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
(中国吉林网,吉林长春130033)
浅谈全媒体时代原创稿件的差错防范
□周宏
(中国吉林网,吉林长春130033)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迅猛崛起,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新闻稿件中的差错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随之放大,冲击着媒体的公信力与影响力。本文拟以地方新闻网站原创新闻存在的差错为例,浅谈全媒体时代稿件的差错原因及防堵措施。
新媒体时代下差错虽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稿件中的差错仍然分为三大类:政治性差错、事实性差错和技术性差错。
政治性差错多指一些导向性差错或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一致甚至相违背的错误观点及提法。
事实性差错是指与事实不符的差错。如将“突击班”错为“突袭班”,将“宽城区”错为“绿园区”等。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事实性差错,也会引发政治麻烦。
技术性差错包括题文不符、电头错、标点错,以及掉字掉段、多字、少字、错别字词等。这些“小错误”有时也可能导致事实性差错甚至政治性差错。
另外,还有因漏报、迟报,或将未定稿乃至涉密文件当成新闻稿发表等等造成的差错。
由于电脑写作与编辑的日益普及,网络资料的大量引用,以及新媒体时代新闻竞争所带来的“抢新闻”“博眼球”的风气等,文字性、技术性差错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多为低级错误。
复制粘贴,手一抖就会捅出大娄子。众所周知,现在很多采访活动,都会给记者提供相关材料的电子版。记者写稿、编辑编稿,复制粘贴在所难免。但如果操作时不注意前后照应、操作不细致、核对不认真,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犯一些低级的重复差错。如,中国吉林网2016年7月4日原创稿件《大型卡通舞台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机器人上演》,出现了词语重复,语句不顺的差错,如“通过剧中通过一系列故事表现”。
拼音输入,同音词不注意筛选,表述面目全非。在使用这些类型不同的输入法与快捷输入时,如果在录入后不认真校对,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差错。比如,把“自燃”打成了“自然”;把“鼓励推动重心下移”写成了“鼓楼推动重心下移”;把“交通要道”打成了“交通要到”。
网言微语,降低青年对文字的敏感度。网上聊天或发微信短信,为图简便,往往各种同音字形近字混用,使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文字与语法等差错的心理容忍度大大提升,敏感度大大降低。比如许多年轻人“的”“地”“得”不分,写稿时更是如此。
读图时代,图片也成为差错重灾区。网络新闻,因其不受空间限制,经常大量使用照片、图表,但如果不注意用图规范和认真审图,就会出现图文不符、或一图多发的差错。
抢发新闻,淡化了层层把关意识。为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记者往往稿子一写完就出手,编辑也无意间放宽了把关尺度,“一遍稿”“一遍版”的现象日益突出,出错几率随之上升。比如,中国吉林网《吉网观察:烧钱的智能快件箱免费过后意欲何为?》一文,第一段受访者为孙琳,第三段就写成孙琳琳。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说与网络时代电脑化录入方式、网络语言运用等“新渠道”有关,同时与相关人员工作粗心大意、业务功底不扎实密切相关。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形式、手段、方法不断创新带来的挑战,需要制度、机制、流程上的完善保障,更需要每一位核稿人不断适应新媒体时代下的工作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把关人”。
全媒体时代,核稿第一人就是记者。“时效性”这一新闻的最基本特征,在新媒体环境下体现得更为突出。时间紧、任务重等现实无形中增加了核稿人的心理压力,想要尽快交稿,有时常常自己“免检”。一般来说,人的阅读知觉具有整体性,即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便可大致了解整句的内容。在这种压力下,核稿人或许无意识地运用知觉整体性的特点而快速阅读,这与逐字、逐句、逐个标点的检查要求相矛盾,而差错往往就出现在求快的过程中。
为了从源头防止错误的产生,中国吉林网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技术便利,让记者把好第一关,写稿当好第一编辑。对于每一位新入职的记者,首先要接受入职培训,学习《采编手册》,明确一个好记者,首先要能当好自己稿件的编辑校对,要非常善于对自己的稿件删繁就简、提炼标题等。这些一般被认为是编辑校对所应具备的功夫,如果记者不具备,不但很难成为一个好记者,在报道中出现差错的几率也相对升高。
虽然网络新闻必须千方百计求“快”,但新闻无小事,该走的程序一步也不能少,原创新闻需严格实行三审制。记者采写稿件,必须全面深入,充分掌握事实,数据精确;写作时要客观中立;重要稿件要经过被报道单位审核;舆论监督类报道必须采访被监督人或者其单位,把握不准的要让稿子与被监督者见面,确保客观中立。编辑修改稿件时必须从政策、法律法规、事实、常识、字词语法等五个方面逐字审读;并实行交叉校对制,相关采编人员对稿件或页面差错负主要责任,负责检查校对的人员负连带责任;在交叉校对后,值班的部门主任进行二审,值班老总进行三审,二审和三审对稿件或页面负领导责任。
只有层层把关,层层负责,对采写、编辑等各个环节中出现的差错,认真加以追究,不断敲警钟,才有可能将差错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保证网站新闻质量逐渐提高,才能从源头上防止错误的出现。
核稿工作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稿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口。校对与编辑工作关系密切,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因为,从阅读目的看,编辑是“线性阅读”,即核稿主要是看是不是符合栏目需要,顺便改正其中的错误。校对是“点性阅读”,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差错,绝不允许像看小说一样得意忘言,而是要“得字忘意”,专注于每个字词、字母或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甚至可以不知道这篇文章整体在说什么。
从校正性质看,同样是改正错误,编辑是“自校”,校对是“他校”。同一稿件的处理往往是同一编辑,但校对往往采用一二遍稿交叉校对方法,即同一篇稿由不同的人来校对。即使是同一位校对来校,他也会不管稿子内容是否熟悉,像看头一遍稿一样专注于发现差错。因此,编辑与校对两者的着眼点与兴奋点有很大差异,可以相互补充,不能完全代替。
全媒体时代的编辑,不同于传统媒体编辑,全媒体编辑每天编辑、发布上百条新闻,没有大量的时间去校对自己发布的稿件。因此,当前新闻网站,应在编辑层面提升全方位的质量意识,不但追求稿件与页面设计的出新出彩,同时要关注内容上不出漏出错。最重要的是这一条:永远保持质疑态度,在发布前的审核环节,不要出现“免校”。
在地方新闻网站,一篇原创新闻稿从完成到编发,通常要经过记者自检、记者部主任审核、编辑部主任审核、编辑审核四道程序。从这个工作流程可以看出,责任心和主动性是防堵差错的前提条件。没有责任心,再高的文化素质也没有用,或者说素质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没有专业校对的情况下,中国吉林网每月开展新闻稿件讲评,组织业务讨论。每月由值班总编对网页设计、原创新闻稿件等内容进行讲评,对差错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成立了考评小组,组织人员对每天的原创新闻稿件进行判改和点评,指出稿件中的差错、不足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张贴到阅报栏,随时提醒采编人员,增加责任心,提高业务能力,在终端堵住错误的出现。■