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惠:带着教育梦想,在成长的路上播洒芬芳
三年前,我成为天津市中小学“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三期学员,从封闭培训、论坛交流、课题研究、网络博客到跟岗学习、自主实践,不知不觉中,我钟爱的教育事业又被涂抹上了一道美丽的色彩,我也愈发坚信: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但教育家需要成长的舞台。
成为教育家可能是每一个教育人的梦想,我也一样。怀揣梦想为我心中的教育家定格:心无旁骛,脚踏实地,且行且思。
心无旁骛就是对教育事业要忠诚。真正的教育家首先是爱教育的。视教育为事业,视教育为希望,视教育为理想,视教育为信念,视教育为生命,而不是把教师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谋名的台阶、谋利的渠道、谋权的踏板。“忠诚”源于真情,源于真信,源于真心,源于对教书育人使命的真正认同。“忠诚”不是附庸风雅的口号,不是抽象的道德,甚至也不只是一般的道德表现,而是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坚贞不渝、甚至奉献一切的信念和追求。
脚踏实地就是对教育事业要亲历。真正的教育家一定是来自实践第一线的!从陶行知到当代的魏书生、李吉林、赵谦翔、李镇西、李希贵……他们真真切切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实实在在地做着为了孩子的事情,他们拥有着浪漫的教育情怀,爱吾所爱,无怨无悔,数十年耕耘,我心依旧……我们的梦想在哪里?在路上,在脚踏实地的道路上。
且行且思就是对教育事业要思考。真正的教育家必须是有教育思想的。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一个老师写三年教案,成不了名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不断停下前进的脚步,反思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反思自己的成功与失败,重新整理,重新前进。反思有一个元素,就是拿起笔来记录自己的思考。于漪老师说过:“教师的真正成长在于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
20年工作中,我从一名一线教师已经转型成为教育研究人员和管理者,肩负着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业务引领重任。随着基础教育进入内涵提升期,社会转型正在推动基础教育转型,基础教育转型呼唤着教研转型,教研转型期待着教研人员的意识转型和行动转型。河北区教师进修学校也启动了“深化教育改革——教研工作的转型与发展”大讨论活动,形成了以“务实多元”为原则的“三转型”之路。
一是思想转型,让学校成为深化区域教育改革的“智库”。我们不能仅仅成为行政决策的执行者,还要勇于承担起行政决策的“智库”职责,运用自己的智慧做到:一是反馈信息,对实施方案追踪调查研究,把运行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便于纠偏;二是问题诊断,根据现状研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症结;三是预测未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各种方法,提出各种预测方案供决策者选用。
二是任务转型,让教研员成为指导区域教师专业成长的“研培员”。我认为,一个区域教研部门的水平高低,不在于它产生了多少显性的成果,关键在于有没有引起区域内教师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和追求。我们对教研员提出了“研究+培训”的指导职责,研究是从学科专业角度来讲,俗话说“打铁还须自身硬”。另外,我们提出了变“教研员”为“研培员”的转型口号,也期待他们站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起点上,形成事业推进的新思路,把教研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在教研事业的发展中获得成就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享受真正的专业幸福!
三是方式转型,让工作成为助推区域学校个性发展的“加速器”。我们对工作的设计、部署和落实都要注重服务性、指导性和引领性。例如,面对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我们要加强课程建设指导力度,进一步推进课程实施水平的提高;要关注常态课学法指导,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搭建多元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区域学校均衡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整体提升;要依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进一步促进教研成果转换为教育生产力。
有了梦想就有了方向。心之所向,就是美丽所在。有了实践才有教育人生。未见成为教育家,但至少让我的教育生命弥漫过芬芳……
(责任编辑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