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东省珠海市副市长 贺业民
把质量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抓手
■文/广东省珠海市副市长 贺业民
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正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质量和效益成为提升地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质量工作的根本遵循。
珠海,自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坚持质量为先,绿色发展,不以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尤其是近年来,珠海市委市政府高举质量强市旗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家电电器、打印耗材、电子信息等产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海工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产品供给、服务供给质量明显提高。
质量是生存,创新是发展。质量优于创新,没有质量,创新的出现只能是偶然因素,没有续航能力。当经济社会质量发展到一定水平,创新具备良好的机制和基础,经济社会各个层面都会有创新的涌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初期走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道路,无法获得持续性的发展。现在进入新常态,追求新发展,不再一味追求发展速度,更多的是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发展质量。包括企业生产质量、人才素质、政府执政能力等各方面,都要从质量出发,做实做强。当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都是高质量的,创新自然而然产生。而创新涌动反过来又加快质量提升,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形成一个互动促进、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为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四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四大要素中创新是核心要素,必须把创新驱动放在发展的核心位置。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发展新动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发展的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结构更优。珠海市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科技素质,加快产业创新,建成“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标准决定质量。没有标准,质量无法衡量。“大质量”包涵诸多要素,其中标准是核心。大标准支撑大质量,高标准才有高质量。制定标准就是制定游戏规则。谁掌握了标准制定权,谁就掌握了市场话语权和未来竞争的主导权。因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致使我国出口每年损失千亿美元,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是进口国的产品准入标准。所以要全面参与各行业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将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纳入国际标准,抢占市场话语权,引领行业发展,树立中国质量品牌。围绕建立先进标准体系,全面加强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工作,加快完善有利于大质量工作的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中介支撑、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从质量工作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撑,探索路径。
在首届中国质量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建设质量强国,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珠海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定位“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着力打造广东经济新的增长极。2014年珠海出台了建设质量强市工作方案,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强市办牵头,34个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质量强市工作架构,着力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打造城市质量文化,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社会氛围。质量强市为当前珠海推进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而“放、管、治”三位一体的质量发展路径和质量工作方法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借鉴。围绕建设质量强市,推进供给侧改革,重点是构建产业发展大质量格局。推进供给侧改革,形成更加合理的供给结构体系,着力提高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就必须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资源消耗、低劳动力成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体制机制创新转变;推动产业从中低端向高端发展,实现全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构建产业发展大质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