前并没有特别具体的改革时间表,但地方高校学报仍能感受到来自改制的极大压力,尤其是在原本就广受诟病的现实境况下,期刊排名竞争也愈加激烈,地方高校学报再也不可能躲在地方高校这座“象牙塔”内与世无争。在转企改制和期刊评价的双重重压之下,不少业内的研究者对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限于地方高校学报自身的条件,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依托高校学科背景创建特色栏目似乎成为了一个共识。

1.1 地方高校学报的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主要依托地方办学,先天便肩负有服务地方的使命。因此,自教育部提出高校学报应创建特色栏目以来,地方高校学报便不遗余力,投入到创建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栏目上来。据业内研究者调查,多数地方高校学报已基本形成以一个重点特色栏目为核心,一个或多个非重点栏目为辅的特色栏目格局[7]。地方特色栏目的创建扩大了地方高校学报在地方的学术影响力,也契合了其所依托的地方高校深入地方、服务地方的办校理念。如《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契丹辽文化研究”,《嘉兴学院学报》的“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等,这些特色栏目的设置都是地方高校学报深入地方、服务地方、突出地方特色的鲜明体现。

1.2 地方高校学报的学科特色

地方高校学报依托地方高校,自诞生之初便有来自地方高校的学术和资金支撑,不少地方高校学报编辑部利用本校的重点学科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的学术信息平台,在设置栏目时尽量向重点学科、学术人才倾斜[8],学报的特色学科栏目的发展又可以推动本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实现学报和高校的双赢。如,化工专业是河北科技大学的省级重点学科,《河北科技大学学报》围绕这一重点学科发表了大量有关化学、化工的学术论文,有力地推动了该学科的发展,而该学报在这一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在同类学报中也逐渐扩大,影响因子逐渐提升。

2 当前期刊评价体系下地方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的两难选择

立足地方,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依托本校的学术资源,创建特色栏目,打造地方高校学报的品牌,地方高校学报似乎看到了自己生存发展的一道曙光。但是随着期刊评价研究在我国的不断推进,广大地方高校学报发现自己的探索和努力面对当前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时,几乎得不到体现,甚至完全被忽视。

2.1 学术的“普适性”与地方高校学报关注点的“小众性”

地方高校学报对发展之路探索所做的努力其目的无非是提高自己的学术质量,使自己在期刊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但恰恰因为是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挖掘的是地方文化,关注的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关注的是地方的历史文化,这种关注点的特殊性与“学术的普适性”发生了矛盾。

学术的“普适性”要求,研究内容要受到学术的普遍关注,进入更为大众的关注范围,唯有如此,论文的相关评价指标比如“影响因子”等才会提高。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小众的研究,因为得不到“普适”的关注,即便在当前数字出版、优先出版等条件下,影响因子仍然难以得到提高,其他指标如即年指标、期望影响因子、回应因子等的提升也是困难重重。我们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五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评优活动中“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的评选结果为例,获得此荣誉的一些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有一部分是属于“普适性”的,比如《南京审计学院学报》的“会计与审计”、《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的“三农问题研究”等,像这样的特色栏目刊发的论文在该学科内是比较容易受到关注的。但是像《保定学院学报》的“保定研究”以及笔者所在的《丽水学院学报》的“丽水研究”、“畲族研究”等,相对而言都属于小众研究。以畲族研究为例,畲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除了在畲族聚居地以外,其他地方对其关注都很少甚至不关注,因此,像畲族研究特色栏目下刊发的论文影响因子的提升就非常困难。笔者在中国知网上分别以“鲁迅”和“畲族”为关键词随机搜索了相关论文在2010—2014年的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等数据(因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数据是动态的,故不同时间进行搜索得到的具体数据都是不一样的。本次随机搜索具体时间为2015年12月22日)。以“鲁迅”为关键词,共搜索出1 906篇论文,这些论文中最高下载频次为1 420次,最高被引频次为14次;以“畲族”为关键词,共搜索出218篇论文,这些论文中最高下载频次为431次,最高被引频次为9次。数据差异的悬殊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性的小众研究要得到普适的学术关注具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以笔者所在的《丽水学院学报》为例,“畲族研究”栏目为《丽水学院学报》的特色栏目,《丽水学院学报》也是业内发表有关畲族研究论文的重镇之一,但从搜索结果来看,在畲族研究这样的小众研究领域,有的论文发表数年,虽然是该研究领域的名家所写,学术质量过硬,无论是下载频次还是被引频次都极低:在2010—2014年刊发的所有有关畲族研究的论文中,最高下载频次为189次,最高被引频次为4次。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尽管畲族研究在业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是《丽水学院学报》重点推出的特色栏目,但对于学报整个影响因子的提升贡献仍然非常小。

2.2 地方高校学报身份的不自由与学术先天的自由特性

地方高校学报办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全部来源于所在高校,离开高校的支持,地方高校学报将举步维艰。不少地方高校学报在栏目设置时考虑到本校的重点学科,也实现了双赢,但对于更多的地方高校学报而言,为了服务校内老师的科研工作量考核,为不少低水平的学术论文刊发大开方便之门,这种局面多年来虽然广受诟病,但现状依然难以改变。甚至有些地方高校学报表面上公开接受校内外投稿,但实质上依然处于“闭门办刊”的尴尬境地。地方高校学报在这种尴尬的境地中被两种力量拉扯着,既难以真正做到自由选稿,又面临期刊评价的排名压力。

以上两种情况在业内绝不是个案。很多地方高校学报在追求特色化、专业化的过程中都面临着这一问题,一面是期刊评价的硬性指标,一面是特色栏目较低的影响因子和囿于身份限制而不能自由选稿的无奈。

3 地方高校学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选择

面对以影响力为主的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地方高校学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迎合评价体系,地方高校学报是否就能迎来发展的春天?无视评价体系,地方高校学报又该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学报虽然有自身的特殊性,但归根结底从性质上来说,它属于学术期刊。既然是学术期刊,那么学术质量就应该是其最重要的考量标准。因此,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期刊评价体系,地方高校学报只有坚持住自己的学术操守,不被期刊评价体系绑架,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才能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3.1 辩证地看待期刊评价

在任何一种期刊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都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复合影响因子(U-JIF)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可被引文献在统计年被复合统计源引用总次数与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可被引文献总量之比;复合五年影响因子(U-JIF5)统计的是前5年的可被引文献等。客观来讲,不管是当年、两年还是五年,由此来判断一篇学术论文对于社会的价值都有其缺陷。但如果被这些指标绑架,“刻意”去制造文章的高指标,就违背了学术期刊存在的真正意义。如学术界出现的过度自引或明显同盟互引的现象,就是被期刊排名绑架的例证。这是对期刊评价体系的“异化”。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应该做到辩证地看待当前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要认识到期刊评价体系出现的必然性及其对我国期刊市场的积极意义,即对其既要正视又要重视,但另一方面又不能被其“绑架”而成为评价体系的“奴隶”。

客观而言,我国学术期刊市场从整体上讲“量大而质次”,适当地引进排名机制,推动市场走向优胜劣汰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期刊评价自引进中国之后迅速地繁荣起来自有它的道理。作为地方高校学报,应该认识到,期刊评价,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为排名而排名,它的最终目的是推动这个行业向良性方向发展,提升整个期刊市场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有不公平的一面,但也不至于视其为洪水猛兽,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吸收其中有利于推动自身发展的因素;另一方面,因为当前的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缺陷,而且对于地方高校学报来说有不公平的地方,有研究者就提出单独为高校学报量身定做一种期刊评价机制,其必要性暂且不去讨论,其现实可操作性是非常低的。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而言,必须清楚地认知到这一点,做到心中有期刊评价,但又能跳出期刊评价来看待期刊评价。

3.2 找准定位,坚守自身特色

只有从盲目追求影响因子、过于看重期刊评价排名的桎梏中跳出来,地方高校学报对自身发展之路的探索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才能更理直气壮地坚守自身的特色。众所周知,任何一家学术期刊想要办出水平、办出品牌都必须要有准确的办刊定位,并能够凸显自身的特色。在找准定位的过程中,对于地方高校学报而言,笔者认为必须要做到“三个结合”:结合所在的地方,结合所依托的高校,结合整个学术研究面临的形势。下面对这“三个结合”进行具体分析。

从客观上讲,将地方高校学报和处于期刊排名前列的核心期刊或者211、985等部属高校的学报置于同样要求的天平上,是不合理的。比如对优质的文艺批评方面的稿源的吸引力上,笔者所在的《丽水学院学报》或者别的任何一家地方高校学报和《文艺评论》是有天壤之别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高校学报在整个期刊方阵中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扎根于地方,依托于地方高校,因此,对于地方高校学报来说,面向地方,服务地方,挖掘地方的历史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特色不是罪过,而是实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必由之路。

以《丽水学院学报》为例,丽水地处浙西南,丽水学院是浙西南地区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丽水学院也是华东地区唯一设立民族学院的高校,丽水下辖的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对于《丽水学院学报》而言,将民族特色鲜明的“畲族研究”作为特色栏目是应有的学术追求,而“丽水研究”、“刘基研究”等特色栏目的设置也是服务地方、挖掘地方历史文化的典型体现。以上解释了前两个“结合”,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学报在找准定位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关键即必须结合“整个学术研究面临的形势”。只结合地方、地方高校做出的学术研究因为过于地方性而难免成为学术研究的“孤岛”,脱离整个学术研究的视野圈,这是地方高校学报必须要避免的,因此,在坚持地方性的过程中,还应具备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将自己置身于整个学术研究的框架之下,以实现“特而不孤”。

地方高校学报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且脚踏实地去做,不急功近利盲目追逐期刊排名,才能真正将特色做强,并将特色转化成强烈的“眼球效应”,进而形成品牌。以《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为例,它依托于树人大学这一民办高校的学术资源,在创刊至今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其下设的“民办高等教育”栏目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工程,多次被评为“特色栏目”。目前这一栏目已成为国内知名的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也成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重镇,在业内已形成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品牌和稿源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带动了整个学报学术声誉的提升。因此,如果能真正做到心中有评价但又能跳出评价的藩篱,坚持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办刊,地方高校学报的各项评价指标必将得到提升。

3.3 突破身份限制,坚守学术质量生命线

地方高校学报依托于地方高校,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身份特殊性不少地方高校学报在刊发论文时一直坚持“内稿优先”的原则,教育部办公厅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也曾经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论文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由此看,高校学报“内稿优先”从客观上来讲本无可厚非,但这一原则却会成为导致地方高校学报学术质量下降的罪魁祸首。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科研水平无法与部属高校相比,不少本校教师出于评职称等需要,将无法在核心期刊刊发的论文都投到自己学校的学报,而学报迫于身份限制,在明知其学术质量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很多时候也只能无奈刊发。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地方高校学报对优质稿源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地方高校学报学术质量提升越发困难。另一方面,内稿优先会使地方高校学报的封闭性和内向性进一步得到强化,学术交流的功能得不到彰显和发挥,地方高校学报的影响力逐渐弱化。

期刊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地方高校学报如果不能应时而动,尤其是其封闭和内向的倾向得不到改变的话,被期刊市场淘汰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应该大胆突破身份限制,真正把自己当做一份“学术期刊”,以更加开放性的态度 ,真正做到“以质选稿”,而不是频频让一些低质量内稿“近水楼台先得月”。只有坚守学术质量这一生命线,地方高校学报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同时,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地方高校学报学术声誉的提升也可以推动地方高校自身影响力的扩大,实现双赢。

4 结语

期刊市场竞争形势的加剧使地方高校学报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前所未有的压力也使地方高校学报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痛苦,期刊评价体系的引入只不过是使地方高校学报的这种压力和痛苦从冰面之下浮出。而地方高校学报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其诞生之初便已隐含,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的困境也是整个中国学术期刊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我国期刊产业市场规模巨大,近年来出现增长‘失速’现象……期刊市场中同质竞争现象表现得比较明显,市场进入壁垒很高,市场退出机制不完善”[9]。从某种意义上说,期刊评价为期刊市场退出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参考。因此,尽管目前国内的期刊评价体系都面临着不少的质疑声,但对于地方高校学报来说,质疑期刊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远远没有提升自身学术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

综上所述,能够做到辩证地看待期刊评价,找准自身定位,强化特色,并坚守学术质量这一生命线,才能真正实现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从长远来看,“学术期刊建设中的竞争机制设置,必须依然以提升学术研究、启发理论灵感为旨归……任何脱离学术目标的功利化倾向都将为行业本身所不容”[10]。笔者认为,在我国由期刊大国向期刊强国迈进的过程中,无论评价体系如何改变,吸引到更加优质的稿源,从整体上提高学术质量,不仅是地方高校学报更是所有学术期刊面临的永恒课题。

[1] 李艳.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5):507-511.

[2] 朱剑.特色:综合性学术期刊的无奈选择[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5(006).

[3] 康敬奎.高校社会学报的特色化之路:兼评朱剑及尹玉吉先生的相关观点[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6(6):147-159.

[4] 杨嵘均.高校学报的生存境遇及其应对数字化发展趋势与期刊评价的策略[J].中国出版,2011(14):8-12.

[5] 姜爽.高校学报应对期刊数字化及期刊评价策略的分析[J].新闻传播,2011(12):67.

[6] 付友华.关于地方高校学报评价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2012,40(4):259-261.

[7] 江河.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现状与建议[J].编辑之友,2013(11):42-44.

[8] 李穆,王士忠,杨继成,等.地方高校学报与重点学科建设的互动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4):706-708.

[9] 陶喜红.中国期刊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J].国际新闻界,2011(3):70-74.

[10] 陈萍.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三重向度分析[J].今传媒,2012(10):111-113.

猜你喜欢
丽水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丽水发现新物种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浙江丽水邮储扶贫助古村美丽蝶变
致敬学报40年
浙江丽水: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